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 第 17 號
為指導節水技術開發和推廣應用,推動節水技術進步,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促進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會同水利部、建設部和農業部組織制訂了《中國節水技術政策大綱》,現予以發布,并于發布之日起施行。
附:中國節水技術政策大綱
國家發展改革委
科 技 部
水 利 部
建 設 部
農 業 部
二○○五年四月二十一日
中國節水技術政策大綱
為指導節水技術開發和推廣應用,推動節水技術進步,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促進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制訂《中國節水技術政策大綱》(以下簡稱《大綱》)。《大綱》以2010年前推行的節水技術、工藝和設備為主,相應考慮中長期的節水技術。
1. 總論
1.1 我國是一個水資源短缺的國家。人均水資源量約為2200 m3,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由于各地區處于不同的水文帶及受季風氣候影響,降水在時間和空間分布上極不均衡,水資源與土地、礦產資源分布和工農業用水結構不相適應。水污染嚴重,水質型缺水更加劇了水資源的短缺。
1.2 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全國正常年份缺水量約400億m3,水危機嚴重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由于水資源短缺,部分地區工業與城市生活、農業生產及生態環境爭水矛盾突出。部分地區江河斷流,地下水位持續下降,生態環境日益惡化。近年來城市缺水形勢嚴峻,缺水性質從以工程型缺水為主向資源型缺水和水質型缺水為主轉變。城市缺水有從地區性問題演化為全國性問題的趨勢,一些城市由于缺水嚴重影響了城市的生活秩序,城市發展面臨挑戰。
1.3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用水量持續增長,用水結構不斷調整。2003年農業用水(含林業、濕地等)占總用水量的比重己由1980年的88%下降到66%,工業用水由10%提高到22.1%,城鎮生活用水由2%提高到11.9%。由于我國各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水資源條件不同,用水結構差異顯著。城鄉生活及工業用水的增加,用水結構將進一步調整,對供水水質和保障率的要求更高。
1.4 節約用水、高效用水是緩解水資源供需矛盾的根本途徑。節約用水的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目前我國萬元工業增加值取水量是發達國家的5-10倍,我國灌溉水利用率僅為40%-45%,距世界先進水平還有較大差距,節水潛力很大。
1.5 國家厲行節約用水。堅持科學的發展觀,把節水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國家鼓勵節水新技術、新工藝和重大裝備的研究、開發與應用。大力推行節約用水措施,發展節水型工業、農業和服務業,建設節水型城市、節水型社會。
1.6 采取法律、經濟、技術和工程等切實可行的綜合措施,全面推進節水工作。節水工作要實現“三個結合”,即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相結合,先進技術與常規技術相結合,強制節水與效益引導相結合。
1.7 《大綱》重點闡明了我國節水技術選擇原則、實施途徑、發展方向、推動手段和鼓勵政策。《大綱》用于引導節水技術研究、產業發展和節水項目投資的重點技術方向,促進節水技術的推廣應用,限制和淘汰落后的高用水技術、工藝和設備,為編制水資源和節水發展規劃提供技術支持。
1.8 《大綱》按照“實用性”原則,從我國實際情況出發,根據節水技術的成熟程度、適用的自然條件、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成本和節水潛力,采用“研究”、“開發”、“推廣”、“限制”、“淘汰”、“禁止”等措施指導節水技術的發展。重點強調對那些用水效率高、效益好、影響面大的先進適用節水技術的研發與推廣。
1.9 《大綱》所稱節水技術是指可提高水利用效率和效益、減少水損失、能替代常規水資源等技術,包括直接節水技術和間接節水技術,有些也是節能技術、清潔生產技術和環保技術。
1.10 《大綱》為實現節水目標提供技術政策支撐。通過《大綱》的引導,爭取在2005-2010年間實現工業取水量“微增長”,農業用水量“零增長”,城市人均綜合用水量實現逐步下降。
