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无码日韩,无码不卡免费v片在线观看,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9797

首 頁 要聞 發展觀察 新聞跟蹤 經濟發展 減貧救災 社會發展 全球招標投標 商務資訊 觀察思考 發展報告 數字報告 白皮書 中國之窗 世行在中國
專家專欄 政策解讀 宏觀經濟 區域發展
行業動向
行業規劃 金融證券
金融法規
貿易發展 工程項目 企業發展
國情公報 經濟數據 經濟名詞 采購商
發展要聞  -人民幣匯改以來累計升值逾7.35% 內地居民最快周三可買賣港股 -14省區科技投入增長超50% 信息技術領域專利申請占總量三成多 -兩部委稱已采取措施穩定物價 四大措施保障城市低收入群體生活 -最高立法機關擬六方面增強水污染控制 聯合國造林工程河北遭毀 -中國消費者信心指數5個月來首降 機構預測8月份CPI可能超過6%  -勞動部:四舉措提高職工工資 上海:工資增幅要與GDP增幅相適應 -9成上市公司中報盈利 凈利逾2600億 56只央企股五周漲幅過40% -中國吸收外商直接投資逾7500億美元 我玩具被召回美方有責任  -衛生部:短期實現城鄉一體化醫保不現實 京擬定期公示醫療事故  -中央下撥1.65億自然災害生活補助費
濱海新區:大力推進節能減排 完善循環產業鏈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8 月 28 日 
字號:    打印本文章 寫信給編輯

大力推進節能減排 完善循環產業鏈濱

海新區實現資源閉環流動

為進一步落實市第九次黨代會精神,濱海新區在大力發展電子信息、汽車及機械制造等支柱產業的同時,把吸引產業補鏈項目作為保證區域健康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創造經濟高增長、能耗低增長、污染負增長的模式,打造產品鏈接緊密、資源閉合流動、能源高效利用的生態工業網絡,為區域長遠發展提供有利支撐。

企業是濱海新區的主體,也是發展循環經濟的主力軍。在濱海新區有這樣一些企業,專以其他企業的廢料作為自己企業生產的原料,被稱為是“補鏈企業”。正在建設中的泰鼎(天津)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專門從事電子廢棄物再利用的企業,摩托羅拉、三星、LG等公司都是泰鼎公司的服務對象。走進泰鼎公司車間,工作人員正忙著安裝調試大型粉碎設備,據企業負責人介紹,經過粉碎、篩選、回收等環節后,電子廢棄物還能獲得貴重金屬、PVC等材料,而這些材料經過處理后大部分能夠實現重新利用,基本上可以實現90%的資源重復利用。在泰鼎公司,僅粉碎分選線每日就可處理“電子垃圾”4噸左右,年處理能力達到3萬噸。

如今,在濱海新區的產業鏈條上出現了越來越多像泰鼎這樣的補鏈企業,促進著新區資源的閉環流動和循環利用。電子垃圾綜合處理處置、鉛資源再生、天津虹岡鑄鋼等支柱行業補鏈項目,不僅是區域實現污染“零排放”和資源綜合利用的保障條件,而且也為濱海新區和全市資源大循環提供保證。

據了解,濱海新區總面積2270平方公里,其中有1214平方公里的鹽堿荒地,建設生態城區和發展循環產業的空間巨大。新區對積極致力于技術創新,節約能源循環利用,并努力減少污染物排放的企業,給予積極的政策優惠;在招商引資的過程中,嚴格實施環保的一票否決制,在源頭上杜絕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項目進入。僅在新區核心區的開發區,每年用于環境保護的資金就超過GDP的2%,2006年更是達到了15億。

據統計,目前濱海新區的萬元工業增加值耗能0.23噸標準煤,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10;萬元工業增加值耗水8.21立方米,不但領先全國,而且遠低于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水平。新區現正加緊制定各項專項規劃,保證節能降耗和生態環保目標實現。濱海新區站在建設節約型社會和發展循環經濟的戰略高度,堅持“生態建區”的長遠規劃和發展意識,正在不斷探索發展循環經濟的區域模式、行業模式,促進區域經濟的優化布局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引導企業和公眾的生產、消費模式向可持續方面轉變,全面提升新區的聚集力、輻射力和帶動力。

 

來源: 天津日報

相關文章:
濱海新區力求“廢物最小化” 建宜居生態新城區
中國宣布允許個人直接進行對外證券投資 選擇濱海新區作為試點
狠抓重大項目建設 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掀新熱潮
濱海新區成立聯合投資服務中心 開通服務專線
構筑立體式物流體系 濱海新區加速“物暢其流”
濱海新區擬推積極環保財政 招商引資向"選商選資"轉變
天津濱海新區與唐山市將打造環渤海區域發展"雙引擎"
濱海新區帶動天津郊區利用外資額大幅增長
圖片新聞:
上海環球金融中心施工高度達到100層 預計2008年初竣工
有造紙企業排污 南水北調調水水質面臨嚴重污染威脅
更多 >>

觀察與思考
中國能源發展戰略規劃/ 07年中國改革重點行業
· 中國經濟博弈高油價
· 投資理財技巧 答疑解惑直通車
更多>>
中國發展報告
中國改革評估報告 / 中國數字報告
· 中國農村計劃生育網絡
· 中國城市發展報告(2006年)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