隨著中國銀監會對郵政儲蓄的重新定位,本是主要根植于農村的郵儲開始了其“返鄉”的新歷程,實現取之于農,用之于農的目的。
此舉可能釋放的能量相當可觀。到目前為止,郵政儲蓄總計1.25萬多億存款中,近8000億來自農村。3.6萬個儲蓄網點中,2萬個分布在農村地區。
挑戰不容忽視。在經歷了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紛紛撤點,農信社獨臂艱難支撐等重重磨難之后,郵政儲蓄銀行能否心甘情愿將資金反哺農村?原本就頗有微辭的農村信用社,又會怎樣面對這個改頭換面的“老相識”?
要揚長更要避短
一個干凈的、沒有負擔的“殼”,是郵政儲蓄銀行與其他金融機構相比占有重要優勢。在2003年之前,郵政儲蓄在央行的轉存利率一直遠高于同期商業銀行交存央行的準備金利率。2003年以后,郵政新增的儲蓄存款開始自主經營,絕大多數被投向大額協議存款,其承擔的風險也有限。長期只存不貸的歷史,使郵政儲蓄集聚了大量質量良好的資產,可以輕裝上陣。
網點多,靠近基層,是其另外一大優勢。不少地方幾乎每一個鄉、每一個村,都有郵儲的儲蓄代辦員。這些人平時走村串戶,為郵政儲蓄存款立下汗馬功勞,同時又積累了豐富的基層經驗,對鄉、村、戶的經濟狀況較為了解。
劣勢則是貸款操作經驗的缺乏。只存不貸的業務偏頗,導致郵政儲蓄人才分布不平衡,長于吸儲,而荒于放貸。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夏斌認為,從郵政儲蓄的現有人員構成、知識結構以及運作方式來看,郵政儲蓄部門根本不具備對貸款風險的識別和控制能力,一旦開展零售業務,必將帶來極大的經營風險。
“冒冒失失就搞放貸,別說支農搞不好,恐怕把自己都給賠進去了。”一位有多年農村基層研究經驗的學者這樣說。
要合作不要摩擦
原本獨此一家的農村金融市場,由于郵政儲蓄銀行的加入,格局出現變數。
“兩家現在的競爭已經很激烈了!”提起郵政儲蓄,湖南某縣級市農信社主任肖先生似乎有很多牢騷,“在我們這里,郵儲給儲蓄代辦員的提成比我們高4個點,銀監局也管不了。”從吸儲來看,郵政儲蓄技高一籌。除了監管環境較松外,更重要的是郵政儲蓄的網絡更加先進。“他們現在就可以全國通存通兌,我們這里要6月份才開通全省通存通兌,全國的聯網恐怕要到明年了。”肖先生認為,如果將來郵政儲蓄銀行也搞貸款零售業務,雙方在人才、業務上都會發生摩擦。
慶幸的是,這樣的擔心看起來至少短期內不會成為現實。“從目前的實際來講,郵政儲蓄銀行只有跟農信社以及其他商業銀行合作一條路可以走。”中國社科院農村所副研究員馮興元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郵儲缺人是條“硬杠杠”,它短期內很難邁過坎。而農信社長期以來在農村信貸業務方面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完全可以將郵政儲蓄的資金通過貸款批發的方式,交于農信社打理,實現雙方的共贏。
夏斌也認為,未來的郵政儲蓄銀行應定位于以“批發”為主的特殊商業銀行,只將資金批發給其他金融機構獲取利差。這對國家調控經濟也有利。
要放權不要集權
目前農信社改革的做法是將基層的放貸權上收到縣一級,理由之一是農村金融,尤其是貸款給經營農業的農民個體,風險大。
“這是一種誤解,好像農業貸款就一定虧本。”馮興元說,“農業中很多是能賺錢的。比如養殖、種植等等,除非碰上疫病等,才會有風險。更重要的是,農戶個體對信用的重視要超過企業。”他以自己在各地的調研經驗指出,對于資金周轉出現困難的問題,農戶的正常反應是拖欠,而不是賴賬,他們至多希望能獲得貸款展期。
對于上述需要具體分析處理的情況,只有扎根基層的金融機構才能進行正確的判斷。馮興元認為,目前集權的趨勢不甚合理,因為上級機構不可能熟悉基層的狀況。將來的郵政儲蓄銀行要想真正發揮支農的職能,必須要走放權經營的路線。至于風險的覆蓋,應通過進一步放開貸款利率,乃至放開上限來實現。
馮興元的農村金融藍圖是:農村信用社繼續解決目前面臨的困難和問題,集中資金搞好對“三農”的服務。郵政儲蓄可以發揮網點遍及城鄉的優勢提供儲蓄、支農貸款、匯兌、代理農業保險等業務,為“三農”提供比較完備的金融服務。郵政儲蓄還可以發揮資金優勢,將郵政儲蓄的一定比例,用于購買農業發展銀行的債券,增加農業發展銀行資金,增強農業發展銀行支農金融服務的實力。以此形成比較完備的支農金融服務體系。(李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