2. 農業節水
農業用水量的90%用于種植業灌溉,其余用于林業、牧業、漁業以及農村人畜飲水等。盡管農業用水所占比重近年來明顯下降,但農業仍是我國第一用水大戶,發展高效節水型農業是國家的基本戰略。
2.1 農業用水優化配置技術
農業用水水源包括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以及經過處理符合水質標準的回歸水、微咸水、再生水等。通過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優化配置多種水源,是實現計劃用水、節約用水和提高農業用水效率的基本要求。
2.1.1 積極發展多水源聯合調度技術。大力推廣各種農業用水工程設施控制與調度方法,高效使用地表水,合理開采地下水,在時間上和空間上合理分配與使用水資源,發展“長藤結瓜”灌溉系統及其灌溉水管理技術,實現“大、中、小,蓄、引、提”聯合調度,提高灌區內的調蓄能力和反調節能力。
2.1.2 逐步推行農業用水總量控制與定額管理。加快制定各地區不同降水年型農業用水總量指標和不同灌水方法條件下不同作物灌溉用水定額,合理調整農、林、牧、副、漁各業用水比例。
2.1.3 建立與水資源條件相適應的節水高效農作制度。提倡發展和應用適水種植技術。根據當地水、土、光、熱資源條件,以高效、節水為原則,以水定作物,合理安排作物的種植結構以及灌溉規模。限制和壓縮高耗水、低產出作物的種植面積。
2.1.4 發展井渠結合灌溉技術。推廣和應用地表水、地下水聯合調控技術;提倡井渠雙灌、渠水補源、井水保豐;重視地下水采補平衡技術研究。
2.1.5 發展土壤墑情、旱情監測預測技術。加強大尺度土壤水分時空變異規律研究和土壤墑情與旱情指標體系研究;積極研究和開發土壤墑情、旱情監測儀器設備。
2.2 高效輸配水技術
農業用水輸配水過程中的水量損失所占比重很大,提高輸水效率是農業節水的主要內容。
2.2.1 因地制宜應用渠道防滲技術。對輸水損失大、輸水效率低的支渠及其以上渠道優先防滲;提倡井灌區無回灌補源任務的固定渠道全部防滲;提水灌區推廣渠道防滲。
2.2.2 發展管道輸水技術。改造較小流量渠道時優先采用低壓管道輸配水技術;在高揚程提水灌區和有發展自壓管道輸水條件的灌區,優先發展自壓式管道輸水系統。
2.2.3 推廣采用經濟適用的防滲材料。提倡使用灰土、水泥土、砌石等當地材料;推廣使用混凝土和瀝青混凝土、塑料薄膜等成熟的渠道防滲工程常用材料;鼓勵在試驗研究的基礎上,使用復合土工膜、改性瀝青防水卷材等土工膜料以及聚合物纖維混凝土、土壤固化劑和土工合成材料膨潤土墊等防滲材料;加強不同氣候和土質條件下渠道防滲新材料、新工藝、新施工設備的研究;加強渠道防滲防凍脹技術的研究和產品開發。
2.2.4 發展防滲渠道斷面尺寸和結構優化設計技術。大、中型防滲渠道宜采用坡腳或底面為弧形的非標準形斷面,小型渠道宜采用U形斷面;中小型渠道采用混凝土防滲襯砌石,提倡采用標準化設計、工廠化預制、現場裝配技術。
2.2.5 積極發展渠系動態配水技術。發展和應用實時灌溉預報技術;加強灌區用水管理技術的研究與應用,提倡動態計劃用水管理。
2.2.6 加快發展灌區量測水技術。鼓勵研究、開發與推廣精度高、造價低、適用性強、操作簡便、便于管理和維護的小型量水設備。
2.2.7 發展輸水建筑物老化防治技術。積極研究輸水建筑物老化防治技術、病害診斷技術和防腐蝕、修復、堵漏技術;加快發展輸水建筑物加固技術和產品的開發。
2.3 田間灌水技術
田間灌水既是提高灌溉水利用率的最后環節,又是引水、輸水和配水的基礎,改進田間灌水技術是農業節水的重點。
2.3.1 改進地面灌水技術。推廣小畦灌溉、細流溝灌、波涌灌溉;合理確定溝畦規格和地面自然坡降,縮小地塊;推廣高精度平整土地技術,鼓勵使用激光平整土地;科學控制入畦(溝)流量、水頭、灌水定額、改水成數等灌水要素。淘汰無畦漫灌。
2.3.2 大力推廣以稻田干濕交替灌溉技術為主的水管理技術。提倡水稻灌區格田化和采用水稻淺濕控制灌溉技術;推廣水稻泡田與耕作結合技術;發展水稻“三旱”耕作與旱育稀植拋秧技術;淘汰水稻長期淹灌技術;杜絕稻田串灌串排技術;積極研究稻田適宜水層標準、土壤水分控制指標、曬田技術及相應的灌溉制度。
2.3.3 因地制宜發展和應用噴灌技術。積極鼓勵在經濟作物種植區、城郊農業區、集中連片規模經營的地區應用噴灌技術;優先推廣輕小型成套噴灌技術與設備;在山丘區或有自壓條件的地區,鼓勵發展自壓噴灌技術;積極研究和開發低成本、低能耗、使用方便的噴灌設備。
2.3.4 鼓勵發展微灌技術。在果樹種植、設施農業、高效農業、創匯農業中大力推廣微噴灌與滴灌技術;提倡微灌技術與地膜覆蓋、水肥同步供給等農藝技術有機結合;鼓勵在山丘區利用地面自然坡降發展自壓微噴灌、滴灌、小管出流等微灌技術;鼓勵結合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發展和應用低水頭重力式微灌技術;積極研究和開發低成本、低能耗、多用途的微灌設備。
