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智利模式的初衷,就是財務可持續性與社會共濟性的結合,取二者的長處。
記者:就實行結果來說,似乎存在制度設計者始料未及的問題。比如,大家都關心的個人賬戶“空賬”問題。這是個什么問題?它是如何出現的?
鄭秉文:在實際運作中,國家未對在實行個人賬戶前已參加工作但尚未退休的職工所欠下的“隱性債務”進行明確補償,社保部門為了維持運轉,只好“寅吃卯糧”,對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的資金實行混賬管理。當社會統籌繳費不足以支付離退休職工的養老金時,直接挪用個人賬戶基金就成為便捷的渠道。這使得“統”、“賬”表面上的劃分失去了實際意義,個人賬戶形成“空賬”。
記者:這應該意味著,個人為自己交了用于未來養老的錢,被“挪用”給現在的老人養老了。為什么智利等拉美國家沒有出現這種情況呢?
鄭秉文:主要原因在于,拉美采取認購券方式基本解決了轉型成本。而中國既沒有采取發行認購券的辦法,也沒有進行直接的轉移支付,所以就沒有解決轉型成本問題,便形成較大規模的空賬。目前,做實個人賬戶只有1500多億元,就是說,由于采取各種辦法解決了轉型成本,部分省份經過試點,個人賬戶里有錢了,總計積累了1500多億元。但另一方面,沒有解決轉型成本的空額則高達1.3萬億元。
之所以出現這個尷尬的局面,原因是沒有“下決心”和“看不清”的雙重結果。空賬只是轉型成本的一個部分,全部轉型成本要遠遠大于這1.3萬元億的空賬。是否需要以及如何解決這個天文數字的轉型成本問題,需要下決心。至于“看不清”,是由于這個問題解決起來比較復雜。在經濟高速增長背景下,有意見認為做實賬戶要考慮是否劃得來,因為巨額空賬放進真金白銀之后有可能貶值,事實證明是貶值的,于是,這種意見被證明有道理。但做實賬戶是十幾年前制定的一個制度目標,于是,做實賬戶還是放空賬戶便處于兩難之中:做實賬戶面臨貶值的問題,不做實賬戶又與中央始終制定的政策不太一致。這樣,就出現了久拖不決的現象。試點10年了,做實賬戶走走停停,停停看看,猶猶豫豫。去年金融危機以來,做實改革試點又停滯不前,沒有任何預期,結果是“看不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