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略測算,加工貿易企業的出口成本有可能驟然上升30%
繼7月1日出口退稅大幅調整后,政府遏制再度重拳出擊,為巨額貿易順差“退燒”。昨天,商務部和海關總署聯合公布新一批加工貿易限制類目錄,主要涉及塑料原料及制品、紡織紗線、布匹、家具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共計1853個十位商品稅號,占全部海關商品編碼的15%。對列入限制類的商品將實行銀行保證金臺賬實轉管理。
將建立動態調整制度
為配合國家實施區域發展戰略,引導加工貿易向中西部梯度轉移,此次加工貿易限制類商品政策調整,對東部和中西部地區實行差別政策:一是東部地區新設立的外貿企業,不予批準限制類商品加工貿易業務;二是中西部地區A類和B類加工貿易企業繼續實行銀行保證金臺賬空轉管理。
商務部副部長魏建國透露,按照國家宏觀調控、產業發展、環境保護等方面要求,商務部將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完善加工貿易商品分類管理辦法,建立產業和產品準入目錄的動態調整制度,根據進出口稅則目錄調整情況以及國民經濟發展需要定期發布加工貿易禁止類和限制類目錄。
魏建國指出,此次加工貿易限制類商品政策調整,主要目的是為了優化我國出口商品結構,嚴格控制“兩高一資”產品出口,抑制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產品出口,減少貿易摩擦,促進貿易平衡,緩解外貿順差過大帶來的突出矛盾,推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
魏建國稱,總體上看,此次政策調整對促使企業向更高技術含量、更大增值環節發展,推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實現加工貿易持續健康發展將發揮積極作用。調整政策不是要取消加工貿易,而恰恰是為了更好地發展加工貿易,有利于緩解當前能源緊張、環境問題突出和資源相對短缺等矛盾。
“出口成本或驟升30%”
自1999年起,中國對加工貿易商品按禁止類、限制類、允許類進行管理。迄今,單是禁止類目錄已發布過四次,1140個10位稅號商品列入其中。
按照目前管理辦法,企業可以憑借加工貿易手冊申請進口原料;進口時,不用繳納進口關稅和增值稅。從理論上來說,企業需要向海關指定的銀行賬戶里存入與進口關稅和增值稅等額的進口保證金,并在出口核銷后由海關退還。但實際操作中,大部分企業都不用實際繳納保證金,此即所謂的銀行保證金臺賬“空轉”。
但是,對于被列入限制類目錄的產品,就必須“實轉”———足額繳納保證金,而列入禁止類目錄的,更是被取消保稅資格,只能用一般貿易方式進口產品。
“這意味著加工限制類產品的企業,其資金壓力將急劇加大。”分析人士指出。此前有報道引述業內人士的測算數據,加工貿易企業的出口成本有可能會因此驟然上升30%!
劍指巨額貿易順差
觀察人士稱,此次政策調整無疑將大大緩解巨額外貿順差困境。近幾年以來,中國的巨額外貿順差不僅使中國與歐美之間的貿易摩擦加劇,也令人民幣面臨日益增加的升值壓力。
而加工貿易不僅在中國進出口總額中占據近半壁江山,而且還是目前中國貿易順差的最主要來源。
相關數據顯示,2006年,中國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8319億美元,占同期進出口總額的47%,貿易順差1889億美元,超出了1775億美元的貿易順差總額。目前我國絕大部分的加工貿易企業分布在東部沿海,尤以廣東、福建、江蘇三省為最。
據海關總署最新統計,由于最近兩個月企業突擊出口,上半年中國累計貿易順差達1125億美元,同比增長83.1%。其中6月貿易順差達269.1億美元,創月度歷史新高。(早報記者 王恒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