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產業政策效應評價
西部大開發以來,西部地區第一產業的地位逐步下降,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地位雖有小幅度的波動,但總體而言基本持平。2000~2007年,西部地區第一產業占GDP的比重由21.16%降低為15.97%;第二產業所占比重一直處于波動之中,2000~2001年,由42.7%下降到40.72%,2001~2004年,上升到44.34%,之后,又有所下降,但到2007年底,這一比重上升到46.32%;第三產業也處于波動狀態,2000年僅為36.14%,2005年達到最高,為39.52%,但是,2005年以來,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逐漸下降(見圖1)。
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西部地區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取得了以下成效:一是增長勢頭良好,經濟效益提高。
二是航天、能源和發電設備等部分產業在全國的地位有所提高,高技術產業、裝備制造業、農產品加工業等保持良好發展勢頭,旅游業發展開始走上快車道。
三是發展后勁增強,形成了石油天然氣、水電、煤電等一批優勢資源開發基地。
四是東西互動已成為西部地區特色優勢產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西部地區與東部和中部地區區域合作發展勢頭良好,西安“西洽會”、成都“西博會”、重慶“高交會”等取得積極成效。東部地區累計已有3萬多家企業在西部地區投資創業,投資總規模超過6000億元,形成了一批對當地經濟具有較強帶動作用的龍頭骨干企業。
五是科技創新加快了西部地區高新技術的發展步伐。2001年,西部地區的高技術產業規模以上企業產值為1006.34億元,占全國比重為8.2%,高技術產品進出口額為27.39億美元,占全國的2.48%,其中,高技術產品出口額為5.02億美元,占全國份額不足0.01%。2007年,西部高技術產業規模以上企業產值為2684.72億元,高技術產品進出口額為80.16億美元,其中,出口額為28.62億美元,占全國的比重分別為5.3%、1.26%和0.83%。高新技術的提高,不僅促進了西部地區的經濟增長,也改變了西部地區出口產品結構,加大了高技術產品的出口總量。
六、西部大開發政策效應的總體評價
以上實證研究表明,西部大開發的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對外開放政策、科技政策、教育政策與產業政策都為西部大開發作出了不同程度的積極貢獻,其中,科技政策對西部大開發的貢獻最大。但是,這些政策又存在一定的缺陷。
1.金融中介與財政轉移支付對西部大開發的作用依然有限
西部地區單一的融資渠道導致融資總量較小。西部地區融資渠道非常有限,直接融資渠道機制不健全、不完善,信托、租賃等非銀行金融業發展還很落后。融資渠道的有限使西部地區融資總量較小,信貸業務多半集中在國有商業銀行。1999年末,西部地區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為13535億元,占全國金融機構貸款余額的15.396%,人均存款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65%。2007年,西部地區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為43827億元,占全國金融機構貸款余額的16.75%;信貸業務主要集中于中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和中國農業銀行;資本市場發展滯后,企業仍然以間接融資為主。極其有限的融資總量使金融中介對西部大開發的支持作用不明顯,從而削弱了貨幣政策對西部大開發的貢獻力度。財政政策的缺陷主要表現為:①財政稅收優惠政策難以落實。為了順利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促進西部地區經濟快速增長,國務院頒布了一系列稅收優惠政策但是這些政策基本上和東部地區的優惠政策完全相同,根本沒有考慮東、西部地區的異質性。由于西部地區的基礎設施較落后、政府效率較低和市場化程度較低等原因,導致其政策效應并不顯著。②轉移支付并沒有真正縮小區域發展差距。我國現行的轉移支付以稅收返還方式為主。而這種方式的分配辦法是以1993年為基數,其結果是導致稅收基數大的東部地區獲得的稅收返還多,稅收基數小的西部地區獲得的稅收返還較少,減弱了轉移支付對縮小區域發展差距的作用。③轉移支付政策內容的不明確。該政策只是規定了支持哪些行業的發展,但沒有詳細說明對各個行業的具體支持力度,導致其具有一定的短期性和臨時性。由于財政政策具有這些不足,導致其政策效應不明顯。
2.對外開放政策未能獲得預期效果
西部大開發以來,西部地區的外商投資額逐年增長。但是,由于西部地區外商投資環境較差,其對外資的吸引能力遠遠低于東部地區。2005年,西部地區實際利用外資額為19.41億美元,占全國的比重僅為3.22%;而東部地區實際利用外資額高達535.58億美元,占全國的比重為88.26%。同時,西部地區外商投資的結構仍然不合理。雖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西部地區外商投資的結構逐漸優化,但外商投資依然主要集中在制造業,而且沒有進入金融業,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這種現象導致外商投資對西部地區經濟增長的貢獻度較小。西部大開發以來,進出口對其經濟增長的貢獻力度逐漸增強。但是,由于西部地區企業的生產依然處于價值鏈的低端,其產品主要為初級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價值較低,致使其對出口企業的利潤增長和西部地區經濟增長的貢獻程度很小。
3.科技成果較少,且科技成果的市場化程度較低
西部大開發期間,西部地區的科技成果逐年遞增,但是與東部地區相比較,其成果依然偏少。2007年,西部地區的專利申請授權量和發明專利申請授權量分別為28611項和3177項,占全國的比例分別為10.08%和11.27%;而東部地區的專利申請授權量和發明專利申請授權量分別為171571項和18255項,占全國的比例分別為60.48%和64.78%。同時,科技成果的市場化程度較低。2007年,西部地區的市場合同成交額僅為161.86億元,占全國的比重為7.63%;東部地區的市場合同成交額為1655.01億元,占全國的78.08%。其原因有:西部地區的產權保護制度不完善;市場制度不健全,不能保護交易者的合法權益;企業和科研機構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我國各區域之間,尤其是東、西部地區的科技交流較少。科技產出較少和科技成果的市場化程度較低,導致我國西部大開發科技政策的效應較低。
4.西部地區教育經費的不足和師資力量的緊缺降低了教育政策的實施效果
西部大開發以來,國家財政給西部地區投入了大量資金,以改變西部地區教育落后的狀況。但是,近幾年來,國家對西部地區財政支持呈現出逐年遞減的趨勢;加之西部地區地方財政收入有限,難以給予該區域教育資金支持。而西部大開發是一個長期的工程,尤其是教育,需要一個持續、穩定的資金來源。
由于教育經費不足、工資調節機制不完善、自然條件較差等原因,導致西部地區吸引高級教師和人才的能力較差。西部大開發期間,西部地區教師的工資水平較低,且結構不合理。其工資水平明顯低于東部地區。工資由基本工資和課時費兩部分構成,不同職稱之間的工資差異很小。這種不合理的工資水平和工資結構,不僅不利于西部地區吸引高級教師,而且對西部地區的教師難以形成有效的激勵,具體表現為西部地區的教師工作積極性較差、不求進取、缺乏責任心。教育經費的不足和師資力量的緊缺嚴重影響著西部地區的教育質量,制約著西部地區人力資本質量的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