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部城市群發展的對策建議
本文根據上述評價和分析結果,結合中央的要求和精神,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第一,利用自身優勢,整合空間資源,推動區域之間基礎設施共建共享,發揮中部地區承東啟西、貫通南北的區位優勢。中部地區要加快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形成中部地區大交通、大流通的格局,使中部各種要素流無障礙流動。中原城市群是中部地區陸路交通最為發達和便捷的區域,境內京廣、京九、隴海、寧西等鐵路干線縱橫交錯,貫通四方,以京珠、連霍高速公路為主的交通里程居中西部之首。武漢城市圈、中原城市群和長株譚城市群位于交通樞紐京廣線上,在地理位置上具有優越的區位優勢,武漢是九省通衢,湖北在中部地區來說,不論是水運還是陸路交通運輸都非常便利。長株潭居中華腹地,扼南北要沖,素有“荊豫唇齒,黔粵咽喉”之稱,如今居京廣經濟帶、泛珠三角經濟區、長江經濟帶的結合部,是支撐沿海、沿江開放地區的后方基地和促進內地開發的先導城市,具有無可比擬的區域優勢。皖江城市帶區位最大的特點是沿江通海、居中靠東,與長三角對接,是中部地區最靠近沿海地區之一。作為經濟和社會發展必不可少的公共基礎設施,中部崛起需要現代綜合運輸體系,因此,中部各地區要統一協調,改進交通運輸結構,共建交通設施,共享交通資源,以形成真正的綜合交通運輸樞紐。
第二,統籌協調城市群內部各城市以及城市群之間的產業布局,優化產業結構,加強區域產業規劃合作。產業結構從一個側面反映經濟發展水平,在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上,產業結構會呈現不同的狀態。從四個城市群的就業結構和產業結構看,總體上第二產業產值比重大于第三產業產值比重,第三產業就業比重大于第二產業就業比重,產業結構比較合理。但由于工業化水平較低,中部地區大多數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整體上科技投入不足,由科技進步推動的產業升級速度有所放慢,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缺乏高科技含量的產業,第二產業從業人員較高。中部地區應按照產業比較優勢原則選擇產業,培育有特色的高科技推動的區域產業增長極。在原有傳統工業的基礎上,大幅增加高技術產業的比重,促進資源主導型產業向技術、資金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協調發展轉變,發展成為先進制造業基地、科技創新基地、紡織、食品、化工和醫藥工業基地、汽車零部件基地。以武鋼、二汽為代表的一些工業,以光電子信息產業等一些新興產業在全國有重要影響。長株譚城市群內的3+5個城市在產業結構上有很強的互補性。中原城市群是中西部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和裝備制造業基地,具有多種產業基礎,如鄭州的汽車、卷煙、電子信息制造業、鋁工業和商貿流通等比較發達,洛陽是全國重要的老工業基地之一,鋁電、石化、建材等產業基礎雄厚,平頂山和焦作是大型能源基地,漯河的食品工業,許昌的電力裝備制造業等全國聞名。安徽目前主動融入以上海為龍頭的長江三角洲,也在發展高新技術,發展汽車產。中部各地區要引導跨國公司和東部沿海地區企業向中部地區轉移附加值較高的產業。
第三,安徽、河南、湖南都是糧食大省,發展很快,應繼續擴大中部地區在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產方面的優勢。中部糧食主產區應當抓住這些機遇,把糧食產業做大做強,發揮農村勞動力豐富的優勢,彌補土地資源不足的劣勢。河南是農業大省,中原城市群首先應該注重發展糧食生產,建成全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在此基礎上大力發展具有明顯優勢的食品工業,拉伸農業產業鏈,做大做強,這也是解決農村勞動力轉移和就業的有效途徑。
第四,努力形成資源節約、環境友好、集約有效、社會和諧的區域發展格局。不能一味以自己為中心拉大城鎮框架,擴大占地規模,增加人口規模來提升自己的實力,這樣會帶來更多的難解的社會問題,如土地資源的承載能力減弱,能源和水資源嚴重短缺,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無法解決,直接影響到區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因此,各地區的要素流在社會經濟活動中分化、組合、聚集要首先考慮環境承載能力,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新路子。在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過程中,尤其要注意堅持高標準、高起點,嚴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決不能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為代價來換得工業的發展。在環境建設方面,要積極治理生態環境,大力整治生態,合理開發水資源,有效治理環境污染,改善人居環境,這也是解決城市擴張,人口集聚和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首要任務。這樣才能真正帶動和促進中部的崛起。
第五,各城市群要繼續擴大自己的優勢,加快城市化發展,培育增長極,增強中心城市輻射功能??傮w上中部地區城鎮化水平低,導致經濟中心城市或城市群缺乏輻射帶動能力,成為區域發展的制約因素。因此,中部地區要穩步推進城市群的發展,增強對全國發展的支撐能力。中部地區需要積極培育若干區域性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使其盡快成為中部地區崛起的支撐點和增長點,以帶動整個區域的發展,進而帶動中部地區的崛起。中原城市群經濟實力較強,區位優勢明顯,應發揮其交通和規模經濟優勢,培育鄭州、洛陽等經濟增長極,帶動社會、環境等各方面協調發展。武漢城市圈在經濟、社會、環境保護等方面發展水平都比較高,科技優勢尤為明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國家實驗所、兩院院士人數在全國居于前列,是科教大省,應發揮其科技大省的優勢,重點發展以武漢為區域增長極,帶動圈內城市的均衡發展。長株譚城市群具有良好的空間結構和生態條件,長、株、潭三城鼎立,成品字形分布,水和森林資源豐富,環境承載能力強,應充分利用其生態、人文、旅游資源,來提升區域的經濟能力,同時培育長沙、株洲、湘潭等增長極或次增長極。皖江城市帶由于中心城市規模經濟較低,綜合發展水平有待提高,所以要培育資源環境承載力強的次中心城市,以增強城市群中心城市的輻射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