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擴大公開是前提,回應關切重民意
從已公開賬單的部門來看,記者注意到,針對公眾關注的一些數據變化,中科院、國家文物局、教育部等對“三公經費”的增減情況給予了回應。公眾關注和部門回應形成互動,監督的力量正在體現。
“‘三公經費’公開,就是要讓公眾知道政府把錢花在了什么地方,并監督政府花錢是否合理。”葉青認為,也許有些公眾對部門回應的內容仍不夠理解,但至少我們看到,尊重民意、及時回應輿論關切,正在成為這些部門的共識和行動。
“公眾為何如此關注‘三公經費’?因為花的是納稅人的錢,而此前這是筆‘糊涂賬’,一些地方不斷曝出公款吃喝、公車私用、公款旅游亂象,居高不下的行政成本廣受詬病。”李勁松認為,“三公經費”曬賬單就是要曬掉其中的水分,通過公眾、網絡的監督,確保實現壓縮“三公經費”、打造“廉潔政府”的目標。
一些專家表示,對公眾而言,希望看到更多部委公布翔實的“三公經費”賬單,而不要籠統地公布幾個數字了事。此外,“三公經費”還應進一步擴大公開范圍,將事業單位、國有企業都納入其中,地方政府也應加快公開步伐。對拒不公開“三公經費”的地方和部門,應實行問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