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无码日韩,无码不卡免费v片在线观看,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9797

首 頁 要聞 圖片 發展觀察 新聞跟蹤 經濟發展 減貧救災 社會發展 全球招標投標 商務資訊 觀察思考 發展報告 數字報告 白皮書 中國之窗 世行在中國
專家專欄 政策解讀 宏觀經濟 區域發展
行業動向
行業規劃 金融證券
金融法規
貿易發展 工程項目/ 數據庫/周刊 企業發展
國情公報 經濟數據 經濟名詞 采購商
發展要聞  -環評服務結構調整 14個項目緩批或不批 關停1100多家造紙企業 -人大就"住房保障問題"答問/要點 -廖曉軍:資源稅擇機征 印花稅無下調空間 券商1季度業績將開門紅 -蘇寧:央行正在研究如何規范民間融資活動 "兩率"都存在下調空間 -財政部官員:"個稅暫不上調"屬誤傳 個稅起征點越高富人越有利 -美軍監測船逼近海南島 我最大漁政船南海首航 外交部答問實錄 -專家稱國產大飛機有望在10年之內研制成功 有技術難關尚待攻克 -美或推強硬貿易政策 九成美企無撤資中國計劃 麥道夫12日認罪 -衛生部:今年投370億擴建全國70%縣級醫院 醫改方案公布以日計 -今年高校畢業生達611萬 中紀委原副書記:大學生考公務員是倒退
首頁>>行業規劃
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om.cn  2009 年 03 月 11 日 
字號:    打印本文章 寫信給編輯

  七、科技體制改革與國家創新體系建設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技體制改革緊緊圍繞促進科技與經濟結合,以加強科技創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為目標,以調整結構、轉換機制為重點,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取得了重要突破和實質性進展。同時,必須清楚地看到,我國現行科技體制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及經濟、科技大發展的要求,還存在著諸多不相適應之處。一是企業尚未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自主創新能力不強。二是各方面科技力量自成體系、分散重復,整體運行效率不高,社會公益領域科技創新能力尤其薄弱。三是科技宏觀管理各自為政,科技資源配置方式、評價制度等不能適應科技發展新形勢和政府職能轉變的要求。四是激勵優秀人才、鼓勵創新創業的機制還不完善。這些問題嚴重制約了國家整體創新能力的提高。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是:以服務國家目標和調動廣大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出發點,以促進全社會科技資源高效配置和綜合集成為重點,以建立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為突破口,全面推進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大幅度提高國家自主創新能力。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科技體制改革的重點任務是:

  1.支持鼓勵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

  市場競爭是技術創新的重要動力,技術創新是企業提高競爭力的根本途徑。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要進一步創造條件、優化環境、深化改革,切實增強企業技術創新的動力和活力。一要發揮經濟、科技政策的導向作用,使企業成為研究開發投入的主體。加快完善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經濟環境,通過財稅、金融等政策,引導企業增加研究開發投入,推動企業特別是大企業建立研究開發機構。依托具有較強研究開發和技術輻射能力的轉制科研機構或大企業,集成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相關力量,組建國家工程實驗室和行業工程中心。鼓勵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各類技術創新聯合組織,增強技術創新能力。二要改革科技計劃支持方式,支持企業承擔國家研究開發任務。國家科技計劃要更多地反映企業重大科技需求,更多地吸納企業參與。在具有明確市場應用前景的領域,建立企業牽頭組織、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參與實施的有效機制。三要完善技術轉移機制,促進企業的技術集成與應用。建立健全知識產權激勵機制和知識產權交易制度。大力發展為企業服務的各類科技中介服務機構,促進企業之間、企業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間的知識流動和技術轉移。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要向企業擴大開放。四要加快現代企業制度建設,增強企業技術創新的內在動力。把技術創新能力作為國有企業考核的重要指標,把技術要素參與分配作為高新技術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的重要內容。堅持應用開發類科研機構企業化轉制的方向,深化企業化轉制科研機構產權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形成完善的管理體制和合理、有效的激勵機制,使之在高新技術產業化和行業技術創新中發揮骨干作用。五要營造良好創新環境,扶持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中小企業特別是科技型中小企業是富有創新活力但承受創新風險能力較弱的企業群體。要為中小企業創造更為有利的政策環境,在市場準入、反不正當競爭等方面,起草和制定有利于中小企業發展的相關法律、政策;積極發展支持中小企業的科技投融資體系和創業風險投資機制;加快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建設,為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提供服務。