2.3.5 在春旱嚴重、后期天然降水基本可滿足作物生長需要的地區,大力推廣坐水種技術。鼓勵研究和開發造價低、性能好、效率高的復式聯合補水種植機具。
2.3.6 鼓勵應用精準控制灌溉技術。提倡適時適量灌溉;加強農作物水分生理特性和需水規律研究;積極研究作物生長與土壤水分、土壤養分、空氣濕度、大氣溫度等環境因素的關系。
2.3.7 缺水地區大力發展各種非充分灌溉技術。提倡在作物需水臨界期及重要生長發育時期灌“關鍵水”技術;鼓勵試驗研究作物水分生產函數;研究作物的經濟灌溉定額和最優灌溉制度;加強非充分灌溉和調虧灌溉節水增產機理研究;研究和運用控制性分根交替灌溉技術。
2.4 生物節水與農藝節水技術
生物措施和農藝措施可提高水分利用率和水分生產率,節約灌溉用水量,是農業主要節水措施。
2.4.1 鼓勵研究和應用水肥耦合技術。提倡灌溉與施肥在時間、數量和使用方式上合理配合,以水調肥、水肥共濟,提高水分和肥料利用率。
2.4.2 提倡深耕、深松等蓄水保墑技術和生物養地技術。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的蓄水、保水、供水能力,增加自然降水的利用率,降低灌溉用水量。重視深耕機具的研究、開發和產業化。
2.4.3 在土質較輕、地面坡度較大或降水量較少的地區,積極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加強保護性耕作技術中秸稈殘茬覆蓋處理、機械化生物耕作、化學除草劑施用三個關鍵技術的研究;加強適用于不同地區的保護性耕作機具的研制與產業化。
2.4.4 推廣田間增水技術。發展覆膜和溝播技術;加強低成本、完全可降解地膜研究;加強土壤表面保墑增溫劑的研究與開發。
2.4.5 發展和應用蒸騰蒸發抑制技術。提倡在作物需水高峰期對作物葉面噴施抗旱劑;鼓勵具有代謝、成膜和反射作用的抗旱節水技術產品的研究和產業化。
2.4.6 推廣抗(耐)旱、高產、優質農作物品種。加快發展抗(耐)旱節水農作物品種選育的分子生物學技術,選育抗旱、耐旱、水分高效利用型新品種。
2.4.7 鼓勵使用種衣劑和保水劑進行拌種。加強低成本、多功能保水拌種劑、經濟作物和草場專用保水劑產品和設備的研究與開發。
2.5 降水和回歸水利用技術
提高降水利用率和回歸水重復利用率可直接減少灌溉用水量,是農業節水的最基本內容。
2.5.1 推廣降水滯蓄利用技術。積極發展不同作物、不同降水條件下田間水管理技術,推廣協調作物耗水和天然降水的灌溉制度與灌水技術;在旱作農業區,推廣以滯蓄天然降水為主要目的的土地平整技術和改進耕作技術;在水稻種植區,積極推廣水稻淺灌深蓄技術;在干旱半干旱地區以及保水能力差的山丘區,推廣魚鱗坑、水平溝等集雨保水技術。
2.5.2 推廣灌溉回歸水利用技術。積極發展灌排統一管理技術;在無鹽堿威脅地區,杜絕無效退泄和低效排水的灌溉水管理技術;在灌溉回歸水水質不符合灌溉水質要求的地區,積極發展“咸淡混澆”等簡單易行的灌溉回歸水安全利用技術。
2.5.3 大力發展雨水集蓄利用技術。推廣設施農業和庭院集雨技術;推廣工程設施標準化;研究和應用雨水集蓄利用中水質保護技術;積極開發環保型、高效低價雨水匯集、保存、防滲新材料。
2.6 非常規水利用技術
在研究試驗的基礎上,安全使用部分再生水、微咸水和淡化后的海水等非常規水以及通過人工增雨技術等非常規手段增加農業水資源。
2.6.1 發展非常規水資源化技術。發展一水多用和分質用水技術;發展非常規水與淡水混合使用或交替使用技術;建立污水灌溉量化指標體系和咸水灌溉控制指標體系;發展非常規水利用時地下水質、地表水質、農作物產量與品質、土壤理化性狀等影響監測與評價技術;加強生活污水、微咸水等排泄與處理技術的研究;積極研究與開發經濟有效的非常規水處理設備與水質監測儀器。
2.6.2 重視發展人工增雨技術。人工增雨應堅持政府領導,統籌規劃,合理分配。在層狀冷云及對流云人工增雨潛力區,采用人工增雨催化作業技術;建立人工增雨綜合決策技術系統。
2.6.3 適度發展海水利用技術。鼓勵在養殖業或其他農副業中合理利用海水資源;加強天然淡水稀釋海水澆灌耐鹽作物的技術研究。
2.7 養殖業節水技術
發展養殖業節水技術,提高牧草灌溉、畜禽飲水、畜禽養殖場舍沖洗、畜禽降溫、水產養殖等養殖業用水效率,是農業節水的一個重要方面。
2.7.1 加快發展抗(耐)旱節水優良牧草品種選育技術。選育適合當地自然條件的野生牧草或馴化栽培的人工牧草優良品種;選育深根系、直立小面積葉片、對干旱缺水的環境具有較強適應性和抵抗能力的優質耐旱牧草。
2.7.2 發展和推廣適合天然草地和旱作人工草地的節水抗旱型優良牧草栽培技術。建立與光照資源、水資源特別是降水資源相適應的種植結構和種植制度;合理搭配豆科、禾本科等不同牧草種類,發展和推廣禾本科—豆科、牧草—飼料立體種植或草田輪作技術。
