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記者從農業部實施西部大開發10周年通氣會上了解到:我國是世界上水資源短缺的國家之一,干旱和缺水嚴重制約著農業發展。西部地區,特別是西北地區和內蒙古西部干旱缺水更加嚴重,而且降水時空分布極不均衡,加之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幾乎是十年十旱,嚴重影響農業發展。發展旱作節水農業是促進西部地區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的重要舉措。
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副司長胡元坤向記者介紹了詳細情況:
長期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旱作節水農業發展。1983年中央在陜西延安召開了北方旱地農業工作會議,專題部署旱作農業工作。1995年國務院在山西召開了全國農田水利建設現場會,對發展旱作農業作了部署安排。2004年以來,連續6個中央一號文件都強調要大力推進旱作(節水)農業發展。這些重要會議和工作部署,有力地推動了我國旱作節水農業發展。
農業部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加大工作力度,積極推進旱作節水農業發展。2007年,農業部召開了“全國農田節水現場經驗交流會”,印發了《關于推進農田節水工作的意見》,開始編制《全國旱作節水農業發展建設規劃》,今年又先后召開了全國農田節水現場經驗交流會和北方旱作農業現場會,總結交流發展旱作節水農業的成功經驗,分析北方尤其是西北地區農業發展的制約因素,進一步研究部署旱作節水農業發展工作。
多年來,農業部積極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農田節水實用技術,認真總結各地不同區域農田節水模式,因地制宜地幫助西部地區示范推廣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旱作節水農業技術。
西北地區:針對水資源缺乏、生態環境脆弱、常年旱災頻繁的特點,在糧食基本自給的基礎上,適當壓縮高耗水農作物種植面積,以特色經濟作物、小雜糧、棉花為主導作物,重點提高自然降水和灌溉水的利用率和生產效率。圍繞馬鈴薯、玉米及小雜糧生產,重點推廣集雨水窖節灌、覆蓋集雨種植技術;圍繞棉花等經濟作物生產,重點推廣膜下滴灌技術;圍繞小麥生產,重點推廣深松蓄水保墑技術。
西南地區:針對土層薄、粘重,土壤蓄水保水能力差,季節性干旱缺水等問題,通過工程和農藝措施,重點解決季節性缺水問題。圍繞小麥、大豆、蔬菜、茶葉和水果生產,重點推廣節水灌溉技術;圍繞水稻生產,重點推廣生物覆蓋、淺濕灌溉、水旱輪作技術;圍繞玉米、薯類生產,重點推廣糧肥壟作立體種植技術。
從1996年開始,國家啟動了旱作節水農業示范基地建設項目,截至目前中央資金已投入5.75億元,建設旱作節水農業示范基地500多個,建成抗旱節水示范區約700萬畝。通過工程建設與農藝節水技術的組裝配套,有效改善了示范區農業基礎條件,提高了農田基礎地力和抗旱節水能力。據測算,示范區新增生產能力50—90公斤/畝,新增節水能力80立方米/畝,年均節本增效6億元以上。
從2002年開始,農業部在部門預算資金中累計安排1.5億元,在西北地區示范推廣全膜覆蓋雙壟集雨溝播技術、集雨節灌技術等集成示范;在西南地區開展坡地生物籬和緩坡地等高種植技術集成示范;在山西、內蒙、新疆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等省(區)開展膜下滴灌設備補助試點;在華北開展設施水肥一體化高效節水技術集成示范;在東北地區開展抗旱保苗節灌技術集成示范;在河南、湖南、湖北等省開展集雨節水種植技術集成示范。資金主要用于節水技術模式田間示范區建設、技術推廣及輸水設備、集雨設備及材料等補貼,完成核心區示范面積100多萬畝,輻射帶動面積近900萬畝,受到農民的普遍歡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