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農產品供給相對偏緊
隨著石油價格持續走高,世界各國對生物質能的開發步伐進一步加快。農業頭號強國美國大力推動玉米制乙醇產業,令玉米需求大幅度上升,其播種面積擴大了15%,同時令其余大多數農作物的播種面積減少,從而導致了全球農產品的牛市更加強勁。國際糧農組織(FAO)近日更指出,當前全球糧食儲備已降至25年來的最低點。
我國雖早已成為世界農業大國,但還遠不是農業強國。我國的農業自然資源,如耕地、水、森林、草原等若以人均占有量來衡量,屬于資源嚴重匱乏國家。以這些有限的資源,來更好地滿足13億人口的吃飯和食品工業的發展,一直是各方關注和須認真對待的課題。近幾年,我國的自然環境狀況相對不利,在農用耕地基本維持18億畝上下的情況下,市場對農產品尤其是糧食的需求卻日益增大,農業增產及抗災減災的壓力也隨之增大。盡管如此,我國糧食自給率仍穩定保持在95%以上,市場供需尚能基本平衡。
國際農產品價格的上漲,必然波及我國國內市場。但是,國內農產品價格的上升還受到同期農業生產資料(如化肥、農藥、燃料及勞動力成本等)價格上漲的推動,其向下游的食品飲料和終端消費領域的價格傳遞,是被動的和不可避免的。
在未來我國國民經濟仍將保持相對較快的增長這一大背景下,國內居民的消費需求也將繼續保持強勁。預計2008年我國國內居民的食品類消費需求依舊延續上年的基本態勢,消費量的增長速度至少在5~8%水平上。與2007年度的全國糧食總產量的期望增速,以及來年糧食總產量的最樂觀預期水平相比,市場需求的增速尚明顯超前。
由于全球糧食庫存已降低到近25年來的最低點,而現有的糧食增產能力還不足以迅速扭轉這一局面,因此2008年的大食品市場供求關系應不會較2007年有很大改變。我們同時預計:2008年國內外農產品市場尤其是國內糧食價格將會繼續上行。需求增長是導致農產品價格繼續上漲的首要因素,除此之外,農業生產者繼續轉化已有的(甚至包括潛在的)農資價格上漲的壓力,也將起到重要作用。
產業鏈向下游延伸
農林牧漁業與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飲料制造業之間的相互融合,越來越多地成為促進各自領域企業發展的策略選擇,尤其對于產業的比較效益相對偏低的前者來說,其向下游延伸產業鏈的欲望更為強烈。今年以來,由于農業、農產品資源趨于緊張,這類延伸與融合也表現的更多、更富有成效。
但因受制于下游產品的開發所需資金、生產技術等條件,農業經營者往往不得不采取聯合開發的形式;相反,下游企業向上的延伸卻能居于主動,例如經營棉花的新農開發(600359)與山東海龍(000677)合作大力開發粘膠纖維行業所需的棉漿粕;大型乳制品生產商伊利股份(600887)、蒙牛興建牧場以保證優質原奶的供應等便是如此。
有望進入良性循環
當今大農業之繁榮局面,與政府的支持、引導甚至調控作用密不可分。受益于此,該產業已進入了一個新的良性、有序的循環當中。政府這只“有形的手”的作用,既體現在對糧食生產大局的保障和支持,也表現于對市場波動的平抑與調控。一個最新的例證是:農業部出臺《農業生物質能產業發展規劃2007-2015》,強調合理利用農業資源發展新能源,要保障口糧供應并注重規避能源市場風險。該政策導向仍將對我國農業及農產品市場的健康發展產生積極影響。
在未來一年里,在分享市場成果的同時,也須認真面對原料成本上升的風險,因此產業鏈各個環節的效益增長水平也恐怕難以清晰、一致。由于各領域的競爭結構各異,市場議價能力不同,因此各自對農產品價格繼續上升的風險化解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差距。
農業處于產業鏈最上游的、以農業為首的農林牧漁業,無疑將是最有能力抵抗成本上升并能充分分享農產品價格上升利益的。大農業2008年受前期的樂觀行情刺激,增產形勢會比上年略為樂觀,收益的增長勢頭將顯著強于上年。但有必要在此重申:我國純粹的農業種植經營收益水平目前還很低,屆時的收益即使更快速上升,也難以達到可觀的、較下游領域更優越的水平。
農副食品加工業與上游的大農業直接相連,其中包含著彼此相互滲透、合作的大量成果,并往往成為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核心主體。該行業相對低的原料成本、規模化經營的優勢,令業者在市場上對上下游廠商擁有更大的定價權、話語權,它有望成為來年農產品牛市中的最大贏家。2008年農副食品加工業的平均利潤率將能保持穩定,或者穩中有升。
風險在于一旦農業生產方面或者國內需求方面發生劇烈波動,將必然導致行業基本面及公司業績的重估。如果國際經濟震蕩,進而導致出口訂單波動,將必然影響到現有企業的開工,最終可能產生連鎖反應并波及到上市公司的業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