  2.深化科研機構改革,建立現代科研院所制度

  從事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和社會公益研究的科研機構,是我國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建設一支穩定服務于國家目標、獻身科技事業的高水平研究隊伍,是發展我國科學技術事業的希望所在。經過多年的結構調整和人才分流等改革,我國已經形成了一批精干的科研機構,國家要給予穩定支持。充分發揮這些科研機構的重要作用,必須以提高創新能力為目標,以健全機制為重點,進一步深化管理體制改革,加快建設“職責明確、評價科學、開放有序、管理規范”的現代科研院所制度。一要按照國家賦予的職責定位加強科研機構建設。要切實改變目前部分科研機構職責定位不清、力量分散、創新能力不強的局面,優化資源配置,集中力量形成優勢學科領域和研究基地。社會公益類科研機構要發揮行業技術優勢,提高科技創新和服務能力,解決社會發展重大科技問題;基礎科學、前沿技術科研機構要發揮學科優勢,提高研究水平,取得理論創新和技術突破,解決重大科學技術問題。二要建立穩定支持科研機構創新活動的科技投入機制。學科和隊伍建設、重大創新成果是長期持續努力的結果。對從事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和社會公益研究的科研機構,國家財政給予相對穩定支持。根據科研機構的不同情況,提高人均事業經費標準,支持需要長期積累的學科建設、基礎性工作和隊伍建設。三要建立有利于科研機構原始創新的運行機制。自主選題研究對科研機構提高原始創新能力、培養人才隊伍非常重要。加強對科研機構開展自主選題研究的支持。完善科研院所長負責制,進一步擴大科研院所在科技經費、人事制度等方面的決策自主權,提高科研機構內部創新活動的協調集成能力。四要建立科研機構整體創新能力評價制度。建立科學合理的綜合評價體系,在科研成果質量、人才隊伍建設、管理運行機制等方面對科研機構整體創新能力進行綜合評價,促進科研機構提高管理水平和創新能力。五要建立科研機構開放合作的有效機制。實行固定人員與流動人員相結合的用人制度。全面實行聘用制和崗位管理,面向全社會公開招聘科研和管理人才。通過建立有效機制,促進科研院所與企業和大學之間多種形式的聯合,促進知識流動、人才培養和科技資源共享。

  大學是我國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是我國基礎研究和高技術領域原始創新的主力軍之一,是解決國民經濟重大科技問題、實現技術轉移、成果轉化的生力軍。加快建設一批高水平大學,特別是一批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是我國加速科技創新、建設國家創新體系的需要。我國已經形成了一批規模適當、學科綜合和人才匯聚的高水平大學,要充分發揮其在科技創新方面的重要作用。積極支持大學在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社會公益研究等領域的原始創新。鼓勵、推動大學與企業和科研院所進行全面合作,加大為國家、區域和行業發展服務的力度。加快大學重點學科和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培養和匯聚一批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學科帶頭人,建設一支學風優良、富有創新精神和國際競爭力的高校教師隊伍。進一步加快大學內部管理體制的改革步伐。優化大學內部的教育結構和科技組織結構,創新運行機制和管理制度,建立科學合理的綜合評價體系,建立有利于提高創新人才培養質量和創新能力,人盡其才、人才輩出的運行機制。積極探索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大學制度。

