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跨國企業已掌控我國植物油定價權的情況下,如果進一步取得糧食流通的控制權,會使我國失去糧價定價權,給我國糧食宏觀調控和糧食安全造成被動
本報記者 鄧心 實習記者 趙曉琳
今年的夏糧收購,頗具意味。
價格繼續上升的心理預期令往年的糧食收購高潮并沒有如期而至,而在豐收的喜悅中,糧食行業卻表現出非同尋常的憂慮,“今年在國家限制糧食出口的情況下,糧食進出口貿易已經非常難做。國內市場就成為國內外糧食企業的必爭之地。現在,可以明顯感覺到國際四大糧商加快了在中國的布局速度。”一位在世界500強企業做糧食貿易的業內人士告訴《財經時報》。
跨國糧商布局
在國內夏糧收購前兩個月,國際四大糧商之一的路易達孚北京貿易有限公司就已經打出高薪聘請副總經理的廣告,而其職責就是專門在東北尋找并談判收購糧庫,這只是跨國糧商布局中國的一小步。
從今年開始,中國關于外資企業進入糧食流通領域的WTO過渡期已結束,跨國公司開始進軍中國糧食流通領域。在充斥著傳言、陰謀論、神秘人物和資本的國際糧食市場,“ABCD”是江湖上最悠久的傳說。
這四個字母代表著四家擁有百年以上歷史的跨國糧商:ADM(ArcherDanielsMidland)、邦吉(Bunge)、嘉吉(Cargill)和路易達孚(LouisDreyfus)。目前世界糧食交易量的80%,都壟斷性地控制在這四大糧商手中。
解讀跨國糧食貿易商的商業行為有多種方式,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國際糧價狂飆、國內全面放開糧食收購市場,實現糧食購銷市場化和市場主體多元化之后,跨國糧商迎來了“最好的時代”。
“2004年頒布的《糧食流通管理條例》第八條規定,從事糧食收購活動的經營者,只要具備資金、倉儲以及檢驗和保管能力,就可以取得收購資格。而憑借國內糧商無法比擬的資金優勢,就可以在華建立起購銷鏈條,控制該產業鏈條的上下游。”上述業內人士透露,國際大糧商們憑借其雄厚的資金優勢,能夠從糧庫收購糧食時,財大氣粗地現付全款,又能夠在轉賣給下游的糧食加工企業時,允許這些企業延緩付款3到6個月,實現了對上下游企業的掌控。
過去的幾年里,跨國糧食企業在開拓國內食用油市場時,已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營銷網絡,以及品牌優勢,在與中國糧食加工企業競爭時,有很強的殺傷力。美國ADM公司和新加坡著名的豐益集團共同投資組建的益海(中國)集團,是ADM在中國擴張的典型代表。益海集團成立于2001年,總部設在上海陸家嘴(17.16,-0.04,-0.23%,吧)。目前該集團在國內直接控股的工廠和貿易公司已達38家,另外還參股魯花等多家國內著名糧油加工企業,工廠遍布全國。
在大力發展油脂、油料加工項目的基礎上,該集團又全面進軍小麥、稻谷、棉籽、芝麻、大豆濃縮蛋白等糧油精深加工項目,同時又先后投資控股和參股鐵路物流、收儲基地、船務、船代等輔助公司,向著多品種經營和多元化發展。不過這家全國最大的糧油加工集團顯得相當低調,但透過網絡搜索,仍可在各地政府網的新聞中頻繁發現益海考察當地糧食生產及加工企業的新聞。
“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玉米進口國,年進口量超過1500萬噸。其壟斷日本玉米進口市場的5大商社,目前在中國也開始了他們的探索,試圖把其在日本的模式移植到中國來。”“雖然比ABCD起步晚,但其后來者居上的雄心亦不可小覷。”
有專家擔心:“在跨國企業已掌控我國植物油定價權的情況下,如果進一步取得糧食流通的控制權,會使我國失去糧價定價權,給我國糧食宏觀調控和糧食安全造成被動。”
糧庫的“惡夢”
幾年前國家取消農業稅,農民們沒有了“交公糧”的義務。被推向市場的各級糧庫面臨急劇轉型之困。目前我國糧食市場調控存在的一大問題是只有儲備,而沒有對加工品和銷售的控制,這樣就會給調控帶來風險。
2004年5月26日《糧食流通管理條例》正式對外頒布,賦予了糧食行政管理部門管理全社會的糧食流通和對市場主體準入資格審查的職能。在此后的市場化過程中,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大規模退出,被業內稱為“國退民進”運動。
原來作為中國最重要的縣級糧庫在取消農業稅、沒有了國家“定購糧”的任務后,被完全推向市場,在和私人糧商以及其擁有財政支持的國儲糧庫、省儲糧庫、市屬糧庫的競爭中敗下陣來。由于沒有國儲庫和省儲庫的有利身份,縣糧庫的經營舉步維艱。從2004年改制之后,國家不再給縣級糧庫撥款,由于嚴重缺乏購糧資金,全國很多縣級糧庫“都已經空了”。
對于腹背受敵、經營困難的縣級糧庫來說,傍上四大糧商這樣的“大款”自然是求之不得。
中國糧食流通體制經過多年來的改革,已經基本實現購銷市場化,民營的糧食購銷企業和個人在基層得到迅速發展,而農民們也習慣了經紀人上門收購自家糧食。
另一些頭腦靈活的農民,則自己收購鄉親的糧食,販賣到大城市,直接進行批發和零售。“跟每斤7、8毛的收購價比較起來,在北京零售能賣到1塊6,不過我們主要還是在批發市場做,其實北京各大超市,都是我們供的貨。”一位在北京闖蕩3年多的東北農民說。隨著運費的不斷提升,銷售的利潤已經越來越薄,對于他們這樣的農民自發組織,隨時都有可能放棄這塊市場。業內人士表示,“這些頭腦靈活的農民,根本不具備與跨國糧商抗衡的能力。”
“數量巨大的糧食經紀人為追求利潤而存在,不僅形成惡性競爭,更會引起糧食市場價格的過度波動,給國家調控糧食市場帶來難度。”社科院農業研究所所長張曉山認為:我們講國家的糧食安全,不應是一個單純的生產問題,也不是一個單純的分配問題,而是涉及到整個從生產、流通、儲運、進出口,然后包括對低收入群體的補貼這樣一個系統的大問題。這些問題的最終解決是保證民生的根本。
2008年7月初,國務院常務會議原則審議通過了《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將糧食安全問題重新定義為中長期的戰略規劃。
如地方糧食企業壓低收購價格,農民利益難以保障,影響種糧積極性,更有甚者部分企業違規操作,出現國家糧庫虧庫現象,直接威脅到國家糧食安全,但是對違規者的處置缺少相關法律依據。
隨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建立糧食安全預警機制和保障系統是國家發展戰略目標體系的重要內容。生產環節、流通環節政策要對稱,產區、銷區政策要對稱,政府、企業信息要對稱,而目前上述內容在宏觀層面缺少規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