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臨近,在珠三角,回家過年的農民工辭工退保成“潮”,有的地區退保率超過95%。社保政策成“雞肋”,引發對制度缺陷和利益驅動的質疑
北京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開設的外地農民工參保專柜。 南 山攝
柳元發從湖南來廣東打工已七八個年頭,4個月前在東莞上了養老保險。2007年12月底見到他時,他卻在忙著辦理退保手續。
“退保劃算嗎?”“沒辦法。要去深圳打工,轉不過去,只能退掉。”拿到622.33元退到的保金,柳元發搖搖頭。
實際上,退保的農民工,不只柳元發一個。臨近春節,在珠三角,回家過年的農民工辭工退保成“潮”——有的地區農民工退保率高達95%以上。以東莞為例,2007年一年,這里有超過60萬人次辦理了退保手續,一天最多時退保現金流達30多萬元。僅南城區社保分局,就有1.23萬人退保,退保總金額高達2628萬元。
目前,我國1.2億農民工中 ,參加養老保險的已達15%。截至2007年10月,廣東省參加企業基本養老保險的農民工達780.1萬人,東莞市養老、醫療、失業三險捆綁參保,參保農民工超過180萬人。
然而,頻繁退保,卻使農民工難以享受養老保險帶來的好處。好政策的背后,究竟存在什么制度缺陷和利益迷局?
“這里上的保險,到其他地方就沒了”
流動性大,參保成“雞肋”
河南籍女工劉會翠剛從科泰辭工到新科公司,參保一年半領到退保金1900多元。“打工時要一直上保險將來才能領養老金。可是這里上的保險,到其他地方就沒了,不知道該咋辦。”流動性大、就業穩定性差,成了農民工頻繁退保的重要原因。
記者調查發現,工廠經營不善倒閉、工廠搬遷市外以及春節期間回家潮等,都會造成大量退保。一些企業在有訂單時招收大量工人,訂單少就裁員,也造成很多集體退保。2007年6月,東莞寮步鎮港資企業祥泰五金廠由于經營不善倒閉,導致廠里200多名工人集體退保,2007年寮步已有20多家這樣的小企業倒閉。
退保費是農民工一筆重要收入,經濟利益訴求也是退保的重要原因。“對農民工來說,拿到現錢最重要。”東莞南城區社保分局局長李小玲介紹說,目前,社會養老保險繳費由個人和企業兩方承擔,個人繳費8%,企業繳費8%。但由于東莞市建立地方養老保險,企業還必須繳費3%,這部分費用也劃入參保職工本人的地方養老保險個人賬戶,東莞農民工參保滿一年退保則可以退回繳費的11%,不夠一年只退8%。以東莞南城區社保分局為例,退保的人以參保1年至3年者居多,按鎮職工月平均工資960元計算,一次性退保后就能得幾千元。有的人甚至為領取退保金而故意辭工,請求企業開退保單。
“除非本地人,誰能在一個地方打工15年”
制度缺陷,社保成空中樓閣
“50歲太遙遠了!”從安徽阜陽來東莞的唐敬云今年才19歲,“誰能在一個地方打工15年交保費?除非是本地人!”準備回家過年,她打工的電池廠2007年12月有上百人辭工退保。
累計繳費15年,退休后才能拿到養老金,這個規定讓打工者覺得“太遙遠”。深圳1987年起允許非戶籍人員參加養老保險,15年后,能夠享受養老待遇的僅有100多人。
廣東勞動和社會保障廳養老保險處處長袁偉說:“農民工要跨越‘累計繳費15年’這道檻絕非易事。不能實現轉移接續,農民工參保很難達到規定年限。”
在袁偉看來,另一個制度上的難點,就是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社保不能有效對接。目前,我國養老保險等主要社會保險制度被分割在2000多個統籌單位,多為縣市級統籌內運行,各統籌單位之間政策不統一,難以互聯互通,養老保險關系無法轉移接續。鎮一級的社保機構尚未健全,許多農民工不知道今后這筆錢會轉到哪里。