  3.推進科技管理體制改革

  針對當前我國科技宏觀管理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推進科技管理體制改革,重點是健全國家科技決策機制,努力消除體制機制性障礙,加強部門之間、地方之間、部門與地方之間、軍民之間的統籌協調,切實提高整合科技資源、組織重大科技活動的能力。一要建立健全國家科技決策機制。完善國家重大科技決策議事程序,形成規范的咨詢和決策機制。強化國家對科技發展的總體部署和宏觀管理,加強對重大科技政策制定、重大科技計劃實施和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的統籌。二要建立健全國家科技宏觀協調機制。確立科技政策作為國家公共政策的基礎地位,按照有利于促進科技創新、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目標,形成國家科技政策與經濟政策協調互動的政策體系。建立部門之間統籌配置科技資源的協調機制。加快國家科技行政管理部門職能轉變,推進依法行政,提高宏觀管理能力和服務水平。改進計劃管理方式,充分發揮部門、地方在計劃管理和項目實施管理中的作用。三要改革科技評審與評估制度。科技項目的評審要體現公正、公平、公開和鼓勵創新的原則,為各類人才特別是青年人才的脫穎而出創造條件。重大項目評審要體現國家目標。完善同行專家評審機制,建立評審專家信用制度,建立國際同行專家參與評議的機制,加強對評審過程的監督,擴大評審活動的公開化程度和被評審人的知情范圍。對創新性強的小項目、非共識項目以及學科交叉項目給予特別關注和支持,注重對科技人員和團隊素質、能力和研究水平的評價,鼓勵原始創新。建立國家重大科技計劃、知識創新工程、自然科學基金資助計劃等實施情況的獨立評估制度。四要改革科技成果評價和獎勵制度。要根據科技創新活動的不同特點,按照公開公正、科學規范、精簡高效的原則,完善科研評價制度和指標體系,改變評價過多過繁的現象,避免急功近利和短期行為。面向市場的應用研究和試驗開發等創新活動,以獲得自主知識產權及其對產業競爭力的貢獻為評價重點;公益科研活動以滿足公眾需求和產生的社會效益為評價重點;基礎研究和前沿科學探索以科學意義和學術價值為評價重點。建立適應不同性質科技工作的人才評價體系。改革國家科技獎勵制度,減少獎勵數量和獎勵層次,突出政府科技獎勵的重點,在實行對項目獎勵的同時,注重對人才的獎勵。鼓勵和規范社會力量設獎。

4.全面推進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目標是推進和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國家創新體系是以政府為主導、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各類科技創新主體緊密聯系和有效互動的社會系統。現階段,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重點:一是建設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并將其作為全面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突破口。只有以企業為主體,才能堅持技術創新的市場導向,有效整合產學研的力量,切實增強國家競爭力。只有產學研結合,才能更有效配置科技資源,激發科研機構的創新活力,并使企業獲得持續創新的能力。必須在大幅度提高企業自身技術創新能力的同時,建立科研院所與高等院校積極圍繞企業技術創新需求服務、產學研多種形式結合的新機制。二是建設科學研究與高等教育有機結合的知識創新體系。以建立開放、流動、競爭、協作的運行機制為中心,促進科研院所之間、科研院所與高等院校之間的結合和資源集成。加強社會公益科研體系建設。發展研究型大學。努力形成一批高水平的、資源共享的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研究基地。三是建設軍民結合、寓軍于民的國防科技創新體系。從宏觀管理、發展戰略和計劃、研究開發活動、科技產業化等多個方面,促進軍民科技的緊密結合,加強軍民兩用技術的開發,形成全國優秀科技力量服務國防科技創新、國防科技成果迅速向民用轉化的良好格局。四是建設各具特色和優勢的區域創新體系。充分結合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特色和優勢,統籌規劃區域創新體系和創新能力建設。深化地方科技體制改革。促進中央與地方科技力量的有機結合。發揮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在區域創新體系中的重要作用,增強科技創新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力度。加強中、西部區域科技發展能力建設。切實加強縣(市)等基層科技體系建設。五是建設社會化、網絡化的科技中介服務體系。針對科技中介服務行業規模小、功能單一、服務能力薄弱等突出問題,大力培育和發展各類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充分發揮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各類社團在科技中介服務中的重要作用。引導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向專業化、規模化和規范化方向發展。