2.7.3 大力推廣人工草場的節水灌溉技術。推廣草地節水灌溉制度;因地制宜發展草地灌溉渠道防滲襯砌和管道輸水灌溉技術;鼓勵在適宜條件下發展草地噴灌技術;改進草地地面灌水技術;發展草地灌溉用水管理技術;加強牧草需水規律、灌溉制度和灌水方法與技術試驗研究。淘汰草地無畦漫灌技術。
2.7.4 發展草原節水耕作技術。提倡應用草原免耕直播技術;發展人工補播和人工種植技術;重視增強草地土壤蓄水保肥能力;大力發展牧區灌溉飼草料基地。
2.7.5 發展集約化節水型養殖技術。提倡家畜集中供水與綜合利用;推廣“新型”環保畜禽舍、節水型降溫技術和飲水設備;科學設置牲畜飲水點,有效保護水源地或給水點;對水源缺乏、飲水極度困難的草原區,可通過鋪設供水管道供水;推廣具有防滲和凈化效果的砼結構、磚石結構等集雨技術設施;鼓勵研制節水型、多種動力、構造簡單、使用方便、供水保證率高的自動給水設備。促進節水、高效的工廠化水產養殖設施的研究和推廣使用。逐步淘汰水槽長流供水技術。
2.7.6 推廣養殖廢水處理及重復利用技術。推廣養殖廢水厭氧處理后的再利用技術及深度處理和消毒后用于圈舍沖洗的循環利用技術;提倡分質供水和多級利用;改變傳統水沖清糞和水泡糞為干清糞方式;研究和開發低耗、高效的養殖廢水處理設施。
2.7.7 發展畜產品、水產品加工節水技術。鼓勵研究和開發多功能、低成本、節水、環保型加工工藝和技術裝備。
2.8 村鎮節水技術
針對村鎮居民用水分散、農產品加工工藝簡單、村鎮用水效率低、村鎮供水設施簡陋、安全飲用水源不足等特點,發展村鎮節水技術。
2.8.1 發展和推廣村鎮集中供水技術。積極推行計劃用水,發展飲用水源開發利用與保護技術。開采地下水應封閉不良含水層,防控苦咸水、污廢水等劣質水侵入水源;鼓勵水源保護林草地建設。推行集中供水,積極發展村鎮供水管網優化設計技術。
2.8.2 鼓勵研究開發并推廣村鎮家用水表和節水型用水設施,缺水地區要逐步開展村鎮家庭用水分戶計量。
2.8.3 發展村鎮飲用水處理與水質監測技術。水質不達標地區提倡飲用水源集中處理;建立水質檢測制度;鼓勵開發并推廣適宜村鎮管理條件的簡易監測設備和便攜式監測設備。
3. 工業節水
工業用水主要包括冷卻用水、熱力和工藝用水、洗滌用水。其中工業冷卻水用量占工業用水總量的80%左右,取水量占工業取水總量的30-40%。火力發電、鋼鐵、石油、石化、化工、造紙、紡織、有色金屬、食品與發酵等八個行業取水量約占全國工業總取水量的60%(含火力發電直流冷卻用水)。
3.1 工業用水重復利用技術
大力發展和推廣工業用水重復利用技術,提高水的重復利用率是工業節水的首要途徑。
3.1.1 大力發展循環用水系統、串聯用水系統和回用水系統。推進企業用水網絡集成技術的開發與應用,優化企業用水網絡系統。鼓勵在新建、擴建和改建項目中采用水網絡集成技術。
3.1.2 發展和推廣蒸汽冷凝水回收再利用技術。優化企業蒸汽冷凝水回收網絡,發展閉式回收系統。推廣使用蒸汽冷凝水的回收設備和裝置,推廣漏汽率小、背壓度大的節水型疏水器。優化蒸汽冷凝水除鐵、除油技術。
3.1.3 發展外排廢水回用和“零排放”技術。鼓勵和支持企業外排廢(污)水處理后回用,大力推廣外排廢(污)水處理后回用于循環冷卻水系統的技術。在缺水以及生態環境要求高的地區,鼓勵企業應用廢水“零排放”技術。
3.2 冷卻節水技術
發展高效冷卻節水技術是工業節水的重點。
3.2.1 發展高效換熱技術和設備。推廣物料換熱節水技術,優化換熱流程和換熱器組合,發展新型高效換熱器。
3.2.2 鼓勵發展高效環保節水型冷卻塔和其他冷卻構筑物。優化循環冷卻水系統,加快淘汰冷卻效率低、用水量大的冷卻池、噴水池等冷卻構筑物。推廣高效新型旁濾器,淘汰低效反沖洗水量大的旁濾設施。
3.2.3 發展高效循環冷卻水處理技術。在敞開式循環間接冷卻水系統,推廣濃縮倍數大于4的水處理運行技術;逐步淘汰濃縮倍數小于3的水處理運行技術;限制使用高磷鋅水處理技術;開發應用環保型水處理藥劑和配方。
3.2.4 發展空氣冷卻技術。在缺水以及氣候條件適宜的地區推廣空氣冷卻技術。鼓勵研究開發運行高效、經濟合理的空氣冷卻技術和設備。
3.2.5 在加熱爐等高溫設備推廣應用汽化冷卻技術。應充分利用汽、水分離后的汽。
3.3 熱力和工藝系統節水技術
工業生產的熱力和工藝系統用水分為鍋爐給水、蒸汽、熱水、純水、軟化水、脫鹽水、去離子水等,其用水量居工業用水量的第二位,僅次于冷卻用水。節約熱力和工藝系統用水是工業節水的重要組成部分。
3.3.1 推廣生產工藝(裝置內、裝置間、工序內、工序間)的熱聯合技術。
3.3.2 推廣中壓產汽設備的給水使用除鹽水、低壓產汽設備的給水使用軟化水。推廣使用閉式循環水汽取樣裝置。研究開發能夠實現“零排放”的熱水鍋爐和蒸汽鍋爐水處理技術、鍋爐氣力排灰渣技術和“零排放”無堵塞濕法脫硫技術。
3.3.3 發展干式蒸餾、干式汽提、無蒸汽除氧等少用或不用蒸汽的技術。優化蒸汽自動調節系統。
3.3.4 優化鍋爐給水、工藝用水的制備工藝。鼓勵采用逆流再生、雙層床、清洗水回收等技術降低自用水量。研究開發鍋爐給水、工藝用水制備新技術、新設備,逐步推廣電去離子凈水技術。
