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6 水利設施建設重點工程
新建防潮堤 東營境內154公里,其中東營河北71.5公里、利北39公里、港城7公里、東營區15公里、廣饒21.6公里;濱州境內132公里,其中無棣縣75公里、沾化縣57公里;濰坊境內92公里,其中濰坊港至羊口70公里、濰坊港至虞河入???2公里、濰河至膠萊河入???0公里;萊州南陽河口至刁龍嘴21.8公里。
改造加固防潮堤 東營河口區雁灘19公里,濱州境內158公里,濰坊境內138公里,萊州境內30公里。
平原水庫新建利津利北、河口區羊欄河、無棣碣石山、陽信菅家洼、壽光雙王城、慶云南侯、樂陵楊安鎮、高青樊林等水庫;實施東營神堂、濱州打漁張等水庫襯砌增容工程,加固濰坊峽山、萊州臨潼河、坎上等病險水庫。增加調蓄能力4億立方米。
河道攔蓄 新建小島河、挑河、神仙溝、潮河、預備河、彌河、濰河、白浪河、王河、北支新河等河道攔蓄工程,增加調蓄能力1.5億立方米。
河道綜合治理 黃河治理達到規定的防洪標準,實施馬頰河、漳衛河、小清河、白浪河、濰河等骨干河道綜合治理工程,彌河、秦口河、潮河、挑河、王河等中小河流治理工程。
大型調水工程 區內南水北調干線及配套、西水東調干線工程。
海水淡化 建設魯北國家海水淡化示范項目,在東營港經濟開發區等地實施一批海水淡化工程。
農村飲水安全和自來水工程 “十一五”末,集中式地表水飲用水水質達標率達到95%,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0%以上。
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 建設東營王莊、麻灣、宮家,濱州韓墩、小開河、打漁張、劉春家、馬扎子等引黃灌區;實施峽山水庫等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建設一批田間節水灌溉工程。
云水資源開發利用 建設東營生態農業、蓄水型人工增雨防雹示范基地和濱州小型無人駕駛飛機增雨示范基地。
(二)交通網絡建設。
按照區域一體化規劃和適度超前建設的原則,以依托交通干線對接促進經濟對接為目標,重點打通北連京津冀,南貫濟南都市圈和河南省,東接半島城市群等陸上通道,連接東北亞、東北老工業基地等海上通道,擴大經濟腹地。優先發展鐵路和港口,穩步發展公路,適度發展機場,發揮組合效率和整體優勢,建設便捷、通暢、高效、安全的現代綜合運輸網絡。
港口。重點建設東營、萊州、濱州、濰坊四個港口,以促進臨港物流和臨港工業發展為目標,以提升綜合功能和擴大吞吐能力為重點,充分重視建港地質條件,借鑒國內外成功經驗,搞好港口總體規劃,積極穩妥地開工建設萬噸級散雜貨、多用途和液體化工等泊位。加強區域港口整合,明確分工和功能定位,搞好與天津、大連等大港的合作對接。加強港口與鐵路、公路的連接,構建港口快速集疏運體系,以魯西北地區為主體,努力拓展濟南周邊地區、河南東部、河北南部、山西中南部等內陸腹地。加快建設連接黃驊港的渤海大橋,縮短對接天津濱海新區的通道。
鐵路。以配套港口發展、完善運輸網絡、提高綜合運輸能力為目標,重點建設黃驊至大家洼、德州至龍口和濱州至濟南鐵路,加強現有鐵路擴能改造,形成橫貫三角洲全區,對接周邊區域的T字型鐵路運輸通道,加快完善區內路網結構。
公路。圍繞區域交通一體化、中心城市連接、疏展對接通道,加快高速公路建設和普通路網升級改造,最終形成“一環、三橫、三縱”的路網框架。加強農村公路建設,到2010年實現行政村通柏油路。
航空。合理規劃機場規模,努力增加航線和班次,提高機型檔次,建成區域性支線機場,加快發展通用航空。
到2010年,新增鐵路營業里程400公里;新增公路通車里程28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50公里;港口吞吐量達到4000萬噸。機場客運量力爭達到60萬人次,比2005年增長8倍。
專欄7 交通基礎設施重點工程
鐵路 建設黃驊-濱州-東營-壽光-大家洼、德州-濱州-東營-龍口、濟南至濱州鐵路,博興興福東到廣饒華泰等鐵路,擴能改造淄東、益羊鐵路和濱州至港口鐵路、張東鐵路,建設港口鐵路、物流園區和企業鐵路專用線。
港口 濱州港疏浚治理3000噸級套爾河航道,開工建設萬噸級多用途和散雜貨等泊位碼頭;東營港在建設好2個3萬噸級多用途泊位的基礎上,爭取開工建設5萬噸級液體化工品泊位;濰坊港開工建設萬噸級散雜貨和多用途泊位;萊州港在建成3個2萬噸級液體化工碼頭的基礎上,開工建設3個2萬噸級散雜貨泊位。
公路 建設國家高速公路長春至深圳線辛集(魯冀界)至大高段,榮成至烏海線新河至辛莊子至鄧王段;濱州至德州高速與全省四條東西橫線、一條環線路網相連,濰坊至日照高速、濟南至樂陵高速與全省八條路網相連;積極推進渤海大橋、套爾河大橋建設。
機場 按4D級標準擴建東營機場,做好濰坊機場異地遷建的前期工作,規劃建設好濱州大高機場。
專欄8 一環三橫三縱公路網
一環 環海高速公路。
三橫 慶云-無棣-沾化-墾利-河口;樂陵-陽信-濱州-利津-東營-萊州;樂陵-惠民-高青-博興-廣饒-壽光-寒亭-昌邑-萊州。