  八、若干重要政策和措施

  為確保本綱要各項任務的落實,不僅要解決體制和機制問題,還必須制定和完善更加有效的政策與措施。所有政策和措施都必須有利于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有利于激發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有利于充分利用國內外科技資源,有利于科技支撐和引領經濟社會的發展。本綱要確定的科技政策和措施,是針對當前主要矛盾和突出問題而制定的,隨著形勢發展和本綱要實施進展情況,將不斷加以豐富和完善。

  1.實施激勵企業技術創新的財稅政策

  鼓勵企業增加研究開發投入,增強技術創新能力。加快實施消費型增值稅,將企業購置的設備已征稅款納入增值稅抵扣范圍。在進一步落實國家關于促進技術創新、加速科技成果轉化以及設備更新等各項稅收優惠政策的基礎上,積極鼓勵和支持企業開發新產品、新工藝和新技術,加大企業研究開發投入的稅前扣除等激勵政策的力度,實施促進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結合企業所得稅和企業財務制度改革,鼓勵企業建立技術研究開發專項資金制度。允許企業加速研究開發儀器設備的折舊。對購買先進科學研究儀器和設備給予必要稅收扶持政策。加大對企業設立海外研究開發機構的外匯和融資支持力度,提供對外投資便利和優質服務。

  全面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支持創辦各種性質的中小企業,充分發揮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活力。鼓勵和支持中小企業采取聯合出資、共同委托等方式進行合作研究開發,對加快創新成果轉化給予政策扶持。制定扶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稅收優惠政策。

  2.加強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

  完善和調整國家產業技術政策,加強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制定鼓勵自主創新、限制盲目重復引進的政策。

  通過調整政府投資結構和重點,設立專項資金,用于支持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支持重大技術裝備研制和重大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的研究開發。采取積極政策措施,多渠道增加投入,支持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聯合開展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

  把國家重大建設工程作為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載體。通過國家重大建設工程的實施,消化吸收一批先進技術,攻克一批事關國家戰略利益的關鍵技術,研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裝備和關鍵產品。

  3.實施促進自主創新的政府采購

  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采購法》實施細則,鼓勵和保護自主創新。建立政府采購自主創新產品協調機制。對國內企業開發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要高新技術裝備和產品,政府實施首購政策。對企業采購國產高新技術設備提供政策支持。通過政府采購,支持形成技術標準。

  4.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和技術標準戰略

  保護知識產權,維護權利人利益,不僅是我國完善市場經濟體制、促進自主創新的需要,也是樹立國際信用、開展國際合作的需要。要進一步完善國家知識產權制度,營造尊重和保護知識產權的法治環境,促進全社會知識產權意識和國家知識產權管理水平的提高,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依法嚴厲打擊侵犯知識產權的各種行為。同時,要建立對企業并購、技術交易等重大經濟活動知識產權特別審查機制,避免自主知識產權流失。防止濫用知識產權而對正常的市場競爭機制造成不正當的限制,阻礙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將知識產權管理納入科技管理全過程,充分利用知識產權制度提高我國科技創新水平。強化科技人員和科技管理人員的知識產權意識,推動企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重視和加強知識產權管理。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在保護知識產權方面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有利于知識產權保護的從業資格制度和社會信用制度。

  根據國家戰略需求和產業發展要求,以形成自主知識產權為目標,產生一批對經濟、社會和科技等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的發明創造。組織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聯合攻關,并在專利申請、標準制定、國際貿易和合作等方面予以支持。

