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港段的人工島設計。(圖片來源:大公報)
中新網9月14日電 據香港《大公報》報道,香港路政署完成港珠澳大橋的環境影響評估,研究結果顯示,在采取若干適當的緩解措施后,工程的所有項目符合《環境影響評估條例》下的規定,包括噪音、空氣等項目,將會因應情況作出特別措施,例如在5、6月白海豚繁殖高峰期,將暫停進入石層的鉆孔樁的打樁工程,以免干擾海豚的聲波。
大橋的香港工程管理處總工程師卜國明表示,有關單位十分關注工程對環境生態、文物,以及東涌居民的生活質素的影響,評估過程相當全面及科學化。
卜國明表示,興建大橋可以大幅減省香港與珠三角西岸,以至廣東省西部、廣西等地的陸路客貨運的成本和時間。屯門至赤臘角連接路連同屯門西繞道,可以提供直接的通道,連接深圳灣口岸、新界西北、香港國際機場和北大嶼山,提供除北大嶼山公路外,往機場的替代道路。
整項工程預計在2015至2016年落成,屆時由葵涌至珠海,可由現時約3小時,縮短至約1小時;由香港機場至深圳灣口岸,則由現時約35分鐘,縮短至約20分鐘。
環評報告涵蓋位于機場島東北水域的人工島,面積約130公頃,作為香港口岸;全長12公里、以高架橋形式興建的香港接線,以及全長9公里、連接屯門至香港口岸、機場與北大嶼山的屯門至赤臘角連接路。
卜國明說,在選址方面,經過顧問勘測研究和參考公眾的意見,香港口岸選在機場島東北水域興建,原因是推薦方案相對其他方案,包括機場島西面水域、散石灣、機場島內、東涌灣及大蠔方案,對水質、海洋生態和環境所構成的影響較少,例如減低對珠江口的泄洪、納潮功能的威脅;減少干擾沙洲及大嶼山以西之間的中華白海豚游弋區等。
在機場島東北水域填海興建人工島,可與屯門至赤臘角連接路陸點合并,減少兩項工程分開填海所需挖掘的海床淤泥,以及縮短需建造的海堤。
香港接線的模式,是考慮過東涌居民對觀景山至香港口岸,對景觀的影響關注,故此把原設計的海面高架橋,改為興建隧道加地面道路;鑒于沙螺灣居民對景觀的憂慮,沙螺灣附近海面的高架橋,選用較長的橋跨。
東涌居民特別關注工程產生的空氣和噪音污染,卜國明表示,環評研究模擬珠三角和香港所有空氣污染源,包括發電廠、機場、輪船和汽車的排放,運用超級計算機,根據法例以完工期后15年內最差的一年估算,研究結果顯示在2031年,該區的空氣指標,例如二氧化氮濃度,是在法例管制標準以下。
卜國明說,香港口岸與東涌民居有2公里的距離,相等于中環至佐敦,而香港接線也有超過700米距離,正好提供了足夠的緩沖。經詳細評估,所產生的空氣及噪音的影響在環評要求以內。
談到市民十分關心的中華白海豚時,卜國明強調,施工期間實施海豚監測計劃,包括定期檢查隔泥幕及監測隔泥幕以內的水域。他表示,將采取紓緩措施,盡量減低對中華白海豚的影響,包括棄用撞擊式等打樁方法,轉用較低噪音的鉆孔樁打樁方式;采取隔音措施,避免噪音經由疏浚及填海躉船,傳入海中,減少干擾海豚的聽覺。
有關單位還設立海豚管制區,如在區內發現海豚,便暫停工程;實施工程船只的速度管制,以及工程船只只可在指定航線航行,盡量減少對海豚的騷擾。工程竣工后,將在大小磨刀洲設立海岸公園,以加強對中華白海豚及海洋生態的保育。
屯門至赤臘角連接路的興建模式,將采用盾構隧道的建造方法,相對使用沉箱隧道,可減少挖掘淤泥以減低對海洋生態的影響,以及對龍鼓水道頻繁的海上交通的影響較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