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沒有一個商品或者投資品能像住房這樣牽動國人的神經,樓市也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引人注目。
現在北京的大街小巷里都能聽到關于樓市的談論聲,焦點只有一個:繼續高漲的房價。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10月份,全國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同比上漲3.9%,這是今年的最大同比漲幅。與之相對應的是,11月份許多一線城市出現了罕見的返季購房潮。以北京為例,截至11月15日,北京二手房市場累計成交量達到21.55萬套,這一數據已經接近2006年至2008年3年的總和。
為什么“金九銀十”表現平平,11月份卻迎來返季購房潮?有房地產中介公司解釋,這是因為購房者考慮到二手房交易稅費減免要到期。但對于購房者而言,即使年底稅費減免取消,也不過多付二三萬元,為什么會有這么集中的成交量?有專家分析,這其實是購房者擔心價格繼續上漲的恐慌心理使然。現在的樓市說不好現狀也看不清方向,在政策存在太多的不確定因素時,購房者有一種跟風追漲的心態。
問題歸結到一個,樓市刺激政策到底要不要退出?莫衷一是的爭辯聲中,有一種觀點值得參考。
由于土地資源的稀缺性,住房在某種意義上可以看作是一種稀缺性資源,政府的政策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對于這種資源分配的態度。住房資源分配的合理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社會的公平性和是否有效率。而目前的情況是,房價的畸高以及繼續瘋漲的態勢,導致了這種資源分配很不合理。
首先是收入的不平衡導致了住房資源分配相當不平均。進而有房者靠囤積住房、炒房使得資產像滾雪球般越滾越大,從而能獲得更多的住房資源。而無房者、低收入者微薄的收入卻支撐不了持續上漲的房價,始終游離在樓市的邊緣。
現在社會上流行一種觀點:擁有幾套房產,靠倒手投資就比一般的白領收入要強。我們算一筆賬,保守地以北京樓市今年以來5000元每平米的漲幅來算,倒手一套100平米的房子就能賺50萬元,這已經遠遠超過了一般白領一年的收入。
這么大的獲利空間使得樓市投機成風、趨之若鶩。今年以來,炒房、泡沫等字眼已經擠爆公眾的眼球。因此,盡管11月份成交量大漲,但正如日前一名官員所講,不能因為樓市銷售狀況好就說高房價是合理的。如果房價徹底遠離了民眾的購買力,結果將導致眾多的自住型購房者無奈退場,剛性需求就會不斷減弱。
如果繼續延續這種趨勢,無疑將透支樓市未來的發展能力。誠然,房價可以無限制地漲下去,但當廣大自住型購房者退場后,樓市就純粹成為了一種擊鼓傳花式的游戲,炒房者會沉浸于群體性亢奮的虛假繁榮中,那時房子已不再是基本消費品,轉而異化為一種奢侈品,甚至是資本游戲的工具、投機者的賭場。那么住房的意義也就無從談起,其使用價值、功能也就一一被掩蓋。
有一種觀點認為,樓市現在的跟風追漲現象,有點像曾經的股市在6000點時的情形。但與股市不同的是,住房是一種實物資產,還是一種基本消費品,這種屬性使得追漲似乎更為“合算”直至更為瘋狂。
很顯然,這種非理性的追漲、投機泛濫,為樓市未來的發展埋下了隱患。這顆定時炸彈什么時候會引爆誰也說不準。你見過價格只漲不跌的商品嗎?你見過只漲不跌的投資品嗎?沒有。我們看到,在一些國家,房地產市場泡沫的破裂帶給經濟的都是災難性的后果。
有專家提出,現在經濟好轉,購房者熱情高漲,正是樓市調控的關鍵點。而且,房價目前還沒到失控的程度,如不引導其進入良性軌道,刺激政策不退出,錯失調控良機,房價和市場的非理性因素可能會失控,從而讓整個樓市失去調整節奏。
事實上,靠政策支撐起來的樓市是脆弱的,隱藏的系統性風險也很大,與樓市相關聯的是銀行信貸以及眾多產業鏈,如果樓市泡沫破裂,后果可能是并發癥,甚至引發很多社會問題。2008年初深圳等地的“斷供門”,已經說明了這種持續高漲的、投機性充斥的樓市是脆弱的,我們不能好了傷疤忘了痛。而且,一個健康的可持續發展的樓市不應該建立在靠政策刺激基礎上,其自身就應該具有自我發展、自我規范的能力。
如果說今年樓市整體成交量大增是剛性需求的釋放,那么11月份不期而至的返季購房潮則是今年樓市刺激政策的后續影響。可見,刺激政策對樓市的影響程度很大。實際上,造成房價高漲和追漲現象的并不是刺激政策本身,但是政策本身體現的導向性會給購房者一種預期,這對樓市的影響至關重要。
因此,有專家建議,當前的樓市已經有了很大的不理性成份,需要對市場情緒進行理性引導。從調控時機來看,一些刺激政策都到了應該退出的時刻,這需要政府部門進行仔細的考量。 (李文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