  將形成技術標準作為國家科技計劃的重要目標。政府主管部門、行業協會等要加強對重要技術標準制定的指導協調,并優先采用。推動技術法規和技術標準體系建設,促使標準制定與科研、開發、設計、制造相結合,保證標準的先進性和效能性。引導產、學、研各方面共同推進國家重要技術標準的研究、制定及優先采用。積極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推動我國技術標準成為國際標準。加強技術性貿易措施體系建設。

5.實施促進創新創業的金融政策

  建立和完善創業風險投資機制,起草和制定促進創業風險投資健康發展的法律法規及相關政策。積極推進創業板市場建設,建立加速科技產業化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鼓勵有條件的高科技企業在國內主板和中小企業板上市。努力為高科技中小企業在海外上市創造便利條件。為高科技創業風險投資企業跨境資金運作創造更加寬松的金融、外匯政策環境。在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內,開展對未上市高新技術企業股權流通的試點工作。逐步建立技術產權交易市場。探索以政府財政資金為引導,政策性金融、商業性金融資金投入為主的方式,采取積極措施,促進更多資本進入創業風險投資市場。建立全國性的科技創業風險投資行業自律組織。鼓勵金融機構對國家重大科技產業化項目、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等給予優惠的信貸支持,建立健全鼓勵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知識產權信用擔保制度和其他信用擔保制度,為中小企業融資創造良好條件。搭建多種形式的科技金融合作平臺,政府引導各類金融機構和民間資金參與科技開發。鼓勵金融機構改善和加強對高新技術企業,特別是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鼓勵保險公司加大產品和服務創新力度,為科技創新提供全面的風險保障。

  6.加速高新技術產業化和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

  把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一個重點。積極發展對經濟增長有突破性重大帶動作用的高新技術產業。

  優化高新技術產業化環境。繼續加強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產業化基地建設。制定有利于促進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發展并帶動周邊地區發展的政策。構建技術交流與技術交易信息平臺,對國家大學科技園、科技企業孵化基地、生產力促進中心、技術轉移中心等科技中介服務機構開展的技術開發與服務活動給予政策扶持。

  加大對農業技術推廣的支持力度。建立面向農村推廣先進適用技術的新機制。把農業科技推廣成就作為科技獎勵的重要內容,建立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職業資格認證制度,激勵科技人員以多種形式深入農業生產第一線開展技術推廣活動。設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專項資金,促進農村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支持農村各類人才的技術革新和發明創造。國家對農業科技推廣實行分類指導,分類支持,鼓勵和支持多種模式的、社會化的農業技術推廣組織的發展,建立多元化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

  支持面向行業的關鍵、共性技術的推廣應用。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支持產業競爭前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推廣應用,重點加大電子信息、生物、制造業信息化、新材料、環保、節能等關鍵技術的推廣應用,促進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加強技術工程化平臺、產業化示范基地和中間試驗基地建設。

來源: 中國發展門戶網
   上一頁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  



相關文章:
利息稅存廢不影響中長期牛市
國務院常務會議原則通過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
《國防科技工業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頒布
溫家寶主持會議研究實施中長期科技規劃
中國亟待確定中長期海洋國策 應對未來海洋競爭
解讀船舶工業中長期發展規劃:造船業準入門檻提高
我國可再生能源將有中長期規劃
中科院公布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 五年進世界前五
道路運輸業發展規劃綱要(2001年-2010年)
公路水路交通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2006年-2020年)
公路水路交通節能中長期規劃綱要(2005年-2020年)
《教育規劃綱要》首輪征求意見結束 建議超200萬
教育部介紹教育改革和規劃綱要征求意見情況(實錄)
交通行業職業資格工作中長期規劃綱要(2003年-2020年)
教育規劃綱要已收建言110多萬條
圖片新聞:
中國去年慈善捐贈1070億 個人捐款首次超過企業
溫家寶總理對話農民代表:你有要求我的權利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