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行長周小川6日在上海發出信號,表示到年底中國通脹預計會緩解,央行在那之前不會采取新的緊縮措施,不大可能大大收緊貨幣政策,“基本上采取同樣力度”。這說明,央行到年底前不會以54個基點大幅加息。
央行在正確的道路上邁進了一步,但給出的理由并不充分,因為中國的通脹形勢依然嚴峻。
幾乎同時出臺的發改委上周全國36個大中城市價格運行數據表明,豬肉(精瘦肉)、牛羊肉、蔬菜平均零售價格都在上漲,發改委告誡食用植物油生產經營企業要加強自律、合理定價,原因是60%依賴于進口的中國食用油價格大幅上漲。據商務部稱,自年初以來,中國植物油價格大幅上漲了22%。還是根據國家發改委的數據,前三季度生產資料價格持續上漲,流通環節生產資料價格同比上漲3.6%,漲幅同比加快1.1%,近幾個月環比漲幅逐月加快。加大了總體價格水平上漲的壓力。加上近日發改委在巨大的壓力之下上調成品油價格,給工業產品價格的普漲打開了想像空間。從中國銀行、建設銀行、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到高盛的研究報告都明確指出,中國的通貨膨脹率將持續攀升。
央行之所以暗示不會采取新的緊縮措施,原因很顯然在通脹因素之外。
我國的貨幣政策雖然以通脹作為主要調控目標,但中國的現實決定了央行必須在保持幣值穩定、經濟增長、就業、物價穩定、國際收支平衡等多個目標之間全面協調,保持平衡。而目前中國的經濟景氣數據已反映出經濟隱憂。通脹壓力雖然持續存在,但實體經濟的衰落已經初現端倪。
根據宏觀經濟景氣數據,反映大約半年以后經濟情況的先行指數出現下降,固定資產投資新開工項目、國債利率差、房地產開發領先指數、物流指數和消費者預期指數在9月都出現了減緩或下滑。從消費、房地產開發、物流到金融都在逐步降溫,說明消費信心不足已經影響到今后中國經濟的發展,經濟增速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可能平緩下滑,各研究機構紛紛下調了明年我國的GDP預期。從理論上來說,央行貨幣政策面對的是六個月后的未來經濟指標,因此,央行此時駐足觀望并不奇怪。
另一方面,經濟數據還表現出中國經濟的結構性弊病。經季節調整去除季節因素影響后,9月份在預警指數的10個構成指標中,固定資產投資、消費品零售、金融機構各項貸款、工業企業利潤、海關進出口和貨幣供應M2均呈平穩運行態勢,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停留在趨熱區間,而財政收入和工業生產指數繼續保持過熱態勢。
雖然看上去經濟偏熱,但應該指出企業利潤指標走高推動社會收入指數上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稅收指標都出現下降,居民消費信心與可支配收入下降,物價卻在上升,這種情況下內需怎么可能啟動呢?而內需不啟動,生產資料價格和居高不下的稅收就是對中國大多數本小利微的制造企業的致命打擊。
在央行沖銷流動性的不懈努力下,中國的廣義貨幣M2從去年以來就保持平穩(這是跟本國的發行量相比,實際上美國在狂印美鈔,但我們印人民幣的速度比美國還要快),但包含和債券、股票等相關的資產的M3卻在逐步擴大。M2是個失真的數據,如果央行“關注”資產價格就必須考慮到M3的增幅,加大回收流動性的力度,而不是相反。但在美國繼續降息的預期下,加息回收流動性無異于引火燒身。
所以,央行的問題不是加息而是升值,不是利率而是匯率。在逐步放開資本管制的情況下,提升匯率的升值幅度,是兩害相權取其輕,不失為亡羊補牢之舉。政府不再一味提高財政收入而將注意力集中在提高民眾收入,除了將資源集中于央企還能尊重資源的市場配置原則,在金融資本市場上將資源導向有成長潛力、有競爭力的企業,才是財稅政策的治本之術。葉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