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萬億財政收入是減稅的基礎
結構性減稅,簡而言之,就是“有增有減,結構性調整”的一種稅制改革方案。“結構性減稅”概念第一次出現,是在不久前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較大幅度地增加公共支出,保障重點領域和重點建設支出,支持地震災區災后恢復重建,實行結構性減稅,優化財政支出結構。
據有關專家介紹,“結構性減稅”概念出現之前,相關稅制改革和稅率調整,統稱為“結構性調整”,是在稅負水平維持不變的前提下的有增有減,而“結構性減稅”,雖然也是“有增有減”,但稅負總體水平下降。
社科院財貿所副所長高培勇日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結構性減稅的核心內容固然是減稅,但其背后有特殊含義:一是面對全球性金融危機,當前保增長的根本途徑就是擴大內需,而擴大內需在財政上無非是靠增加政府支出和減少政府稅收兩個途徑。其中,以減稅來擴大居民和企業的可支配收入,從而拉動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具有基礎性意義。二是我國現行的稅制結構需要優化也是實行結構性減稅的重要原因。
業內人士向記者分析,結構性減稅意在從量上削減稅負水平;主要是從優化稅制結構、服務于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要求著手,其落腳點是減輕企業和個人的稅收負擔。
據財政部測算,2009年1月1日開始實施的增值稅改革預計將減少財政收入1200億元。同時,提高出口退稅稅率也是為企業減輕稅收負擔的重要途徑。而在個人稅負方面,個稅起征點也有望進一步提高。如果這幾大稅種同時減稅,國家財政收入必然相應減少。
“實施結構性減稅,從今年看,增值稅轉型會導致稅收有所減少,但是達到了幾個好處:一是建立了比較好的稅制;二是稅負更加公平;三是在近期內也達到了增加企業自有資金的目的;更長遠來說,還是有利于經濟發展,如果經濟發展了,最終還是會拓寬稅基,至少會增加稅基。”財政部相關人士樂觀地向記者表示。
“現在財政不缺錢。而中國的稅率普遍高于發達國家和一些發展中國家,趁這個機會能減下來,使稅負相對達到平衡,對企業和國家未來的發展未嘗不是一件好事。”社科院財貿所專家向《中國經濟周刊》分析。
美國《福布斯》雜志2007年曾發布過一份“全球稅負痛苦指數”,指數顯示,中國稅負僅次于法國、比利時,名列世界第三。
“或許有人可以質疑這個‘稅負’排名的科學性,但是,現實公眾對稅負過高一直呼吁不斷。根據中國稅負現狀,順應全球性減稅趨勢和受其影響,中國應在完善稅制的基礎上適度減稅,選擇‘完善稅制、適度減稅’的稅改政策必然將對國民經濟的各個方面產生重大影響。”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稅負最好不要太高,否則企業的積極性會比較差,活力也會減弱。
據財政部謝旭人部長在全國財政會議上介紹,2008年財政收入總體增長較快,預計2008年全國財政收入將突破6萬億元,增長19%左右。
“這個數字為今年實施結構性減稅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稅制改革本身的角度看,在目前背景下推出一些優化稅制結構的措施,是比較合適的。”社科院財貿所專家向記者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