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
支持經濟發展長期因素依然存在
政策得當可以避免經濟深幅調整
去年,我國接連發生嚴重自然災害,加之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經濟增長和財政收入增長呈逐季回落的態勢。財政管理作為一項重要的宏觀調控手段,財政支出應當投向哪些領域?稅收政策是否應當進行相應調整?就以上問題,本報記者近日專訪了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
四因素導致增速放緩
問:去年我國經濟增長呈逐季回落的態勢。哪些因素導致了經濟“拐點”的出現?
賈康:綜合地看,有4個方面的因素:一是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世界經濟增長放慢,直接影響我國外部需求減弱,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明顯降低;二是持續偏緊的宏觀調控政策效果顯現,為抑制“三過”(投資增長過快、信貸投放過大、外貿順差過大)問題,國家近年調整外貿政策,采取持續緊縮的貨幣政策,其作用去年明顯顯現;三是內生需求增長放慢,過去一段時間,房價的過快增長及能源原材料價格、勞動力成本的明顯上升,抑制了需求增長,進而使投資增長的拐點顯現;四是重大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對經濟造成一定不利影響。
經濟調整總體是適度的
問:這一系列沖擊對我國經濟基本面有怎樣的影響?
賈康:從去年開始,我國經濟由繁榮期開始進入相對低迷的調整期。從目前狀態看,我國經濟的這種調整總體而言是適度的,經濟仍處于較快增長區間。在經濟過熱風險已基本釋放的情況下,我國經濟基本面仍然是好的,去年經濟增長率仍會達到9.5%左右。特別是去年糧食豐收,生豬出欄和存欄增加比較多,農業增加值較上年同期增長了4.5%,這是一個很大的成績,有利于維持我國國民經濟基礎的堅實和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問:您怎樣看待金融危機給中國經濟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賈康:西方發達國家發生的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既是挑戰,又是機遇,且在一定意義上講,機遇大于挑戰。一是國際消費結構的改變對中國的出口提供了發展的機會;二是石油和其它基礎產品價格下降,對我國緩解經濟發展的瓶頸制約有利;三是外資和技術、設備的引進可能出現能為我所用的新機會;四是西方國家經濟的頹勢為我國在世界貿易組織等國際舞臺上擁有更多的發言權提供了有利條件。
增速放緩屬于正常回調
問:去年我國財政收入增速也出現回落,是哪些因素導致?
賈康:從去年7月開始,稅收增速大幅回落。究其減少的原因,主要是以下3個方面。一是房地產市場的下滑。去年以來出現的大城市房價下跌與成交量萎縮并不是一種短期現象,預示著過去10年曾經高度繁榮的房地產市場轉入中期調整。房地產調整將不可能在短期內結束,并將帶動鋼鐵、水泥等相關重化工業調整,也會對建材以及家電等制造業下游產業產生明顯的不利影響。
二是企業盈利能力下降。一些企業受到國內外多重壓力后,生產規模收縮,效益水平降低。雖然近期宏觀政策在向寬松的方向調整,但在外需趨弱、經濟景氣面臨周期性收縮以及高成本的多重壓力下,未來一段時期,企業盈利能力將會受到進一步的壓力,這將會造成整個社會投融資萎縮以及影響就業和消費需求縮減。
三是政策性減收的影響,比如所得稅兩稅合一和證券交易印花稅稅率下調等。
問:您怎樣預測中國去年財政收入的增速?
賈康:全國財政收入這幾年增加的情況比較好,前年的增長幅度達33%左右,去年1—9月份增長幅度仍有25.8%。總體而言,增速雖然放緩,還是一個比較正常的回調,這也表明我國經濟基本面對于財政收入的支撐力仍然存在。估計去年全年財政收入增長速度仍將在19%左右。
同時,支持我國經濟較快增長的長期因素依然存在并發揮作用:工業化和城鎮化仍處于長期性加速期,將會繼續推動投資較快增長;我國資金和勞動力供給比較充裕,技術進步明顯加快,裝備制造、電子通信、機電產品等高技術含量的行業將繼續保持較快增長態勢;城鄉居民巨大的消費增長潛力有待激活與釋放。這些因素將使中國經濟2009年仍能繼續保持8%以上的增速,如果宏觀政策把握得當,本輪經濟周期完全可以避免深幅調整。
財政政策應適度總量擴張
問:在下一步的宏觀調控中,財政調控應當發揮哪些作用?
賈康:針對我國經濟面臨的國內外形勢比較嚴峻的局面,今后一段時期財政調控的主要任務:一是在與貨幣政策的配合中,適當實行總量擴張,給遭遇寒冬的經濟“增溫取暖”;二是積極發揮財政政策的優化結構職能,引導資源流向,促進結構調整,把發展的積極性、充裕的資金、寶貴的資源更多地引導到加強經濟社會薄弱環節上來,增加有效供給;三是有效發揮財政政策的收入分配職能,注意改善收入分配秩序和抑制收入分配差距,讓民眾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
要把“三農”問題擺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更多關注農民的利益。下一步宏觀調控政策面對“三農”事項應更多轉向依靠財政政策為主,加大支農力度,投入財政可用資金支持新農村建設的基礎設施,支持和農業產業化有關的項目。
在民生事項之外,財政對科技創新的支持,也是一個戰略性的選擇,要改變發展方式,必須在這方面緊抓不放。(記者 李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