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沖銷貨幣是解決不了流動性過剩問題的,對于適度的通脹也不必畏之如虎,應該警惕的是鑄幣稅的隱性財富損失。
宏觀經濟學家、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樊綱先生激動地為宏觀調控辯護,駁斥宏觀調控成效不彰的觀點:“正是我們多年來通過宏觀調控,有效地抑制了過剩生產力的產生,成功避免了經濟過熱,實現了經濟平穩快速的增長”,“如果不采取這些措施,我們的貨幣增長速度將會是30%,甚至40%,而不是目前的18%,由此導致的流動性泛濫必然引發通貨膨脹、房地產泡沫”。
宏觀調控是否見效?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從目前央行實行窗口指導式的信貸緊縮政策來看,可見流動性過剩的確嚴重。樊綱先生所能表明的,也只是宏觀調控確實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無法根治流動性過剩,他提出的論據是如果不進行宏觀調控,貨幣增長速度可能是30%、40%,而不是18%。要解決經濟過熱難題,需要通過經濟結構的調整來配合,當務之急是推進財稅制度改革。目前政府正在往財稅改革之路上走,個人所得稅、資源稅等改革都會一一出臺。
流動性過剩已經成為一個負面詞匯,舉凡房價物價上升、經濟過熱,全都歸結為流動性過剩。這是不負責任的說法。我們應該承認一個事實,在經濟發展的關鍵時期,都會出現物價與財富的上漲,韓國、巴西、墨西哥、俄羅斯等新興經濟體國家莫不如此,兩德統一之時也略微有些通脹。英、美工業革命階段沒有通脹,確實是,但那時的黃金本位或者復本位體制以及黃金的開采難度,使貨幣有了錨。如果用黃金衡量,目前的石油等價格仍在上世紀70年代。
財富的創造能力增強引起的貨幣增加,與政府濫發貨幣引起通脹,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前者由經濟發展帶動,后者則是一個搜刮過程,導致生產率發展遠遠跟不上貨幣的增幅,引發經濟與資本市場的崩潰。
我國的流動性過剩要分兩個階段來看,2001年以后的金融機構改革以及前此的國企脫困耗費了上萬億人民幣的改革成本,這些人民幣屬于鑄幣稅,是支付改革的隱性成本。而隨著貨物流通量增大與資本市場發展引發的貨幣乘數效應,則應該被視為經濟發展的成果,不應妄加排斥。
目前人民幣流動性過剩是無法根治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人民幣是附著于經濟快速增長之上的一塊樂土,只要升值預期在、貿易順差在,就無法更改這一事實。熱錢涌入的數量從一千億美元、三千億美元到五千億美元不等,這些根據不同口徑測算出來的數據反映了人民幣資產的吸引力。
通脹當然是個貨幣現象。據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宋國青研究,總體來看,目前通脹率高于2%部分的60%-70%是貨幣因素推動,因此總的通脹變化要看貨幣供給情況。央行對貨幣的沖銷力度不可謂不大,但從市場來看,貨幣依然極其充裕,在高速運轉的經濟體中貨幣被成倍創造出來。央行不得不使用信貸凍結手段,而通過對資本市場的打壓,5萬億、6萬億的賬面財富灰飛煙滅。
這樣的手段具有極大的后遺癥,凍結信貸只不過是把資金窖藏起來,總有一天虎要出籠。但在凍結的過程中,有一大批急需資金的小企業會死亡,中小企業貸款難上加難,這與日本緊縮時期的情況相同,由此帶來經濟活力的下降。打壓資本市場的做法更要不得,以損害普通股民利益的方式進行緊縮,基本上屬于損不足而奉有余,與政府保障民生的目的背道而馳。
讓經濟降溫的方法有很多,完善社會保障、征收資源稅、加大市場競爭等都是好辦法,與GDP匹配的CPI指數并不是那么讓人難以接受。以經濟受損為代價收縮流動性是短視的,也將得不償失。當財富損失超過民眾接受度的時候,收縮流動性這一終極問題就會成為沉重的話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