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百姓關心指標如何變化?
相關專家指出,對于老百姓而言,關注美國次貸危機影響的擴散,可以從下面一些相關的經濟指標著手。
最主要指標———貿易順差額。中國是外向型經濟,如果貿易順差減少,就說明美國市場的出口訂單在減少,對我們不利。因為中國現在主要靠兩駕馬車拉動經濟增長,一是投資,一是出口。投資也與出口緊密關聯,一旦出口下降,就容易出現生產過剩;投資過度,就會導致經濟萎縮,出現裁員或降薪。
固定投資、基礎投資的多少。出口下降了,必須加大內需加速產業結構調整。這要靠政府扶持,拿出更多訂單來讓企業投資,增加基礎設施建設,并且拿錢幫助企業將主業轉到高附加價值、節能減排的環保行業中去。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時,政府就加大了這方面的投入,使國民經濟保持了6%的增長。
政府的公共財政支出。政府要解決醫療、教育等百姓的后顧之憂問題,只有這些問題解決了,內需才能加大。企業增長和內部消費配合,才能減少對出口的依賴。促使產業結構擺脫外向型的困境。
與老百姓財富增長相關的指標。包括股市、樓市、利率、物價等等,這些直接決定老百姓手中的錢是正增長還是負增長,進而影響消費,影響內需。
另外還有專家指出,老百姓還可以關注國外相關情況的變化。如金融機構破產情況。尤其是深陷其中的華爾街投行的狀況。對中國來講,投資標的與破產金融機構直接或間接相關的情況。比如中國銀行、建設銀行等持有一些雷曼債券,會受影響。關注整個發達市場,主要是風暴中心的國家,關注他們的金融監管當局對次貸危機采取的措施。
10 能否創造條件獨善其身?
周其仁教授認為,通過主動的政策選擇,在全球趨勢的影響下中國有條件爭取把自己的事情辦好。首先是中國有巨大的國內市場和內需潛力,這是全世界都羨慕的。由于人口數量全球第一,加上近年收入增長很快,因此中國國內市場擴展很強勁,今年以來的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增長了23%,去掉通脹影響,還有15%以上的高增長,這是全球其他任何地方都不容易看到的現象。市場經濟是求導向的,只要有需求,增長就無大慮。
“國際市場的需求我們也許無從左右,但國內需求是中國自己的經濟政策直接可以起作用的。”周教授認為,特別是通過國民收入大分配政策的調整,增加居民家庭收入的份額,還能釋放非常可觀的國內消費市場增量。如果國內市場有較大擴展,這些年為外需服務的制造業,轉向對內將大有用武之地;中國服務業也有做不完的生意。
地方經濟發展不平衡,這個特點里也隱藏著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力。目前沿海出口部門比較困難,因為人民幣升值、歐美市場下行、國內通脹、成本壓力和貸款從緊接踵而來,一時化解難度很大。但是,中國的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在近年已有很大改進,發展的“軟件”條件———觀念、政府服務和產業配套能力也有了明顯改善,正成為東部地區產業轉移的目標地區。目前浙江的溫州、臺州,以及廣東的東莞、深圳到處都是國內其他地區來的“招商團”。最大量的產業轉移,還是發生在國內,產業轉移帶動了國內投資的增長。
供給方面的潛力也很巨大。這一點,通過觀察現實經濟生活中這里那里的“瓶頸”就不難發現。廣東的東莞,受國際市場的影響那么嚴重,很多中小企業關閉或歇業,但供電還是不足,開門的工廠每周還是只能開三停四,在沒有供電的日子里,還要靠小柴油機發電。這些工廠,還有訂單,成本雖然升得很急,但是可以撐下去,只要供電增加,產出就可以增長。這樣看,在管住貨幣增長的前提下,恰當調整比價關系、松動價格干預范圍和強度,也可以釋放經濟增長的潛力。(吳江 孫毅蕾 劉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