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壓下人民幣預期管理
管理人民幣升值預期,重點不是升值而是繼續完善匯改,探索資本項下逐步開放
3月11日,美國商務部報告顯示,1月份美國對華貿易逆差環比增加,其中對華出口減少17.6%。當天美國總統奧巴馬發表講話就匯率問題施壓中國。時隔兩年,人民幣匯率問題再遭美國保護主義攻擊。
有關主管部門負責人就此接受《瞭望》新聞周刊采訪時認為,目前重新抬頭的人民幣匯率壓力,不會改變中國既定的匯率政策,“我國始終堅持有管理的浮動匯率改革方向,在特殊階段實行的特殊管理是‘有管理的浮動匯率’的應有之義。”
他強調,“當前匯率政策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一攬子政策的組成部分”,涉及人民幣匯率的政策只能隨著危機下我國宏觀經濟運行變化而相機抉擇,“對于某些國家的不實指責,人民幣匯率過去沒有因之改變,現在也不會。”
變化中的外匯形勢
2009年末,我國外匯儲備余額2.39萬億美元,較2008年末增加4531億美元。事實上,自2003年以來,人民幣呈現升值預期,加之美元利率持續走低,企業、個人和機構紛紛將境外資產調回并結匯,部分境外投機套利資金也借各種正常和非正常渠道,采取分散、滲透的方式流入,導致我國外匯收支持續大額順差。2003-2009年,平均每年新增外匯儲備超過2800億美元。
近日,央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易綱內部撰文認為,“展望2010年,我國外匯凈流入壓力有可能加大,促進國際收支平衡的任務依然較重,跨境資金流入壓力可能進一步加大。”
特別是,目前美國、日本等央行的利率均接近零,歐洲等央行的利率低于我國,跨境套利交易盛行。有機構估計,2009年上半年美元利差交易規模高達2500億~5500億美元。規模巨大的跨境套利交易推動印度、巴西等新興市場國家貨幣明顯升值,股市、樓市價格快速上漲,潛在風險加大。
因此,易綱認為,“由于我國利率水平相對較高,人民幣升值預期有所增強,企業和機構資產本幣化、負債外幣化也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
升值的秘密
但是,管理和應對匯率預期,是不是就如一些專家和投行研究人士所言那樣簡單地升值?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進出口銀行董事長李若谷對升值的調子很不以為然,尤其把西方國家倡導的“浮動匯率”視為“騙人的把戲”。
這位前負責國際金融事務的央行副行長直言,“浮動匯率”的實質就是在全世界只有美國能實施獨立的貨幣政策,而其他國家的貨幣政策必須根據美國的需要來制定,“否則,怎樣解釋美元升值時,美國并沒有要求人民幣貶值,而美元貶值時卻不斷要求人民幣升值。”在他看來,“如果不發生這場危機,“也許那些天真的人還真以為人民幣匯率是這些問題的癥結。”
李若谷曾應邀參加西方七國財政副手和央行副手的會晤,與西方國家財經高管對人民幣匯率問題進行過廣泛而深入的討論。他發現,“有的國家明明知道這種世界經濟的失衡是自己的政策和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造成的,卻故意說是由人民幣匯率制度造成的。”
“其目的就是逼迫人民幣升值,削弱中國經濟的競爭力,最終達到破壞中國經濟發展、延長中國經濟實力趕上發達國家的時間的目的。”在他看來,人民幣的幣值和匯率政策絕對不是世界經濟失衡的原因,中國恰恰是當前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貨幣制度的受害者,“美國用升值方法整垮了日本的經濟,也想用這個方法遏制中國發展,這是不能得逞的。”
事實上,這場國際金融危機也使那些披著理論外衣的“學者”原形畢露。李若谷指出,他們鼓吹的所謂“理論”,“不過是為了給自己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而損害別人的發展。”不過,令其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國內一些學者也緊跟升值輿論,“如果是有良知的學者,怎么就會不明白?”
管理預期重在完善匯制
“對于人民幣匯率,不能就匯率講匯率,也不能就升值談升值。”接受本刊采訪中,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尹中卿認為,人民幣匯率肯定不能急劇升值,升值損失太大,并且經濟實力也不能承受,“如果人民幣繼續升值,會造成嚴重社會影響。這不僅是匯率問題,還影響到經濟復蘇和就業的問題。”
在尹中卿看來,人民幣匯率應該波動并逐漸升值,也就是通過不斷完善匯率機制,從制度層面引導和管理人民幣升值預期,以及與之相關的其他匯率問題。他舉例說,“短期內,我們可以繼續擴大與周邊國家的貨幣交換協議,使更多周邊貿易伙伴用人民幣結算,減緩匯率升值的壓力,減少美元外匯儲備。”
對于如何緩解“一邊倒”的升值壓力,尹中卿的建議是,加快人民幣國際化步伐,逐漸開放資本項目的可兌換,“目前資本項目不可兌換的‘防火墻’,的確擋住了國際金融危機的直接沖擊,但也影響了人民幣‘走出去’,造成美元依賴和美元儲備的不斷攀升,對全局的影響越來越大。”
目前,外管局在這方面也正在積極探索。比如,“五個轉變”:從重審批轉變為重監測分析,從重事前監管轉變為強調事后管理,從重行為管理轉變為更加強調主體管理,從“有罪假設”轉變到“無罪假設”,從“正面清單”轉變到“負面清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