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地量不明拉高地價
央企緣何政策高壓下集中拿地?土地市場未來預期如何?
一位開發商老總表示:“無論是北京地方版11條,還是剛出的‘國19條’,都要求保障和增加保障性住房供應,且供應占比均大幅提高,但是在用地供應的絕對量上卻沒有明確,這意味著普通商品房用地反而減少,粥少僧多,開發商們不得不爭奪這些地塊,‘地王’頻出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記者也注意到,雖然“國19條”明確要求70%供地用于保障性和中小套型自住房,但是并不意味著今年全年房地產土地供應總量增長。相反,由于保障性住房用地占比達70%,意味著今年只有30%的土地給予普通商品房,這無形中調高了開發商們的拿地預期。
中經聯盟秘書長陳云峰表示,從土地市場的競爭熱度看,地價居高不下,各行各業都想分享房地產的高利潤,但土地供應有限,由此今年北京的房價也基本沒有降價的可能。
呼喚“非常手段”
面對目前樓市,一些常規化調控政策似乎效果并不顯著,或許唯有用“非常手段”才能遏制如脫韁之馬的房價、地價。
記者注意到,從2009年樓市回暖以來,央企地王就成為市場最受關注的焦點(北京下半年的地王全部為央企背景的房企獲得),一時間“國進民退”的說法也遍布全國。在這種情況下,國資委還特意下令禁止央企當地王,而“國11條”也要求“國有資產監管部門要進一步規范國有大企業的房地產投資行為。”
鄒曉云分析表示,一個又一個央企地王現象,已經遠遠超出了簡單的土地供求關系范疇。他指出,央企地王的背后,是房地產結構、金融信貸投放、土地財政等一系列的不合理機制問題。“應該好好問一問,央企的大量資金來自何處?”
鄒曉云表示,土地財政制度也是地價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為此應進一步規范和加強土地出讓金使用管理。
鄒曉云還給出了更為“非常的”藥方。他建議,應嚴令央企全部退出商品房市場,將有限的國有資源投入到社會保障建設方面(如建設廉租房)。并且,對于捂盤的開發商,開征高額的房屋空置稅。(上海證券報 記者于祥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