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无码日韩,无码不卡免费v片在线观看,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9797

首 頁 要聞 發展觀察 新聞跟蹤 經濟發展 減貧救災 社會發展 全球招標投標 商務資訊 觀察思考 發展報告 數字報告 白皮書 中國之窗 世行在中國
專家專欄 政策解讀 宏觀經濟 區域發展
行業動向
行業規劃 金融證券
金融法規
貿易發展 工程項目 企業發展
國情公報 經濟數據 經濟名詞 采購商
發展要聞  -上海世博會呈現兩大創新亮點 動遷工作獲99%以上動遷居民支持  -廣州決定收回80宗閑置土地 堅決打擊囤積 下半年房價將加速上漲 -今年洪災直接經濟損失525億元 因災死亡652人 陜西洪災致16人死 -上半年我國大中型鋼廠實現利潤翻番 下半年鋼價不會有大回落  -滬深股市低開高走 滬指站上4400點 兩市總市值逼近20萬億元 -《優撫對象醫療保障辦法》8月1日起實施 優撫對象可享受3項優待 -3月末我外債余額$3315.62億 黑石大跌 國家匯投公司虧損5億美元  -5油企獲首批原油經營資格 民企可經銷成品油 高額投資成門檻 -上半年全國單位GDP能耗降2.78% 社科院稱GDP應控制11%內 -中國今年第六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
技術壁壘圍剿 中國06年出口損失758億美元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7 月 12 日 
字號:    打印本文章 寫信給編輯

從日本的“肯定列表”到歐盟的WEEE和RoHS指令,當傳統貿易措施隨經濟全球化進程隕落,這些技術性貿易壁壘卻開始了對“中國制造”越來越猛烈的“圍剿”。

昨天,商務部發布的一項最新調查顯示,中國出口行業在2006年因技術性貿易壁壘遭受直接損失金額高達758億美元,影響殃及15%的出口企業。紛繁的“技術壁壘”讓中國企業支付了高昂的出口成本。

技術性貿易措施以標準、技術法規和合格評定程序為主要內容。由于這些技術性貿易措施涉及面廣、隱蔽性強、技術性高,這些措施的實施往往意味著進入某一市場“門檻”的大幅提高。

WTO的統計顯示,從1995年至2007年5月31日,各成員通報影響貿易的新規則總量為23897件,其中技術性貿易措施16974件,占總量的71%。而在這股浪潮中,中國成為“受害者”。

昨天,商務部世貿司司長張向晨表示,調查顯示,中國企業直接損失和生產成本都大幅提高。“2006年,僅企業為應對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所增加的生產成本就達到262億美元。”其中,食品土畜行業是受影響面最廣的行業,35.98%的出口企業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影響,直接損失43億美元,機電高新領域則成為受損最嚴重的行業,直接損失達到462億美元,占當年全部直接損失的60.95%。

中國出口的強勁增長勢不可擋,新的紀錄被一個個甩在了身后,但是,由此引發的不滿也讓中國不得不面對各種新興貿易壁壘的挑戰。來自商務部的專家表示:“中國各級政府和企業都要未雨綢繆。”而盡可能早地參與國外技術法規的擬定進程,增強話語權;通過國際認證,增強產品國際競爭力將是減少損失的重要途徑。

商務部:下半年順差增速將放緩

晨報訊(記者 劉映花)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王新培昨日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中國下半年貿易順差增速將會放緩。

據他介紹,由于上半年政府出臺了降低部分產品出口退稅率的規定,從7月1日起開始執行,有些企業把原來退稅率較高的產品趕在7月1日前加工出來,造成在6月份出現“趕出口”現象比較多。但伴隨著這種因素的消失,下半年出口增速會有所回落。

中國海關總署最新發布的經濟數據顯示,由于最近兩個月企業突擊出口,上半年中國累計貿易順差達1125億美元,同比增長83.1%。其中6月貿易順差達269.1億美元,創月度歷史新高。

王新培表示,中國將繼續采取措施來降低出口的順差,并研究利用金融等相關手段鼓勵進口。(記者 劉映花)

 
來源: 北京晨報

相關文章:
未受歐盟壁壘影響 全球變暖促中國空調出口大增
中國打火機企業突破歐盟技術壁壘取得關鍵進展
中國遭遇入世來最大貿易壁壘 或導致我20萬人失業
兩部委連推電信資費改革 攻堅漫游費壁壘
貿易壁壘對我國維生素C出口影響巨大
中國通過"講價"化解技術貿易壁壘首次被全盤接受
美國指責中國45項“貿易壁壘” 其在華企業不買賬
中澳自貿談判進入實質階段 交換投資領域壁壘清單
“綠色壁壘”加劇 06年福建對日本貿易小幅增長
2005年我國因歐盟技術壁壘遭受損失101.5億美元
圖片新聞:
長江上游強降雨形成新一輪洪峰 三峽工程首次發揮防洪功能
中國將在北部灣重點打造石化和能源基地 緩解西南油品短缺
更多 >>

觀察與思考
中國能源發展戰略規劃/ 07年中國改革重點行業
· 中國經濟博弈高油價
· 投資技巧指南 答疑解惑直通車
更多>>
中國發展報告
中國改革評估報告 / 中國數字報告
· 中國城市發展報告(2006年)
· 中國企業家看社會責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