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經濟增長方式轉型契機?
在廣東省政府和專家座談會上,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周其仁談及這一話題。他指出,中國經濟外向依存度過高、進出口過于不平衡、環境壓力過大、資源利用效率偏低,這種保持經濟增長模式的問題講了多年,要是沒有新的困難和挑戰,原有模式可以輕松延續,就不容易形成改變的共識、下大決心。現在的經濟形勢有了一股“逼”的力量,趁勢而為可以奠定未來中國經濟增長更扎實的基礎。
比如國際的高油價和高糧價,結合中國實際情況分析,“險”中也有機會。中國的能源消費中70%是煤,所以我們也許對140美元/桶的油價沒有辦法,但增加煤炭供給的潛力還是不小的。國內糧價比國際市場低了很多,如果有管理地擴大一部分出口,當下世界的高糧價就能成為刺激中國糧食生產、增加農民收入的一個推動力。說中國耕地緊張是事實,但還有很多耕地沒有好好種也是事實,一個成因就是糧價刺激不夠。當前國際糧價的形勢,對中國增加糧食生產有值得利用的機會。
張宏良也表示,中國應趁機建立信息、生物、文化以及金融等新興產業為主導的發展模式,通過創造國民創業條件來取代就業條件,尤其是要改善財富分配機制。長期以來,勞動工資水平占所創造財富的比例很低,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內需購買力,今后可以嘗試建立中國特色的股份合作制,以股份形式提高大眾獲得財富分配的比例。
對于這場金融風暴對中國實體經濟的影響,申銀萬國首席宏觀經濟分析師李慧勇認為,會對企業有明顯提升核心競爭力的壓力和動力。過去世界經濟比較好的狀況下,國內企業只要生產出廉價的東西,就不愁銷售;很多企業無心提高附加值、無心產業升級。次貸危機抑制美國消費,對出口市場產生比較大的負面影響,相關出口企業面臨更大的經營壓力;而從國內背景來說,要素成本也在提高。內憂外困,只有破局才能生存。
6 中國金融改革會否遲滯?
“此次次貸危機是一系列金融衍生品環環相扣后由一個‘蝴蝶效應’所引發,而次貸本身就屬于一個金融創新。”中央民族大學張宏良教授表示,金融創新分兩種,一種是正常的、滿足市場需求的金融創新,另一種則是只滿足一小部分人操縱市場、謀取巨大利益的創新。從這次次貸誘發的后果來看,就是一個不好的創新,最終連利益方都栽了進去。
李慧勇稱,中國金融改革因為次貸減速的可能性很大。目前受影響小,就取決于我國金融體制相對封閉,主要還是存貸業務,沒有貸款證券化、證券衍生品等業務,才避免了次貸危機的正面沖擊。毫無疑問,次貸危機對金融監管層,是個警鐘。之前呼聲很高的一些創新產品恐怕都要重新評估風險,會使改革進程走慢。
孫立堅則表示,很擔心金融改革步伐的停滯。短期來看,金融風暴正當頭,暫時停止或控制金融創新,也很必要。比如美國,現在就已經宣布10月3日之前,所有金融創新都暫停。但中國的股指期貨、融資融貨,都不存在不推的問題,否則價值風向標就沒有了。不能說因為次貸危機,美國就沒有了學習價值。美國是消費大國、金融大國,今天能夠在全球調度資金,來支持其透支消費,就是因為其金融強盛。
金融創新,是一把雙刃劍。但本質上并不是金融創新本身的問題,而是監管的問題。次貸危機暴露出美國的問題,在于監管模式落伍。如果監管部門不了解華爾街賺錢的新方式,那根本無法看到問題所在。金融監管應該與金融創新同步發展,在創新工具出臺時,就要搞清楚風險在哪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