3.4 洗滌節水技術
在工業生產過程中洗滌用水分為產品洗滌、裝備清洗和環境洗滌用水。
3.4.1 推廣逆流漂洗、噴淋洗滌、汽水沖洗、氣霧噴洗、高壓水洗、振蕩水洗、高效轉盤等節水技術和設備。
3.4.2 發展裝備節水清洗技術。推廣可再循環再利用的清洗劑或多步合一的清洗劑及清洗技術;推廣干冰清洗、微生物清洗、噴淋清洗、水汽脈沖清洗、不停車在線清洗等技術。
3.4.3 發展環境節水洗滌技術。推廣使用再生水和具有光催化或空氣催化的自清潔涂膜技術。
3.4.4 推廣可以減少用水的各類水洗助劑和相關化學品。開發各類高效環保型清洗劑、微生物清洗劑和高效水洗機。開發研究環保型溶劑、干洗機、離子體清洗等無水洗滌技術和設備。
3.5 工業給水和廢水處理節水技術
3.5.1 推廣使用新型濾料高精度過濾技術、汽水反沖洗技術等降低反洗用水量技術。推廣回收利用反洗排水和沉淀池排泥水的技術。
3.5.2 鼓勵在廢水處理中應用臭氧、紫外線等無二次污染消毒技術。開發和推廣超臨界水處理、光化學處理、新型生物法、活性炭吸附法、膜法等技術在工業廢水處理中的應用。
3.6 非常規水資源利用技術
3.6.1 發展海水直接利用技術。在沿海地區工業企業大力推廣海水直流冷卻和海水循環冷卻技術。
3.6.2 積極發展海水和苦咸水淡化處理技術。實施以海水淡化為主,兼顧鹵水制鹽以及提取其他有用成分相結合的產業鏈技術,提高海水淡化綜合效益。通過擴大海水淡化裝置規模、實施能量回收等技術降低海水淡化成本。發展海水淡化設備的成套化、系列化、標準化制造技術。
3.6.3 發展采煤、采油、采礦等礦井水的資源化利用技術。推廣礦井水作為礦區工業用水和生活用水、農田用水等替代水源應用技術。
3.7 工業輸用水管網、設備防漏和快速堵漏修復技術
降低輸水管網、用水管網、用水設備(器具)的漏損率,是工業節水的一個重要途徑。
3.7.1 發展新型輸用水管材。限制并逐步淘汰傳統的鑄鐵管和鍍鋅管,加速發展機械強度高、剛性好、安裝方便的水管。發展不泄漏、便于操作和監控、壽命長的閥門和管件。
3.7.2 優化工業供水壓力、液面、水量控制技術。發展便捷、實用的工業水管網和設備(器具)的檢漏設備、儀器和技術。
3.7.3 研究開發管網和設備(器具)的快速堵漏修復技術。
3.8 工業用水計量管理技術
工業用水的計量、控制是用水統計、管理和節水技術進步的基礎工作。
3.8.1 重點用水系統和設備應配置計量水表和控制儀表。完善和修訂有關的各類設計規范,明確水計量和監控儀表的設計安裝及精度要求。重點用水系統和設備應逐步完善計算機和自動監控系統。
3.8.2 鼓勵和推廣企業建立用水和節水計算機管理系統和數據庫。
3.8.3 鼓勵開發生產新型工業水量計量儀表、限量水表和限時控制、水壓控制、水位控制、水位傳感控制等控制儀表。
3.9 重點節水工藝
節水工藝是指通過改變生產原料、工藝和設備或用水方式,實現少用水或不用水。它是更高層次(節水、節能、提高產品質量等)的源頭節水技術。
3.9.1 大力發展和推廣火力發電、鋼鐵、電石等工業干式除灰與干式輸灰(渣)、高濃度灰渣輸送、沖灰水回收利用等節水技術和設備以及冶煉廠干法收塵凈化技術。
3.9.2 推廣燃氣—蒸汽聯合循環發電、潔凈煤燃燒發電技術。研究開發使用天然氣等石化燃料發電等少用水的發電工藝和技術。
3.9.3 推廣鋼鐵工業融熔還原等非高爐煉鐵工藝,開發薄帶連鑄工藝。推廣煉焦生產中的干熄焦或低水分熄焦工藝。
3.9.4 鼓勵加氫精制工藝,淘汰油品精制中的酸堿洗滌工藝。
3.9.5 發展合成氨生產節水工藝。采用低能耗的脫碳工藝替代水洗脫除二氧化碳、低熱耗苯菲爾工藝和MDEA脫碳工藝;推廣全低變工藝、NHD脫硫、脫碳的氣體凈化工藝;發展以天然氣為原料制氨;推廣醇烴化精制及低壓低能耗氨合成系統;以重油為原料生產合成氨,采用干法回收炭黑。
3.9.6 發展尿素生產節水工藝。在新建裝置推廣采用CO2和NH3汽提工藝。推廣水溶液全循環尿素節能節水增產工藝。中、小型尿素裝置推廣尿素廢液深度水解解吸工藝。
3.9.7 推廣甲醇生產低壓合成工藝。
3.9.8 發展燒堿生產節水工藝。推廣離子膜法燒堿,采用三效逆流蒸發改造傳統的順流蒸發。推廣萬噸級三效逆流蒸發裝置和高效自然強制循環蒸發器。
3.9.9 發展純堿生產節水工藝。氨堿法工廠推廣真空蒸餾、干法加灰技術。
3.9.10 發展硫酸生產酸洗凈化節水工藝和新型換熱設備,逐步淘汰水洗凈化工藝和傳統的鑄鐵冷卻排管。
3.9.11 發展紡織生產節水工藝。推廣使用高效節水型助劑;推廣使用生物酶處理技術、高效短流程前處理工藝、冷軋堆一步法前處理工藝、染色一浴法新工藝、低水位逆流漂洗工藝和高溫高壓小浴比液流染色工藝及設備;研究開發高溫高壓氣流染色、微懸浮體染整、低溫等離子體加工工藝及設備。
鼓勵紡織印染加工企業采用天然彩棉等節水型生產原料,推廣天然彩棉新型制造技術。