“雖然國家規定任何地方都要無條件接納個人養老保險,但某些地方還是設置了障礙。”東莞社保局養老失業保險科科長陳陸說,目前各省都有個別城市設“卡”,不接受從別市轉進來的無常住戶口人員的社會保險手續。原因很簡單:外來人員在當地退休的越多,當地財政需要支出的養老金也越多。
“農民工參保再退保,成了地方變相增收行為”
利益驅動,退保成“創收”
“讓農民工參保再退保,不乏社保機構內在的利益驅動。”知情人士透露。
農民工退保,所繳保險費的“小頭”——個人繳納部分由農民工一次性領回,“大頭”——單位繳納的統籌部分,充入地方社保基金。這也是各地社保機構擴大參保面和辦理退保時心照不宣的動力。
按相關規定,農民工解除勞動合同時,可保留保險關系,重新就業時再接續(俗稱“停保”);也可將其個人繳費部分一次性支付給本人,同時終止養老保險關系,重新就業重新參保(俗稱“退保”)。但一些地方的社保局卻更愿意讓農民工退保,有的甚至規定“解除勞動合同必須退保”。
東莞臺資潤豐五金家具廠廠長陳佛林說:“我們廠2300多名農民工,每年向社保局繳納工傷、養老、醫療、失業四項保險金共300多萬元。”一些廠長私下告訴記者:社保局會給工廠下達參保人數指標,企業必須繳足,工人離廠就退保,“以農民工參保名義向企業征繳保險金,已變相成為地方政府的增收行為。”
面對記者,社保部門均表示沒對農民工參保的資金情況作統計。據廣東省公布的2005年繳費工資下限,記者算了筆賬:深圳是1591元/人/月,單位繳費費率是8%,即1名參保1年的農民工退保,單位就向市養老保險基金“貢獻”了1527元。東莞是1261元/人/月,養老保險單位繳費費率是10%,每名退保農民工向市養老基金“貢獻”1513元。廣州是1551元/人/月,單位繳費費率是20%(私營企業12%),每名退保農民工向市養老統籌基金“貢獻”3722元。
以東莞寮步鎮社保分局為例,去年1—10月該鎮養老退保2.37萬人次,退保金額達3180萬元,按照企業上繳比例推算,該鎮分局2007年沉淀進本地賬戶的社保資金在3200萬元以上。
“只要一張IC卡,就可以解決問題”
統籌全局,讓農民工真受益
“退保損害了農民工權益,使他們晚年無法享受社會保障。”袁偉說。
退休后養老金水平與繳納年限、個人賬戶的聯系緊密。農民工退保,雖然能拿到現錢,但幾年甚至七八年的繳費年限將作廢,個人賬戶將不存在,今后雖可重新繳納,計發水平卻降低。而流動退保,繳費年限達不到要求,就意味著失去了這份保障。調查顯示:外來工在廣東企業的平均工作周期是4—6年,其間人均換工一次以上。
“一張IC信息卡就可以解決養老保險的流動問題。”廣東省政府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惠武說,廣東準備用3年左右實現省內城鄉統籌,已在6個城市試點。如果全國社保統籌,賬戶跟著農民工走,一張IC卡就可以順利轉移,給付標準按照其交費截止到日前的當地標準給付。如在深圳、廣州和四川各有交費,領取時就按三地交費時間段和標準領取。這在技術上也可以辦到。
“東莞等地率先對農民工養老保險工作做出探索,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這需要從全國的層面來統籌推動解決。國家目前即將出臺的農民工養老保險辦法應該是低水平、廣覆蓋、易轉移的,最好不要各地都單出一套制度。”東莞市社保局副局長黃慶輝建議,采取中央轉移支付、地方互濟一部分的辦法,統一調控解決。 (記者 吳 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