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的“糧荒”:中國糧食價格是怎樣被穩定的? |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om.cn 2008 年 05 月 24 日 |
|
想象的“糧荒”
在世界大米價格劇烈上漲的背景下,中國大米的主產區湖南和缺糧大省廣東,糧價卻平穩如水,種糧的農民和經銷商,并未出現任何恐慌
★本刊見習記者/周政華(發自湖南、廣東)
4月22日,湖南省洪江市江市鎮俠江村農民龔田發,一大早挑著一擔大米到江市鎮趕集。江市鎮是個不大的小鎮,人口2萬多,年糧食產量超過1萬噸。
龔田發的米擔撂下半天時間,米筐就空了。龔田發對于近來外界的糧荒傳聞毫不知情,他去年積存的晚稻加工成的大米每斤賣了1.5元,比去年貴5分錢,漲了3%。
湖南、廣東:價格只是微漲
龔田發家有水田十幾畝,去年種了一季晚稻,在去年10月底收了1萬市斤糧食。龔田發去年留出了1000斤大米作為全家3口人的口糧,剩余的9000斤,在半年內都靠龔田發挑著擔子到集市上來賣。
湖南農民賣糧的選擇,除了自用、自賣之外,以賣給糧販子的居多,近年來,甚至很多國家直屬糧庫都在通過私人糧販子來收購糧食,并給予糧販子一定的傭金。
王常貴(化名),中儲糧常德直屬庫臨時工,近幾年來,王常貴承擔了私人糧販中一級收購中間商的角色。
剛剛4月份,中儲糧常德直屬庫已經提前掛出了今年早稻的收購價,0.77元,比去年貴了一毛錢,漲幅約為15%。早稻漲價的主要原因,是因為自2007年以來,農民種糧所需的化肥、種子、農藥、柴油、人工費等紛紛出現了近30%以上的漲幅。
像往年一樣,在今年7月份早稻成熟之后,王常貴會應常德幾位熟悉的私人糧販要求,到常德農村收購糧食。收購價在8毛錢左右,比國家收購價高3分錢。收購上來的早稻通過王常貴之手,會以高于收購價一分錢的差價,集中到二級私人批發糧販的手中。
廣州市沿朗糧食加工廠的老板朱細華,每年也都委托糧販子從他的家鄉廣西收購稻谷。朱細華的門店和加工廠位于廣州市海珠區南洲糧油貿易市場,這里是廣東省規模最大的糧油交易市場之一,聚集了上百家糧油經銷商和加工商,以銷售大米、花生油和米面制品為主,年交易額超過10億元。
盡管國際米價暴漲,但是直到現在,廣西糧源充足。朱細華店里出售的秈稻米,每100市斤的價格比去年貴了3元多,漲幅3%。目前,只有高檔香米價格由于泰國大米漲價,上漲了30%。但高檔香米的交易量,只占到朱細華門店交易量的10%左右。所以朱細華認為,在前幾年的交易中,也曾多次出現過價格的波動,“漲漲跌跌很正常”。
南洲糧油交易市場上最近一次糧價普漲是在今年初,時值南方雪災,交通輸運受阻,大部分商戶庫存偏緊,大米價格普遍上漲1成多。但3月份之后,糧價漲幅即回落至3%到7%不等,其中糯米價格甚至還出現了小幅下跌,從去年年底的1元4角,跌到今年的1元3角。
缺糧的廣東每年需從外地調撥2500萬噸糧食,才能滿足全省超過1億常住居民的口糧需求。廣東省糧食局在今年4月3日發布的《當前我省市場糧食供應和價格形勢分析》中稱,目前市場供求已經主導糧食價格形成,而糧食供給也主要依靠市場機制調節。
但由于高度依賴國際國內市場,廣東省政府長期緊繃糧食安全這根弦。今年初,廣東省糧食局組織省內糧企赴黑龍江采購,初步采購意向達到80萬噸。目前,廣東已與湖南、廣西、江西、安徽、吉林、河南等地簽訂了糧食購銷合同協議,促使“產區糧食進廣東”。
提高糧食自給水平也是廣東省政府長期最求的目標。從1994年至今,廣東省政府為省內50個商品糧基地累計提供數億資金支持。但自1998后,廣東商品糧基地糧食播種面積、畝產、總產量發展速度反而不如非商品糧基地縣。