3.9.12 發展造紙工業化學制漿節水工藝。推廣纖維原料洗滌水循環使用工藝系統;推廣低卡伯值蒸煮、漂前氧脫木素處理、封閉式洗篩系統;發展無元素氯或全無氯漂白,研究開發適合草漿特點的低氯漂白和全無氯漂白,合理組織漂白洗漿濾液的逆流使用;推廣中濃技術和過程智能化控制技術;發展提高堿回收黑液多效蒸發站二次蒸汽冷凝水回用率的工藝。發展機械漿、二次纖維漿的制漿水循環使用工藝系統;推廣高效沉淀過濾設備白水回收技術,加強白水封閉循環工藝研究;開發白水回收和中段廢水二級生化處理后回用技術和裝備。
3.9.13 發展食品與發酵工業節水工藝。根據不同產品和不同生產工藝,開發干法、半濕法和濕法制備淀粉取水閉環流程工藝。推廣脫胚玉米粉生產酒精、淀粉生產味精和檸檬酸等發酵產品的取水閉環流程工藝。推廣高濃糖化醪發酵(酒精、啤酒、味精、酵母、檸檬酸等)和高濃母液(味精等)提取工藝。推廣采用雙效以上蒸發器的濃縮工藝。淘汰淀粉質原料高溫蒸煮糊化、低濃度糖液發酵、低濃度母液提取等工藝。研究開發啤酒麥汁一段冷卻、酒精差壓蒸餾裝置等。
3.9.14 發展油田節水工藝。推廣優化注水技術,減少無效注水量。對特高含水期油田,采取細分層注水,細分層堵水、調剖等技術措施,控制注入水量。推廣先進適用的油田產出水處理回注工藝。對特低滲透油田的采出水,推廣精細處理工藝。注蒸汽開采的稠油油田,推廣稠油污水深度處理回用注汽鍋爐技術。研發三次采油采出水處理回用工藝技術。推廣油氣田施工和井下作業節水工藝。
3.9.15 發展煤炭生產節水工藝。推廣煤炭采掘過程的有效保水措施,防止礦坑漏水或突水。開發和應用對圍巖破壞小、水流失少的先進采掘工藝和設備。開發和應用動篩跳汰機等節水選煤設備。開發和應用干法選煤工藝和設備。研究開發大型先進的脫水和煤泥水處理設備。
3.9.16 推廣水泥窯外分解新型干法生產新工藝,逐步淘汰濕法生產工藝。
4. 城市生活節水
城市生活用水包括:城市居民、商貿、機關、院校、旅游、社會服務、園林景觀等用水。目前城市生活用水已占城市用水量的55%左右,隨著城市的發展還將進一步增加;城市生活用水與人民群眾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目前人均生活用水量為212升/日(其中設市城市為228升/日)。城市生活節水對于促進節水型城市的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4.1 節水型器具
節水型用水器具的推廣應用,是生活節水的重要技術保障。
4.1.1 推廣節水型水龍頭。推廣非接觸自動控制式、延時自閉、停水自閉、腳踏式、陶瓷磨片密封式等節水型水龍頭。淘汰建筑內鑄鐵螺旋升降式水龍頭、鑄鐵螺旋升降式截止閥。
4.1.2 推廣節水型便器系統。推廣使用兩檔式便器,新建住宅便器小于6升。公共建筑和公共場所使用6升的兩檔式便器,小便器推廣和非接觸式控制開關裝置。淘汰進水口低于水面的衛生潔具水箱配件、上導向直落式便器水箱配件和沖洗水量大于9升的便器及水箱。
4.1.3 推廣節水型淋浴設施。集中浴室普及使用冷熱水混合淋浴裝置,推廣使用卡式智能、非接觸自動控制、延時自閉、腳踏式等淋浴裝置;賓館、飯店、醫院等用水量較大的公共建筑推廣采用淋浴器的限流裝置。
4.1.4 研究生產新型節水器具。研究開發高智能化的用水器具、具有最佳用水量的用水器具和按家庭使用功能分類的水龍頭。
4.2 城市再生水利用技術
城市再生水利用技術包括城市污水處理再生利用技術、建筑中水處理再生利用技術和居住小區生活污水處理再生利用技術。
4.2.1 建立和完善城市再生水利用技術體系。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宜根據城市污水來源與規模,盡可能按照就地處理就地回用的原則合理采用相應的再生水處理技術和輸配技術;鼓勵研究和制訂城市水系統規劃、再生水利用規劃和技術標準,逐步優化城市供水系統與配水管網,建立與城市水系統相協調的城市再生水利用的管網系統和集中處理廠出水、單體建筑中水、居民小區中水相結合的再生水利用體系;制定和完善污水再生利用標準。
4.2.2 發展污水集中處理再生利用技術。鼓勵缺水城市污水集中處理廠采用再生水利用技術,再生水用于農業、工業、城市綠化、河湖景觀、城市雜用、洗車、地下水補給以及城市污水集中處理回用管網覆蓋范圍內的公共建筑生活雜用水。
4.2.3 推廣應用城市居住小區再生水利用技術。缺水地區城市建設居住小區,達到一定建筑規模、居住人口或用水量的,應積極采用居住小區再生水利用技術,再生水用于沖廁、保潔、洗車、綠化、環境和生態用水等。
4.2.4 推廣應用建筑中水處理回用技術。缺水地區城市污水集中處理回用管網覆蓋范圍外,具有一定規模或用水量的建筑,應積極采用建筑中水處理回用技術,中水用于建筑的生活雜用水。
4.2.5 積極研究開發高效低耗的污水處理和再生利用技術。鼓勵研究開發占地面積小、自動化程度高、操作維護方便、能耗低的新處理技術和再生利用技術。
4.3 城區雨水、海水、苦咸水利用技術
4.3.1 推廣城區雨水的直接利用技術。在城市綠地系統和生活小區,推廣城市綠地草坪滯蓄直接利用技術,雨水直接用于綠地草坪澆灌;缺水地區推廣道路集雨直接利用技術,道路集雨系統收集的雨水主要用于城市雜用水;鼓勵干旱地區城市因地制宜采用微型水利工程技術,對強度小但面積廣泛分布的雨水資源加以開發利用,如房屋屋頂雨水收集技術等。
