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至8月,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共對華發起12起337調查,直接涉案金額達16.6億美元。商務部公平貿易局官員昨日表示,337調查已危及中國高科技產品的上下游產品,給中國外貿出口產品結構升級帶來不利影響。
為此,該局將進一步完善337調查應對工作機制,為中國企業提供一些軟服務,并呼吁中國企業增強知識產權意識并防范相關風險。
高科技產品產業鏈遭打擊
商務部公平貿易局副局長余本林昨日在廈門召開的一研討會上透露,今年前8個月,ITC對我發起12起調查,涉及電源、數碼相機、照明設備、鋰電池、三氯蔗糖等多種產品,涉案金額達16.6億美元,立案數量和涉案金額分別較去年同期增長43.8%和43.2%。
2002年以來,中國已連續五年成為遭受337調查最多的國家,涉案46起,占37.4%,且案件數量呈逐年增長趨勢。
余本林指出,由于調查程序時間短(一般12到15個月)、程序復雜、訴訟費用高(專利類案件每家應訴企業120萬~150萬美元,商標類一般20萬美元),中國中小型企業較多選擇放棄應訴,容易給美國知識產權人和調查機關造成錯覺,認為中國企業普遍存在侵權可能,缺乏抗辯理由,不敢應訴。
“這種情況誘發更多的外國企業對中國企業提起337調查,并且申請‘普遍排除令’,力圖將更多的中國企業排除在美國市場之外。”余本林說,其中包括越來越多的非美國企業。
他指出,近年來,不少337調查的涉案產品都是中國企業以自有品牌出口,具有較大市場潛力、高附加值或高技術含量的產品,國外一些競爭對手往往選擇在這些企業出口尚未形成規模時提起調查,企圖以高昂的應訴代價迫使中國企業放棄或退出美國市場。
他特別強調,一些337調查還包括涉案產品的上、下游產品,涵蓋該產品的整個生產環節,對中國對美出口的總體影響遠遠大于涉案產品對美出口的直接影響。
由于337調查涉案產品67%為機電產品,近年來,60%的涉華案件都涉及機電出口產品,且涉案產品的結構在不斷升級,其中精密機電產品的涉案比例由2000年以前的9%迅速升到2000年以來的70%。余本林認為,這給中國外貿出口產品結構升級帶來不利影響。
呼吁多方解決企業 “四難”
不過余本林亦透露,自2002年以來,中國對美出口企業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逐漸增強,涉案企業應訴率逐年提高,在已結案的39起案件中,未應訴率降到28%,應訴企業一般都能取得較滿意結果,如和解和不侵權裁決等。
但他同時指出,中國企業在應訴中面臨以下四大問題:應訴門檻制約中小企業應訴能力;缺乏完善的知識產權管理體系;固有的加工貿易方式制約企業應訴主動性;企業對中美知識產權立法的差異缺乏了解。
在呼吁企業自身進一步做好準備外,余本林還呼吁商業協會和律師事務所等中介組織發揮各自作用,共同為應對能力不足的企業提供幫助。
廈華電子副總李永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在海外市場的拓展中,技術密集型新產品的合理規避以及由行業組織牽頭對上下游企業進行協調,實行專利交叉許可,是擺在面前的重要課題。
李永呼吁有關方面加大對企業在境外注冊和申請專利的扶持力度。據其透露,上周,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已派員到該公司探討有關險種開設問題。
“要敢于應訴,打了才可能勝訴或和解,對方也是欺軟怕硬。”李永說。(邵芳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