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企的眼中,雖然中國的投資環境算不上盡善盡美,但不斷完善的事實和中國市場巨大的潛力,讓他們依然看好在中國的發展前景
在一些西方政要和媒體的鼓噪中,中國投資環境再起波瀾。
就在不久前,國人還在討論中國對外資的限制是不是太松了,影響到了國家的經濟安全?就在上半年,國務院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做好利用外資工作的若干意見》,被業界解讀為改變了內資企業在外資企業面前“低人一等”的局面。然而,讓人沒想到的是,此時的中國卻又承受著“對外資限制最嚴”的指責。
繼今年3月和6月,美國在華商會和歐盟在華商會先后發表報告,抱怨外商企業在華受到越來越多不公平待遇之后,7月初,世界銀行集團成員國際金融公司發布了一份名為《2010年跨國投資》的報告,對包括中國在內的87個國家投資環境的四個方面作出評估,分別是:外國企業進行的跨行業投資行為,成立子公司的過程,取得工業用地的程序,商業糾紛仲裁機制。讓人頗為意外的是,被譽為外資磁石的中國,竟然在這四項指標的評估結果中均表現不佳。
消息一出,國人為之嘩然。中國市場的開放程度與日俱增,這是有目共睹的事實,每年不斷增長的外國投資額就是最好的證明,卻為何又被扣上了“歧視外資”的帽子?
事實究竟如何?只有在中國投資的外商企業才有發言權,他們的表態也才具有說服力。為了弄清真相,《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走訪了多家知名跨國外企。
投資環境不斷改善
“毫無疑問,中國的投資環境在逐步改善。無論從政策、法律、知識產權保護還是硬件設施方面。”采訪中,ABB(中國)有限公司副總裁劉文匯女士的一番話,代表了多位接受采訪的外企高管的共同心聲。
“對外開放作為一項基本國策在中國一直備受重視。改革開放30年來,伴隨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鼓勵和歡迎外商來華投資的環境沒有改變,也不會改變。”寶馬集團的一位高管向本刊記者表示,從1994年寶馬集團設立北京代表處,正式進入中國大陸市場以來,他們一再感受到,中國一直積極傾聽外商對于中國投資環境的建議,不斷完善國內市場制度。
一個明顯的例證就是,迄今為止,作為中國指導外商投資重要依據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已歷經四次修改,每一次修改都增加鼓勵類條目、減少限制類條目。按照世界貿易組織(WTO)的分類,中國承諾并已經開放的服務貿易部門已經高達100個,這遠遠高于發展中國家平均54個的水平。
感受更加深刻的是安利集團中國區總裁黃德蔭,“1998年的時候,政府出臺了一個禁令,包括所有的直銷都被禁止。但考慮到幾大外資直銷企業的實際情況,僅僅幾個月后,數個部門就共同出臺了一個法規,允許外資公司恢復經營。”
“特別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后,我們看到了中國政府在市場準入、稅制改革、國民待遇、知識產權保護等各方面的努力,我們切身感受到中國的投資環境在不斷改善和提高。例如英特爾在成都和大連的投資建設,都得到了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極大的重視和支持。政府高效率的服務,想企業之所想,為我們解決了很多實際問題。”英特爾中國公司執行董事戈駿說到。
采訪中,多位高管表示,不斷完善的投資環境正是企業不斷擴大在中國投資的重要原因。
德國亞太經濟委員會新任主席、西門子總裁羅旭德就向本刊記者談到,作為最早進入中國市場的外企之一,西門子是中國發生巨大變化的目擊者及受益者。至今,西門子已經在中國建立約90家公司,61個辦事處,并擁有43000名員工。盡管面臨全球經濟衰退,西門子在中國的業績仍然值得稱贊:在2009財年銷售額實現了7%的增長,達到52億歐元。同時,西門子進行了一系列的投資和股權增資,也充分印證了其對中國市場的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