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油企
應被賦予更大生存空間
針對民營加油站油荒的問題,業內權威人士支招說,應該爭取當地政府的支持。當地政府應對當事各方進行溝通和協調,促使問題解決。事實上,這里所說的各方,主要就是掌握石油話語權的中石油、中石化兩大石油巨頭,當然,應該承認,如果當地政府鼎力支持,與石油巨頭溝通或許能暫時緩解油荒,但這并非根本之法。
在采訪中,幾乎所有的民營加油站企業主都認為,兩大石油巨頭故意對民營加油站限供油品的用意很清楚,就是“人為制造油品緊張”,最大限度攫取利潤,導致民營加油站無法經營。中商石油會的趙友山介紹,中石油、中石化停止批發部分品種,力保零售,優先滿足自己旗下的加油站所需。接著,兩家煉油廠“適時”停產檢修,讓民營加油站鬧油荒,把漲價的責任推給市場供應不足與民營加油站。更令人擔心的是,近期,中石油、中石化紛紛向各地煉油廠派駐督察員,禁止煉油廠向民營油企供油,對于在市場競爭中本來就缺乏話語權的民營石油企業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中國石油大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專家認為,壟斷行業歷來為廣大公眾所詬病,民營石油企業的發展無疑給石油壟斷市場帶來一點希望。現在,國有石油巨頭不是從技術創新、成本節約、打破壟斷福利、提高服務質量上下功夫,而是依靠龐大的市場規模、自身壟斷地位,千方百計卡民營油企的脖子。這一方面導致市場競爭形同虛設,另一方面損害民企的競爭權,同時侵犯了消費者的市場選擇權。
他認為,中國石油體制的改革思路,在于逐步放松市場準入,打破壟斷,積極培育市場主體。從市場準入來說,將來應該是兩大集團(中石油、中石化)、新進入石油行業的國有企業、外資企業和民營企業,共同形成一個市場主體多元化的局面,包括貿易權在內也應該逐漸放開。
中商石油趙友山認為,當初,國家制定法律和政策允許民營企業進入石油流通領域,但在成品油供應上實行限制,使得民營企業始終無法取得和國有企業真正平等的地位。如果政府認為民營企業不適合進入成品油流通領域,那么也應安排一個合適的退出機制,對民營石油企業的投入與損失進行賠償,而不應任其自生自滅。
8月1日,《反壟斷法》將施行,對于該法的出臺,業內專家也指出,制定切實可行的配套政策體系是石油流通體制改革取得預期成效的重要保證,也是改革的重要內容。在這方面應該首先健全與市場相關的法律法規體系,通過法律法規體系的建設,明確石油行業的地位、監管機構、石油流通的管理形式、石油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合理的石油庫存等等,抓緊制定和修訂有關的法律法規,以維護公平競爭,規范石油流通的市場秩序,引導石油市場的主體行為。
眾多民營企業老板們也期望《反壟斷法》能真正激活市場競爭,采取措施保護合法競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