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市在開足馬力極速向前的情況下,前11個月已經創造了歷史新高。這主要在于車市銷量不斷攀高,市場規模增長22%以上,大大高于中國制造業的市場增長率。
然而,在“盛世”之下,中國車市卻暗藏著產能過剩的隱憂。
不久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了明年經濟發展的基調,從“一個防止”到“兩個防止”。“兩個防止”即把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通貨膨脹作為當前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
自從2003年國內的轎車消費“井噴”以來,我國轎車行業總體產能擴張明顯,市場需求雖然快速成長但仍未能趕上產能擴張的步伐。統計數據顯示,2007年國內乘用車產能為971萬輛,預計產能利用率為65.1%,較2006年最低點回升兩個百分點,按照目前在建產能計算,2010年產能還將增長24.3%。
盡管專家分析,產能過剩的現象只是暫時的,國內需求足以消化目前過剩的產能。但是,讓情況更為復雜的是,中國車型和平臺數量還會繼續猛增。
預計,目前國內已經有36家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企業在生產轎車,明年將會超過40家。這比世界上任何一個汽車大國生產轎車的獨立法人企業數都多一倍甚至幾倍。不僅如此,明年一些廠商仍然紛紛擴充產能,競爭的焦點也將轉移到產能增長上。
今年部分廠家根據銷售量的不同分別提升和下調產銷計劃,不過從各廠家制定的2008年產能計劃來看,幾乎大部分廠家都表示出了足夠的信心,紛紛提升、擴張產能。其中,東風本田從今年12萬輛的產能逐漸提升至16.8萬輛;北京現代新工廠建成以后,在連續推出新車的計劃下,也決定將明年產能擴至60萬輛。
除此,有提升產能計劃的還有一汽-大眾、上海華普、華晨、廣州豐田、長安福特等十幾家汽車廠。
在明年眾多新工廠落成、新車推出等因素下,產能再次增加已成定局。
深入分析各廠商的產能利用率狀況,不難發現主流廠商均出現了產能不足,即我國轎車行業出現了結構性的產能過剩。國內大多數廠商還遠未達到規模效應,但是由于產品價格較高的緣故使其仍有盈利空間。如果價格戰繼續下去,則那些無法達到規模效應、無法有效降低成本的企業將面臨被收購的命運,而那些規模大、實力強的大企業在價格戰當中將擴大市場份額和生產能力。(藍朝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