三縱 樂陵-慶云-濱州-博興;沾化-墾利-廣饒;河口-墾利-東營-壽光。
(三)能源建設。
大力發展石油產業,優化發展電力,積極發展新能源,改善能源結構,提高能源效率,多渠道、多途徑增加能源供給,構筑穩定、經濟、清潔的能源供應體系。重點發展高參數、大容量、高效率、環保型燃煤電站,穩步推進生態電廠建設,規范發展熱電和綜合利用電廠,不得建設30萬千瓦及以下常規燃煤電站。加強城鄉電網改造,加快技術升級步伐。做好風能、太陽能資源精細化普查和開發利用前期評估,鼓勵支持在灘涂和淺海建設風力發電站,實施生物質能發電、太陽能、地熱能應用示范工程和農村沼氣推廣工程,加快建設新能源生產基地。2010年,區內新增火電裝機500萬千瓦以上,風力發電和生物質能發電等能力達到180萬千瓦左右,新增地熱供暖面積300萬平方米,新能源應用比例高于全省10個百分點以上。
專欄9 能源建設重點
火電 重點建設高參數、大容量、高效率、環保型電站。
新能源 依托魯能、華電、國華、大唐、華能、魯北化工等大型企業發展風電;支持墾利、無棣、高青等縣域秸稈發電項目,建設生物質能發電基地;實施太陽能和地熱能應用示范工程。
生態電廠示范工程 加快建設魯北化工集團2×30萬千瓦大型生態電廠項目,穩步推進生態電廠擴容。
電網 建設北部沿海500千伏輸電通道。
石油 力爭每年探明石油地質儲量1億噸以上,確保原油產量穩定在2600萬噸左右,爭取油氣當量重上3000萬噸。積極爭取建設東營千萬噸國家級石油儲備基地。
五、產業基地建設
遵循循環經濟發展理念,以資源合理開發和高效利用為目標,以主體功能區劃為依據,加快構建高效生態產業體系,促進資源優勢加快轉化為發展和競爭優勢,實現高起點跨躍發展。
(一)現代農業。
堅持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現代發展理念引領農業,用培養新型農民發展農業,提高農業水利化、機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農業素質、效益和競爭力,建設綠色農業基地、健康養殖基地和生態林業基地,形成全省重要的現代農業經濟區。一是加快建設規模化優勢產業帶,依托資源優勢和龍頭企業,實施引進、試驗、示范、繁育與推廣工程,推廣立體高效農業、生物質能多層次利用和多能互補等技術,積極發展耐堿旱、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農業,推進連片規模開發、集約高效發展,盡快形成特色化、規?;?、專業化的產業格局。二是積極發展外向型農業,發揮瀕臨日韓優勢,實施“綠卡行動計劃”,建立農產品出口預警系統,加強優勢農產品出口基地建設。實施農產品質量提升工程,健全與國際接軌的農產品質量標準、質量檢測和質量認證體系,抓好動植物防疫體系,推進無規定動物疫病區、無公害林果區和綠色有機蔬菜區建設,提高農業標準化生產水平。三是健全發展現代農業的產業體系,注重開發原料供給、就業增收、生態保護、觀光休閑、文化傳承等多種功能,向農業的廣度和深度進軍。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因地制宜地發展健康養殖業、園藝業、鄉村旅游業等各種物質、非物質產品和產業,加快培育一批特色明顯、類型多樣、競爭力強的專業村、專業鄉鎮。四是支持壯大農業龍頭企業,通過招商引資、技術改造、改制重組等途徑,依托農業產業化基地,按照系列化、品牌化和國際化的要求,形成畜牧、水產、蔬菜、林果和糧棉加工等五大龍頭企業集群。積極支持和發展產業協會、技術協會、營銷協會等新型經濟組織,帶動規模農戶和基地發展。五是增強科技支撐,集中力量加強對關鍵共性技術的研發,重點研發50項重大科技課題。加大對公益性技術推廣的投入,重點推廣50項先進實用技術。充分發揮農業科技園示范作用,建設10個農業科技創新示范基地。加快實施科技入戶工程,著力培育科技大戶,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到2010年,優質糧棉生產基地總量達到700萬畝,其中開發荒堿地新增100萬畝,中低產田改造提升新增100萬畝;全區糧食總產達到540萬噸,棉花30萬噸,畜產品320萬噸,水產品185萬噸,林果195萬噸,建成全省重要的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和加工出口基地。
專欄10 現代農業重點工程
種植業基地 打造蔬菜、冬棗和小棗良種引進-工廠化育苗-種植-加工-保鮮-銷售(出口)產業鏈,建設優質糧棉、綠色有機蔬菜、特色果品生產基地,飼草、桑蠶、蘆葦、速生林等經濟林草基地。
畜牧業基地 規劃建設一批無規定動物疫病區,打造飼草種植-飼料加工-畜禽養殖-奶業-屠宰加工-冷藏-銷售產業鏈,建設一批特色健康養殖基地。
水產養殖加工基地 培育和引進高產、優質、高抗逆的海淡水養殖新品種,建設良種場及區域育種中心,打造珍稀水產品養殖-加工-冷藏-銷售產業鏈,形成生態健康養殖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