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上周六的通知明確發出了保持成品油價格穩定的信號,也結束了近期市場對油價調整的猜測。這是政府監管者在國際市場原油價格大幅上漲的背景下,對成品油市場各方利益者的一次協調。在成品油流通市場,保持價格穩定的同時保持供應穩定顯然是要用政府的“有形之手”進行調節。這在目前中石油和中石化寡頭壟斷成品油生產的市場格局下是有可能做到的。這兩家國內石油巨頭在煉油越煉越虧的狀態下保持原油加工量的旺盛增長就是“有形之手”調控成品油供應穩定最重要的一部分。
上月,國內三大石油企業兩度聯合上書國家發改委,要求提高成品油價格。三大石油企業在這個時候加入到全國糧油、畜禽等農產品漲價的行列來,勢必對CPI的繼續飆升可能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而在成品油價格是漲是穩的選擇中,國家發改委承受著來自企業和消費者的雙重壓力,只能在消費者利益和企業利益之間尋找平衡點。換句話說,這是對政府執政能力的一次考驗。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干預雖然不是萬能的,但采取的價格臨時干預措施只要能既兼顧消費者的承受能力,又給企業留下一定的利潤空間,卻是完全可能的。需要強調的是,盡管目前市場對油價調整的猜測已經結束,但我們還是應該反思,為什么在經歷了兩年的調整后,我們仍會在“成品油價格上漲”面前失措?我們認為,有如下兩方面的問題值得認真反思與總結。
一是國內石油市場的定價機制問題。目前,國內成品油價格參照新加坡、鹿特丹和紐約三地的市場價格來調整。政府按照三地價格制定中準價,中石油、中石化兩大集團再在中準價上下8%的范圍內浮動。在這種機制下,一旦國際石油價格大幅攀升,便會立刻加劇原油價格與國內成品油價格倒掛,并進而加劇國內市場成品油短缺或價格上漲的情況。二是國內石油市場打破壟斷的問題。此次“成品油價格可能上漲”中,相當一部分輿論把矛頭直指中石油與中石化兩大巨頭,而中石油與中石化則表示冤枉。其實,這是在國內石油市場壟斷沒有完全打破之時,出現的一種特殊現象。這里需要作兩點澄清:一是幾大石油巨頭整體上仍然盈利,出現虧損的只是煉油環節;二是必須承認,國內石油巨頭依賴國家賦予它們的壟斷地位,長期以來獲利豐厚。它們既然享受了壟斷的利益,那么就應該承擔起相應的壟斷責任。因此,即使目前成品油價格出現倒掛,煉油暫時出現虧損,它們也有義務來保證市場供應,這是幾大石油巨頭應該承擔的“普遍服務”義務。
此次成品油價格能保持穩定固然是政府“看得見的手”對市場運行的外在調節的結果,它同時也應是體現政府提供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職能的市場調節之手。作為監管者的政府,對市場不能越位,不能錯位,更不能缺位。任何時候,政府“看得見的手”都不能忽視其公共服務、社會保障的本職,對于市場變幻給消費者造成的影響,要從關注民生、關心群眾切身利益出發,在尊重和遵循市場規律的同時,及時彌補市場缺陷,減輕和避免市場缺陷對消費者的傷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