4.3.2 推廣城區雨水的環境生態利用技術。把雨水利用與天然洼地、公園的河湖等濕地保護和濕地恢復相結合。
4.3.3 推廣城區雨水集蓄回灌技術。在缺水地區優先推廣城市雨洪水地下回灌系統技術。通過城市綠地、城市水系、交通道路網的透水路面、道路兩側專門用于集雨的透水排水溝、生活小區雨水集蓄利用系統、公共建筑集水入滲回補利用系統等充分利用雨洪水和上游水庫的汛期棄水進行地下水回灌。完善城市排水體系,建立雨水徑流收集系統和水質監測系統。鼓勵缺水地區在建設雨污分流排水體制的基礎上采用城區雨水處理回灌技術。研究開發城區雨水水質監測技術。
4.3.4 推廣海水利用技術。東北、華北、華東地區沿海缺水城市,積極發展海水淡化和輸配技術;加快發展低成本海水淡化技術。鼓勵沿海城市發展海水直接利用技術;積極開發含鹽生活污水的處理技術,發展含鹽生活污水排海(洋)處置技術。
4.3.5 推廣苦咸水利用技術。在華北、西北和沿海地區缺水城市,推廣苦咸水的電滲析處理技術和反滲透處理技術,主要用于城市雜用水、生活雜用水和部分飲用水。
4.4 城市供水管網的檢漏和防滲技術
目前城市供水管網水漏損比較嚴重,已成為當前城市供水中的突出問題。積極采用城市供水管網的檢漏和防滲技術,不僅是節約城市水資源的重要技術措施,而且對于提高城市供水服務水平、保障供水水質安全等也具有重要意義。
4.4.1 推廣預定位檢漏技術和精確定點檢漏技術。推廣應用預定位檢漏技術和精確定點檢漏技術,并根據供水管網的不同鋪設條件,優化檢漏方法。埋在泥土中的供水管網,應當以被動檢漏法為主,主動檢漏法為輔;上覆城市道路的供水管網,應以主動檢漏法為主,被動檢漏法為輔。鼓勵在建立供水管網GIS、GPS系統基礎上,采用區域泄漏普查系統技術和智能精定點檢漏技術。
4.4.2 推廣應用新型管材。大口徑管材(DN>1200)優先考慮預應力鋼筒混凝土管;中等口徑管材(DN=300-1200)優先采用塑料管和球墨鑄鐵管,逐步淘汰灰口鑄鐵管;小口徑管材(DN<300)優先采用塑料管,逐步淘汰鍍鋅鐵管。
4.4.3 推廣應用供水管道連接、防腐等方面的先進施工技術。一般情況下,承插接口應采用橡膠圈密封的柔性接口技術,金屬管內壁采用涂水泥沙漿或樹脂的防腐技術;焊接、粘接的管道應考慮漲縮性問題,采用相應的施工技術,如適當距離安裝柔性接口、伸縮器或U形彎管。
4.4.4 鼓勵開發和應用管網查漏檢修決策支持信息化技術。鼓勵在建設管網GIS系統的基礎上,配套建設具有關閥搜索、狀態仿真、事故分析、決策調度等功能的決策支持系統,為管網查漏檢修提供決策支持。
4.5 公共供水企業自用水節水技術
城市公共供水企業節水主要是反沖洗水回用,反沖洗水回用兼具城市節水和水環境保護的雙重效能。
4.5.1 以地表水為原水的新建和擴建供水工程項目,應推廣反沖洗水回用技術,選擇截污能力強的新型濾池技術,配套建設反沖洗水回用沉淀水池,采用反沖洗效果好、反沖水量低的氣水反沖洗技術。
4.5.2 改建供水工程項目,應積極采用先進的反沖洗技術,通過改造和加強反沖洗系統的結構組織,采用適宜的反沖洗方式,改進濾池反沖洗再生機能。2008年前淘汰高強度水定時反沖洗的工藝技術。
4.6 公共建筑節水技術
隨著城鎮化和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公共建筑用水需求將呈增長趨勢,空調系統應作為公共建筑節水的重點之一。
4.6.1 普及公共建筑空調的循環冷卻技術。公共建筑空調應采用循環冷卻水系統,冷卻水循環率應達到98%以上,敞開式系統冷卻水濃縮倍數不低于3;循環冷卻水系統可以根據具體情況使用敞開式或密閉式循環冷卻水系統。
4.6.2 推廣應用空調循環冷卻水系統的防腐、阻垢、防微生物處理技術。
4.6.3 鼓勵采用空氣冷卻技術。
4.6.4 推廣應用鍋爐蒸汽冷凝水回用技術。推廣采用密閉式凝結水回收系統、熱泵式凝結水回收系統、壓縮機回收廢蒸汽系統、恒溫壓力回水器等;間接利用蒸汽的蒸汽冷凝水的回收率不得低于85%;發展回收設備防腐處理和水質監測技術。
4.7 市政環境節水技術
市政環境用水在城市用水中所占比例有逐步增大的趨勢。鼓勵工程節水技術與生物節水技術、節水管理相結合的綜合技術,促進市政環境節水。
4.7.1 發展綠化節水技術。發展生物節水技術,提倡種植耐旱性植物,并應采用非充分灌溉方式進行灌溉作業;綠化用水應優先使用再生水;使用非再生水的,應采用噴灌、微噴、滴灌等節水灌溉技術,灌溉設備可選用地埋升降式噴灌設備、滴灌管、微噴頭、滴灌帶等。
4.7.2 發展景觀用水循環利用技術。
4.7.3 推廣游泳池用水循環利用技術。
4.7.4 發展機動車洗車節水技術。推廣洗車用水循環利用技術;推廣采用高壓噴槍沖車、電腦控制洗車和微水洗車等節水作業技術。研究開發環保型無水洗車技術。
4.7.5 大力發展免沖洗環保公廁設施和其他節水型公廁技術。
