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對房價推波助瀾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類似今年房價過快上漲情況,2007年上半年就曾經發(fā)生過一次。而針對這兩次房價過快上漲的調控手段如出一轍,都是從二套房貸款政策入手。
2007年9月27日,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監(jiān)會發(fā)布《關于加強商業(yè)性房地產信貸管理的通知》,收緊信貸政策。其“對已利用貸款購買住房、又申請購買第二套(含)以上住房的,貸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40%,貸款利率不得低于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同期同檔次基準利率的1.1倍”的政策,直接導致了2007年下半年至2008年年底房地產市場的低迷。
時隔兩年多之后,二套房政策再次充當了調控樓市的第一拳,只是這次力度更大。
北京師范大學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董藩告訴記者,這次出臺的政策與2007年的“927新政”有些類似。不同的是,2007年遇到了全球金融危機,有些城市干脆就不放貸款,而不僅僅是增加首付。此次出臺的政策,在住房信貸上作出了更加細化的區(qū)分,目的就是要打擊短期炒作。這樣的措施會非常有效。
在胡景暉看來,今年的價格上漲比2007年嚴重得多。2007年的房價上漲是從南向北蔓延,一開始只是在深圳,而這一輪卻是從北京發(fā)起,兩周之后上海開始動作,再傳到廣州深圳。北京作為首都的示范效應影響更大。
“2007年的過快上漲僅僅是投資炒作,今年卻是央企地王的推動,這一輪的房價猛漲比2007年更兇猛。”胡景暉說。
在胡景暉看來,這幾年的房地產市場宏觀調控政策中,除了2007年的“927新政”外,其他的政策基本沒有起到真正的作用。所以中央政府仍然采用了金融手段發(fā)力,這個手段立竿見影。可以說,國務院14日的政策就是“927新政”的翻版。
從政策的調控方向看,首先受影響的將是投資客,那些可改善可不改善的購房需求也將被澆冷水。
市場的反應印證了金融手段的立竿見影。
據(jù)我愛我家北京市所有400余家門店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新政出臺后第一天,已經簽約的貸款客戶紛紛給店面打電話,要求加急辦理過戶和批貸手續(xù)。通州二手房購房委托量首現(xiàn)下降23%,部分炒家離場。整體房源量上升15%,2005年以后的二手商品房房源量上漲3成。
北京中原地產向記者表示,在新政出臺后,一些城市已經開始出現(xiàn)拋售的苗頭。在北京北三環(huán)一個樓盤,一浙江炒客一次拋出20余套房源,總價近1.3億元;在深圳,目前已有投資客一次性掛出上百套房源出售的情況;三亞甚至出現(xiàn)全民賣房的景象。
可以看出,銀行在房價的上漲下跌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毫無疑問,銀行在房價上漲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推動力。如果沒有銀行這桶油,房地產這輛車不可能跑得這么快。”知名財經評論員葉檀說,在房地產市場,銀行采用了拉長金融杠桿的做法,不僅僅體現(xiàn)在低首付、低利率,還包括抵押貸款等方式,讓有房者更容易獲得貸款購買更多的住房。
葉檀表示,銀行拉長或縮短金融杠桿,對于房地產市場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傳導到價格上,會明顯帶來房價的上漲或下跌。此次國務院的新政縮短了金融杠桿,對短線操作的投資客來說,將是致命的打擊。
在房地產市場上,銀行占據(jù)了市場的兩頭。在房地產供應上,正是有了銀行的開發(fā)貸款,開發(fā)商才能順利拿地進行開發(fā)建設;在房地產消費上,也正是有了銀行的個人住房消費貸款,商品房才能真正被市場消化。
“在房地產市場供應和消費兩個終端上,銀行都有著難以遏制的放貸沖動。”胡景暉說,銀行主觀上并非愿意看到高房價,但客觀上確實對房價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由于中國城鎮(zhèn)化的發(fā)展,需要房地產市場大量開發(fā)。銀行放貸給開發(fā)商后,開發(fā)商有了資金支持可以高價拿地、推高房價,銀行從開發(fā)貸中能獲取客觀的利益,愿意放貸給開發(fā)商。
在2009年整體流動性充足的情況下,大量貸款放給了央企。央企看中了房地產市場,不斷締造地王,高地價刺激著高房價。
而在個人信貸領域,房貸風險小、數(shù)量大,對銀行來說更是優(yōu)質資產。
“對銀行來說,對房地產放貸的度究竟多少合適?好像沒有人能說清。”一家國有銀行從事信貸審批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有不少銀行的利潤就是靠房地產個人信貸業(yè)務支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