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上午10點,北京電視臺主持人徐春妮收到了郵政EMS送來的一份快件。這份發自上海的快件只用了十幾個小時便送到了她手上,比往常快了大約兩個小時。
經常和郵局打交道的徐春妮驚訝地發現,EMS投遞員以往穿著的綠色上衣已經悄悄變成了鮮亮的橙色 T恤,手里多了一個收音機大小的數據采集器。當投遞員把運單號輸入采集器后,這一快件從交寄、處理、運輸到送達客戶的每個時間點立刻顯示在屏幕上。
這一場景出現在8月9日郵政EMS“優+”服務啟動儀式現場。中國郵政試圖用這一精心設計的“節目”高調宣布,在投入數億元資金更新設備、調整網絡、升級系統后,EMS國內、國際快遞業務將全面提速,并首次為客戶提供實時動態跟蹤查詢。
面對跨國物流巨頭和民營快遞公司的兩面夾擊,市場份額大幅下滑的郵政EMS開始了成立26年來最大規模的反擊。盡管這些舉動明顯滯后于對手,且提速后其速度、效率和價格依舊不占優勢,但重要的是,以往被形容為“
恐龍”的EMS已經開始跑動起來了。
硬件主導式提速
EMS此次規模空前的提速和升級延續了技術主導的模式,在不觸及體制改革的前提下,通過硬件提升和流程優化來提高效率。
國家郵政局速遞局局長、中國速遞服務公司總經理袁國利表示,中國郵政于今年7月實施了郵政速遞有史以來全國最大規模的網絡調整,將全國324個集散中心調整為168個,新增1萬多部攬收投遞車輛,新開上海-沈陽、上海-天津、上海-濰坊三條國內航線,并在8月首次開通北京-首爾國際航線。同時組建并開通了以常州為集散中心、覆蓋長三角的“次晨達”集散網,以廣州為中心、覆蓋珠三角的“當日遞”集散網。
通過上述一系列舉措,EMS將次日遞城市從136個增加到207個,國際EMS承諾服務從國內128個主要城市擴大到中國全境。
在IT系統方面,EMS花費1億多元對信息系統全面升級,在全國投入1萬多部具有無線通信功能的手持數據采集器,用戶對快件進行實時動態查詢。
“現在查詢只需四秒就可出結果,而不像過去那樣要等幾個小時甚至數天。”國家郵政局主管速遞物流業務的副局長馬軍勝說。
“2008年前我們還將投入幾十億元,在南京祿口機場建設亞洲規模最大的郵政速遞物流航空集散中心,并在2010年將郵政航空公司的機隊從目前的12架增加到20架。”馬軍勝接受本報專訪時稱。
從2004年起,EMS以硬件升級為支撐,推出了“次晨達”、“當日遞”等服務,并改變過去用郵政普遍服務的操作方法運作快件的傳統模式。馬軍勝表示,最近兩年EMS業務量攀升了53%,業務收入激增60%,國際業務兩年翻了一番。2005年,EMS營業收入65.8億元,今年有望超過80億元,再創歷史新高。
能否收復失地
對于郵政EMS近年來在速度、效率和服務質量等方面的每一次改進,中國國際貨運代理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李力謀都收集了詳細資料,并用“郵局的進步”來為這些資料歸檔。
“跨國快遞公司和民營快遞企業最近十幾年的快速發展給郵政帶來了很大壓力,EMS這兩年推出的一系列動作有助于它提高服務質量,奪回一些失去的份額。”曾擔任合資物流公司中外運敦豪總經理的李力謀說。
盡管擁有中國最龐大的網絡,但由于體制束縛和外資、民企擠壓,曾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一統江山的EMS近年一路下滑,目前在國內快遞市場的份額已跌至30%左右,在國際快遞領域的份額更小,很難與美國聯邦快遞、德國敦豪等四大快遞巨頭抗衡。
始于2004年的EMS“絕地反擊”試圖改變這一現狀。國家郵政局副局長馬軍勝認為,中國的快遞市場仍處于發展初期,EMS仍有很大的空間和機會。
而在業內人士看來,盡管郵政已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其價格高、靈活性差、營業時間短等軟肋至今未有改善。即便是經過提速和升級,其速度與民營快遞相比也不具優勢。至于可提供實時查詢的信息系統,外資和國內部分民營快遞公司三年之前就已廣泛使用。
“郵政跟得慢了。EMS的舉動有些像‘打腫臉充胖子’,不僅無助于收復失地,而且會令其成本增加,形成拖累。”民營快遞企業上海東方萬邦快遞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和平認為,EMS提速后,民營快遞不僅沒有感到壓力,反而有些暗自高興。
“快遞關鍵是物美價廉。在華東地區,從上海到南京、合肥等地的‘次晨達’,民營快遞的成本不到4元,對外報價6-10元,而EMS的收費是30多元。你說客戶會選擇誰?”劉和平說,由于價格高、客戶少,EMS在華東地區的“次晨達”一直處于虧損狀態。
而郵政方面表示,EMS近期沒有降價的計劃。
事實上,對于受到各種現實條件約束的郵政EMS而言,通過技術手段提高效率不僅耗時費力,而且增長空間有限。未來EMS的突破和飛躍,更多的要依靠體制、機制改革所釋放的潛力。但馬軍勝表示,
郵政改革的第一步是政企分開,在這一步沒有邁出時談EMS的體制改革,有些為時尚早。本報記者 劉偉勛 北京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