4.8 城市節水信息技術
節水信息技術,可以實現節水信息資源共享、提高節水決策科學化,對于加強節水管理具有重要意義。
4.8.1 發展地理信息系統應用技術。鼓勵研究以GIS技術為平臺的節水信息系統建設,為實現城市節水的信息化管理提供基礎保障。
4.8.2 發展節水信息采集傳輸及專業數據庫技術。開發節水信息網絡基礎平臺、節水信息管理系統和專業數據庫技術,用以加強和規范節水管理和指導城市節水技術發展工作。
5. 發展節水技術的保障措施
完善法律法規,建立激勵和約束機制,健全技術服務體系,推動節水技術發展與應用。
5.1加強節水法制建設和行政管理
5.1.1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清潔生產法》等法律,研究制定有關促進節水技術發展的法規和標準。
5.1.2 國家和地方在編制“十一五”發展規劃和專項規劃中,把節水技術進步放在重要位置。
5.1.3 重點節水技術的研究和開發,應列入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及相關國家科技開發計劃。
5.1.4 國家定期發布“淘汰落后的高耗水工藝和設備(產品)目錄” 和“鼓勵使用的節水工藝和設備(產品)目錄”。
5.2 建立發展節水技術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
5.2.1 國家和地方政府要重視節水關鍵技術開發、示范和推廣工作,并給予必要的資金支持。
5.2.2 對于以廢水(液)為原料生產的產品,符合《資源綜合利用目錄(2003年修訂)》的,按國家有關規定享受減免所得稅的政策。
5.2.3 鼓勵發展污水再生利用、海水與微咸水利用等非常規水資源利用產業。再生水生產企業和利用海水生產淡水的企業,享受國家有關優惠政策。
5.2.4 對列入國家鼓勵發展的節水技術、設備目錄的設備,按國家有關規定給予稅收優惠。
5.2.5 國家、地方政府、企業組織實施的節水工程,應優先選擇《大綱》推薦的節水工藝、技術和設備。對一些重大項目,國家和地方政府應給予資金補助支持。
5.2.6 引導社會投資節水項目,特別是引導金融機構對重點節水項目給予貸款支持。鼓勵多渠道融資,加大對節水技術創新和節水工程的投入。
5.2.7 建立充分體現我國水資源緊缺狀況,以節水和合理配置水資源、提高用水效率、促進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為核心的水價機制。擴大水資源費征收范圍并適當提高征收標準。逐步提高水利工程供水價格,優先提高城市污水處理費征收標準,合理確定再生水價格。大力推行階梯式水價、超計劃超定額取水加價等科學合理的水價制度。
5.2.8 新建、擴建和改建項目在實行“三同時、四到位”制度(即節水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運行。用水單位要做到用水計劃到位、節水目標到位、節水措施到位、管水制度到位)過程中,應積極采用《大綱》推薦的節水技術。
5.2.9 建立和完善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制度。結合行業、地區特點,建立以取水定額為核心的考核、評價、管理體系。
5.2.10 加強對重點用水單位取水定額執行情況、節水新技術、新產品推廣使用情況和國家明令淘汰的高耗水的落后工藝、技術和設備的淘汰情況的監督檢查。新建用水工程(項目),不得采用本《大綱》和國家明令淘汰的落后工藝、技術和設備。
5.2.11 建立節水產品認證制度,規范節水產品市場。
5.3 建立健全節水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推廣服務體系
5.3.1 加強節水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建立節水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中心,加快節水技術的研究開發。
5.3.2 加強節水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建設。組織開展技術交流、技術推廣、技術咨詢、信息發布、宣傳培訓等活動。
5.3.3 加強節水標準體系建設。建立和完善取水定額標準體系,完善節水基礎標準、節水考核標準、節水設施和產品標準、節水技術規范。
5.3.4 積極推動節水技術國際交流與合作,引進和消化吸收國外先進的節水技術,加快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節水技術和產品。
5.3.5 開展節水宣傳教育活動。采取各種有效形式,開展節水技術科普宣傳,加快節水技術的推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