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漢林:“中國政府,尤其商務部門一直采取比較克制的態度,但是你說的很對,就我們不能夠把中國政府的這種立場和態度或者說做法視為是軟弱,比如這次,那么我們毫無疑問就沒有任何在這個所謂的克制的理由了,因為這的確嚴重損害了中方的利益,產業的利益,危急到我們的產業安全,所以我覺得這種反應是完全合理的。”
張漢林告訴記者,商務部之所以選擇對汽車和肉雞產品啟動反傾銷和反補貼審查,主要是由于在美國對本國相關產業的保護和高額補貼下,已經對我國的這些行業造成了巨大的消極影響,并且不排除商務部有采取進一步行動的可能。但他并不認為這會造成世界范圍內的貿易大戰。
張漢林:“我對大面積的爆發貿易戰的可能性,我覺得還是持比較相對樂觀的態度,我相信雙方都不會這樣做。”
這是世貿專家張漢林的意見。在共同抵御金融危機的時候,哪個國家都不敢明目張膽地亮出貿易保護主義的牌子,但桌面下面的小動作卻一直沒停。世貿組織秘書處今年5月發布的一項統計顯示,2008年全球新發起反傾銷調查208起,反補貼調查14起,中國已連續14年成為被發起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今年1至6月,有15個國家對中國發起了60起貿易調查,涉案金額82.76億美元,已超過去年全年的62億美元。我們聽一下另一位世貿專家梅新育的意見。
面對越演越烈的貿易保護主義,中國商務部在2009年9月13日宣布將對美國部分汽車和肉雞產品反傾銷調查。對于此次反傾銷能否起到相應的作用,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表示并不樂觀。
梅新育:“我們不能對這種可能性寄予太高的期望,我個人給45%的可能性,奧巴馬為什么會同意對中國的輪胎實施特保,他是要有所圖的,競選的時候貿易保護者的支持票對他來說很重要。”
梅新育告訴記者,歷史上曾經爆發過多次貿易摩擦,美國從1983年1月開始單方面限制進口中國紡織品,中國宣布以不購買美國棉花、大豆、合成纖維和減少谷物購買量為報復。不過美國政府并沒有買帳,中美兩國的貿易交涉最終不了了之,兩國因此經濟損失巨大,在梅新育看來,這一次更關注政治利益的奧巴馬妥協退讓的可能性更小。
梅新育:“最糟糕的狀況就是兩方面都實施了,都是高稅率的,都是新增了很高的懲罰性的關稅率,只是這是兩敗俱傷的結果。”
盡管對此次反傾銷措施的效果持保留態度,但是梅新育仍然認為積極的反傾銷還是會對貿易保護主義有一定的威懾作用。
梅新育:“以斗爭求團結的話,那么斗爭的對象,拿美國作為斗爭的對象是最好的,最省事的,為什么呢?因為美國它是唯一超級大國,進行這種報復和較量和談判,那么它威懾就和別的貿易伙伴的保護主義勢力也會受到威懾,日后人家不敢那么輕易肆無忌憚地對中國發起貿易爭端了。”
貿易保護主義是個雙刃劍。早在1929年全球金融危機,美國為求自保,大幅提高超過2萬種外國商品的進口關稅,引起了其他國家同樣的貿易保護主義報復,導致全球貿易額大幅縮減,從1929年的360億美元縮小到1932年的120億美元,導致這次危機最終演變成了全球經濟10年的大蕭條。那這一次的中美貿易摩擦會否升級成更為激烈的貿易戰,像上世紀30年代那樣呢?
梅新育:“它要來引起全世界的貿易大戰的話那是不太可能的,即使是在雙邊之間也不太可能。”
梅新育分析,由于此次雙方調查的商品的出口額占總出口額的比例較小,貿易戰升級的可能性不大。
梅新育:“雙方,當事雙方來看都沒有表現出想要打全面的貿易戰的意愿,中國方面對美國的輪胎出口額是多少?22億美元,我們去年的出口總額是多少?一萬多億美元,占我們出口總額的差不多六百分之一,而美國一年的進口總額是幾萬億美元,這個就是說占千分之一左右,它要引起兩個國家之間全面的貿易戰,我想這個是相當不可思議的。”
半小時觀察:
前面我們感覺到,貿易保護主義警報一直在響,中國經濟接下來還將面對更嚴峻的考驗。除了見招拆招,保護好我們自身的利益,中國經濟自身的結構調整也需要加快腳步。去年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給今年的宏觀經濟定下了三個目標,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從前八個月的經濟走勢看,我們距離實現第一個目標已經越來越近,擴內需也有了明顯的效果,但調結構還需要我們付出更多的努力。
在出口依然負增長的情況下,我們仍然過于依賴投資拉動,社會消費的潛力還有很多沒有真正釋放出來,一些地方重復建設、產能過剩的老毛病又復發了,不斷制造著市場泡沫。而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業仍然是經濟主體,這些產品最容易引發貿易爭端,也最容易被別人所替代。無論國外的貿易環境還是國內的經濟走勢,都需要把調結構放到更重要的位置。今年我們僅僅保8還不夠,還得看這個8背后的動力是什么。
世界不會對中國商品關上大門,這并不是我們一廂情愿的想法,而是國際貿易分工合作所決定的一個基本事實。面對各色各樣的保護主義伎倆,我們有足夠的底氣據理力爭。(記者:莊嚴、劉瑩、張子賢攝像:徐勝、李培、沈焱)(來源:中央電視臺-經濟半小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