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討論明年中國經濟可能面對的外部環境時,分析師發現絕大部分分析人士都認為,美國次級債危機的趨勢將成為明年全球經濟中最大的不確定因素,并認為美國經濟衰退的可能性很大,中國的出口很可能因此受到明顯打擊。一個典型的證據是,中國出口增速從8月以來就一直在23%以下,低于今年以來的整體增速。
應該說,美國經濟如果真衰退,這意味著一個10萬億美元的消費者市場將減少消費,想來中國和印度區區不到2萬億美元消費基礎上的增長,自是很難替代美國減少的消費,外需因此減少并打擊中國出口的可能性是較大的。不過,問題在于,明年全球經濟同時存在另外一個重大不確定性的因素,那就是通貨膨脹。
13日美國勞工部公布的數據顯示,美國11月份生產者價格指數(PPI)同比上升3.2%,為34年來最大升幅。14日公布的數據則顯示,11月份美國消費者價格指數(CPI)環比上升0.8%,為2005年9月以來的最大升幅;11月份美國CPI的同比增幅,則高達4.3%,也為2005年9月以來的最高水平。來自歐盟統計局公布的數據則顯示,歐元區11月份CPI較上年同期上升3.1%,遠高于歐洲央行2%的目標值,創下了自1997年1月該數據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水平。
美國、歐盟地區的通脹同時大幅上揚并達到紀錄水平,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高度警惕。一旦這種狀況持續幾個月,那將使得發達國家地區的通脹預期高企,并可能進一步使通脹惡化。這種風險,我們不能不防,特別是在已經出現明顯通脹預期的時候,美聯儲還在降息,而且市場還在希望美聯儲繼續降息以抵抗經濟衰退的風險。美聯儲作為全球主要結算貨幣的發行者,在美元已經大幅貶值、全球通脹已經突破大多數央行設定的通脹目標之時,繼續降息將導致泛濫的美元流動性更加過剩,并加劇通脹惡化的威脅。
一旦通脹的條件出現,對中國經濟將產生怎樣的影響呢?這個問題的答案,只需到歷史上的惡性通脹環境中尋找就可知道了。絕大部分消費者抵抗通脹的唯一途徑,就是大肆采購商品,特別是日用品、必需品等。美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消費者”,也不會例外。普通消費者采購商品自是為了規避商品漲價的風險,而投資者大肆采購商品(實際上是囤積商品),則是為了套利,謀取商品未來漲價的收益。
不必到那時候我們也可以知道,即便發達國家經濟真的出現衰退,并打擊了消費者的實質消費能力,但只要存在較大的通貨膨脹預期,中國面臨外需的變化很可能是一個從加速上漲到加速下降的過程。特別是外需加速上揚期間,將會給中國出口商們一種假象——外需并沒有出現什么問題,美國消費仍舊強勁。
正確看待全球通脹和外需之間的關系,將有利于中國制定正確的調控政策。當前的中國貨幣發行,幾乎完全是被動發行。一旦因為全球通脹預期高企而出現中國出口暫時性加速上漲的情況,有關監管部門應該對此引起高度警惕:短期內中國的流動性壓力會驟增,但隨后就可能面臨驟然緊縮的態勢。如果忽視全球通脹的環境,認為美國和歐盟受次貸危機影響,面臨經濟衰退風險,就簡單推導為外需將下降,并因此可以放松調控力度,很可能會在全球通脹的條件下導致“失算”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