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6月16日電 國家統計局負責人在解讀“經濟增速與發(用)電量不匹配”的問題時表示,高載能產品“去庫存化”以及產業能耗下降是導致“不同步”的突出因素。
國家統計局有關負責人就有媒體報道個別學者質疑5月份統計數據答問指出,有媒體報道轉述部分專家的意見,所謂5月份工業增速偏高,經濟增速與發(用)電量不匹配,并猜測5月份的工業增速應該是5%。該負責人表示,公眾的關注和批評都是我們改進統計工作、提高數據質量的動力。不過,對經濟學家而言,僅是簡單的對比、隨意的猜測、主觀的估計恐怕就不夠了。
該負責人表示,對這一問題我們曾于5月下旬進行了解釋和說明,國家能源局也就該問題發表過分析文章。這里就不再詳細重復了,但需要強調的是產業結構變化是導致當前用電量與經濟增長不同步的重要原因,主要體現為三次產業結構的變化和工業內部結構的變化。高載能產品“去庫存化”以及產業能耗下降是導致“不同步”的突出因素。經濟增速與用電量的“不同步”在國際上經濟周期性變動時也都出現過,這種“不同步”現象的出現基本上都是發生在經濟運行出現轉折階段。
至于工業增速與用電量增速差距為何比美國等國家要大,不能只看絕對量差距的多少,還要看相對量差距的大小。例如美國2001年電力消費下降3.6%,而國內生產總值增長0.8%,兩者相差4.4個百分點,而我國今年一季度兩者相差10.1個百分點。乍眼一看,似乎我國的差距要大一些,但如果將差量與經濟增速相比較,美國的數據就比我國高很多。2001年,美國為5.5倍,而今年一季度我國僅為1.66倍。
需要說明的是,盡管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為正增長,而全社會用電量依然是負增長,但兩者變化趨勢十分吻合。去年以來到今年2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持續回落,相應的用電量也持續回落。1-5月份,工業增加值增速出現回升,增幅較1-3月加快1.2個百分點;同期全國用電量增速也出現回升,降幅縮小0.36個百分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