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記者 秦菲菲
為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國家發展改革委秘書長楊偉民(專欄)介紹,在主體功能區規劃中確定了“9+1”的政策體系。“9”是財政政策、投資政策、產業政策、土地政策、農業政策、人口政策、民族政策、環境政策、應對氣候變化政策。“1”是績效評價考核。
“《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要落實的話,關鍵是差別化的政策要落實。”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徐憲平表示。
加大均衡性轉移支付
記者了解到,在財政政策方面,《規劃》要求加大均衡性轉移支付力度,加大對重點生態功能區特別是中西部重點生態功能區的均衡性轉移支付力度。
事實上,這個政策已經開始實施了。據楊偉民介紹,前年中央財政拿了120億元轉移到確定的重點生態功能區,用于保障這些地區的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方面的支出,去年資金增加到250億元。發改委將436個縣級行政單位納入了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相當于每個縣平均得到了接近6000萬元的均衡性轉移支付。
此外,財政政策方面,《規劃》提出,鼓勵探索建立地區間橫向援助機制,加大對自然保護區的投入力度。
實行不同的產業政策
在產業政策方面,我國現行的政策是全國統一的,按《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將產業劃分為鼓勵、允許、限制、禁止四個類別。
但在主體功能區明確之后,每一個主體功能區都會有相應不同的產業政策。楊偉民說,“現在在全國是鼓勵的,但是未來可能在確定的優化開發區域當中是鼓勵的,在限制開發區域當中就不一定是鼓勵的項目,也可能變成允許或限制的。這樣就體現了每一類不同的主體功能區、每一個主體功能區都會有不同的產業政策指導。”
《規劃》要求,在編制專項規劃、布局重大項目,必須符合個區域的主體功能定位。重大制造業項目原則上應布局在優化開發和重點開發區域,并區分情況優先在國家重點開發區布局。在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市場允許的情況下,依托能源和礦產資源的資源加工業項目,優先在中西部國家重點開發區域布局。
對限制開發區域不符合主體功能定位的現有產業,要通過設備折舊補貼、設備貸款擔保等手段,促進產業跨區域轉移或關閉。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