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農產品對種植面積爭奪進入白熱化的時候,玉米庫存的急劇下降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整個農產品市場自然形成了普漲的格局
一次尋常的月度報告,卻給了市場不同尋常的震撼;一個意料之外的數據,如同從天而降的“重磅炸彈”,將農產品價格“炸飛起來”。
這份報告就是上周五美國農業部(USDA)公布的1月份農產品供需報告,在報告公布后,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BOT)玉米、棉花全線漲停;小麥遠月合約漲停、近月合約接近漲停;大豆期價創出歷史新高。
在USDA此次的月度報告中,玉米庫存數據的變化是最出乎市場預料的,而在各農產品對種植面積爭奪進入白熱化的時候,玉米庫存的急劇下降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整個農產品市場自然形成了普漲的格局。
“重磅炸彈”:玉米庫存大降
在USDA公布該份月度報告之前,市場對于美國2007/2008年度玉米期末庫存的預計為16.98億蒲式耳,該預測值相對于USDA去年12月報告中的預測值17.97億蒲式耳已經有了近1億蒲的下調。
不過就算再有想象力的分析人士也沒有預計到,USDA在一月份的報告中竟然能夠將玉米期末庫存下調至14.38億蒲式耳,這個數據比分析人士預測的平均值低了2.6億蒲,比USDA去年12月的預測值低了近3.6億蒲。
“這是一個出乎所有市場人士預料的數據。”一CBOT經紀商指出,“這個數據也在提醒市場,玉米供求狀況非常嚴峻,雖然2007年度美國玉米種植面積增加了1500多萬英畝,但是帶來的庫存增長卻只有1.34億蒲式耳?!?/p>
據USDA數據顯示,2007/2008年度美國玉米種植面積為9360萬英畝,而2006/2007年度種植面積只有7830萬英畝,2006/2007年度美國玉米期末庫存為13.04億蒲式耳。
什么原因使美國玉米種植面積大幅增加卻沒有換來期末庫存的增加呢?USDA的解釋是,美國玉米需求大增。從USDA 1月份的報告來看,該機構預測2007/2008年度美國玉米總需求量將達到129.55億蒲式耳,遠高于去年12月報告的126.90億蒲式耳。
“蝴蝶效應”:土地之爭形勢復雜
按照市場一貫的邏輯,2007/2008年度美國玉米種植面積大幅增加,從而使玉米期末庫存增加到能夠滿足需求的程度,這樣玉米價格自然會出現回落,于是隨著玉米價格的下降,農民種植玉米的積極性減弱并將部分土地轉移到大豆、小麥上面。
在這個邏輯下面,到2008年美國大豆、玉米播種的時候(5~6月),大豆與玉米之間的比價關系已經能夠為農民提供足夠指引,讓他們多種大豆。
不過,USDA的1月份報告將這種邏輯打亂了,玉米再非次要的種植作物,而大豆的優先地位也將受到挑戰,這是因為美國玉米種植面積不能大幅下降,否則無法滿足美國日益增長的飼料消費需求和龐大的乙醇生產需求;美國大豆種植面積必須大幅增長,以改變日益枯竭的庫存狀況,USDA此次報告預計2007/2008年度美國大豆期末庫存為1.7億蒲式耳,庫存消費比僅為5.9%。
在這種混亂的局面下,大豆和玉米唯有通過價格來競爭土地。而這種價格競爭是無序的,也是異常瘋狂的,因為兩個品種的價格已經處于歷史高位,在沒有上方空間作為參考的情況下,價格的上漲將難以估計,而價格競爭的結果除了得到土地外,有可能是對需求形成“災難性”的打擊。
而由于玉米與大豆之間的競爭擴散開來,必然會把其他農產品也卷入“爭地”漩渦當中。在土地總供給一定的情況下,玉米和大豆種植面積的增加,就等于犧牲其他農產品的種植面積,這些品種為了得到屬于“自己”的土地,也將被迫漲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