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國內的大米加工企業來說,最近的心情非常復雜。由于國際大米價格持續上漲,全球主要大米出口國越南、印度、柬埔寨和埃及先后出臺限制大米出口的措施,旨在首先保證本國需求,這些舉措的推出進一步加劇了市場對大米漲價的預期。我國大米市場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市場,對外依存度較低,目前,國內稻谷庫存充足,供應有序,米價較為平穩。但盡管如此,隨著近年來大米生產的剛性成本不斷增加,國內大米價格的波動與幾年前相比已大大增強。市場人士呼吁,為了讓大米的上下游企業做到心中有底,我國應適時推出大米期貨或稻谷期貨,以發現市場價格,并供各級糧商從事套期保值。
推出稻、米期貨有利于國家糧食安全
在我國,小麥、稻谷、玉米曾并稱為居民的三大主糧。但近年來,居民的飲食習慣逐漸出現改變,玉米淡出主糧范疇,“北麥南稻”成為最主要的兩大糧食品種,武漢、江西、湖南、湖北是我國稻谷的主產區。
“我認為,推出稻、米期貨是非常有必要的。”北京東方艾格農業咨詢公司分析師馬文峰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糧食問題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大事,糧食價格的起落對整個物價水平都會起到重大影響。“糧價未來是漲還是跌,僅憑供需數據是看不真切的;如果有一個能預期未來價格的工具,那么效果會好一些。”
我國稻谷的年產量達1.8億噸,是全球最大的稻谷生產和消費國。不過,我國稻谷國際貿易量很小,近十年以來的年進出口量均只有100多萬噸,長期處于自給自足狀態。目前,我國稻谷的庫存消費比28%,大幅高出20%的國際安全線,而越南、印度、柬埔寨等主要大米出口國則遠遠低于這個標準,這也是近期國際大米暴漲,我國得以獨善其身的重要原因。
但是,國際大米漲價的趨勢是否會最終傳導到我國?業內人士普遍表示,目前還不得而知。由于運輸、化肥、勞動力成本的不斷增加,大米生產企業的剛性成本近年來持續提高,所以并不排除未來大米價格上漲的可能性;此外,以大豆為首的其他農產品價格大幅上漲,這對大米也產生一定的刺激,農產品之間的可替代性也從一定程度上對米價形成利多。
“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存在大米期貨,我們就可以對未來價格形成預期,給方方面面都提個醒。”馬文峰表示,期貨工具的存在有利于維護國家糧食安全。
民營加工企業盼望保值工具
記者在采訪過程中發現,為穩定國內市場,兩大國有糧食巨頭——中儲糧和中糧,控制住了原糧的收購價格和商品糧的銷售價格,民營企業則在加工和流通領域“奮力廝殺”。這是國內糧食系統在打破統購統銷局面后的情形,民營企業構成了大米加工和流通領域的中堅力量,但事實上,他們也是最需要保值的群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