大米主產區:產量未減
大米是中國最重要的口糧品種。湖南省是全國最大的大米主產地。4月,正是早稻生長的季節。湖南漢壽縣龍陽鎮,一些未耕地散落在田野村邊。
漢壽縣龍陽鎮農民張福生,今年也加入了拋荒大軍。張福生現在湖南常德的一家裝修公司當油漆工,每天收入80元,在外打工3個月就能趕上種家里9畝早稻的收入。張福生說,如果種兩季稻,他就沒有時間去城里打零工。所以,種早稻“劃不來”。
湖南省農業廳調查表明,種植雙季稻比一季稻每畝增產稻谷350公斤,增加純收入300元以上。但一些農民仍然選擇了只種一季稻。
但事實上,一些地方雙季改單季的做法,并沒有造成稻谷(未脫殼大米)明顯減產。洪江市糧食局局長張憬向《中國新聞周刊》介紹,盡管雙季稻改單季稻情況普遍,但當地的糧食產量近年來長期穩定在18萬噸左右,自給略有盈余。
據農業部的估算,在全國范圍內,季節性撂荒占調查面積的比例不超過5%。但政府擔心季節性撂荒進一步擴大化,造成稻谷減產。
為穩定早稻種植面積,今年3月12日,農業部向湖北、湖南等10個南方省份下發了《農業部辦公廳關于大力推進早稻生產穩定發展的緊急通知》,以督促上述省份遏制稻田撂荒、保證一定數量的早稻種植面積。
湖南省今年特別安排20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對雙季稻面積增加較多的縣市進行獎勵。據中華糧網報道,截至今年4月底,該省早稻種植面積近2371萬畝,較2007年增長0.5%。
據國家信息中心預測,2008年我國稻谷產量將達到1.87億噸,較上年增加70萬噸,增幅為0.4%。從2005年至今,國內連續3年稻谷產量大于當年稻谷消費總量。
增產的潛力
技術進步所引起的糧食增產,被認為是抵御“糧荒”的一個重要原因。
湖南道縣祥霖鋪鎮洞民村種植的100畝超級晚稻,去年的平均畝產接近700公斤的高產量,這是種植普通水稻的不能比的。據了解,種植3畝超級雜交稻,相當于4畝常規稻的產量。
湖南昔日罕見的千斤田(即畝產過500公斤的稻田)如今已經十分普遍。從2004年到2007年,該省糧食總產量增長了近20%。湖南日報今年4月16日報道稱,未來3年,湖南全省超級雜交稻種植面積將穩增至2000萬畝,屆時,年均可新增相當于600萬人一年的口糧。
“畝產900公斤不是超級稻的終點,根據長沙地區的氣候、土壤條件,超級稻的畝產潛力達1500公斤?!睋袊侣劸W報道,在2007年11月召開的中國現代農業與新農村建設高層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表示,如果全國5年發展超級雜交水稻6000萬畝,可產8000萬畝的糧食,多養活3000萬人。
從2005年起,中國開始設立超級稻推廣項目——“6236工程”,計劃在6年內,培育并形成20個超級稻主導品種,使超級稻播種面積占水稻總面積的30%,畝均增產60公斤。
近20年來,中國糧食供求平穩,基本上解決了建國初期三十年國民“吃不飽肚子”的難題。自1980年至今,中國人均糧食占有量在300公斤至400公斤之間浮動,已經超過國際公認的248公斤的最低安全標準。
超級稻等優質稻種改良之外,化肥的普遍使用、薄膜技術的運用、以及除草劑、殺蟲劑、轉基因、灌溉措施等現代農業技術的應用,均為糧食提供了增產潛力。
但對農民來說,最重要的增產動力,恐怕還是來自價格。
湖南洪江農民龔田發對《中國新聞周刊》說,如果今年大米每市斤漲5毛錢,他打算改回一年種兩季稻谷。 |
來源: 中國新聞周刊 |
|
相關文章: |
|
圖片新聞: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