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无码日韩,无码不卡免费v片在线观看,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9797

首 頁 要聞 發展觀察 新聞跟蹤 經濟發展 減貧救災 社會發展 全球招標投標 商務資訊 觀察思考 發展報告 數字報告 白皮書 中國之窗 世行在中國
專家專欄 政策解讀 宏觀經濟 區域發展
行業動向
行業規劃 金融證券
金融法規
貿易發展 工程項目 企業發展
國情公報 經濟數據 經濟名詞 采購商
發展要聞  -上海世博會呈現兩大創新亮點 動遷工作獲99%以上動遷居民支持  -廣州決定收回80宗閑置土地 堅決打擊囤積 下半年房價將加速上漲 -今年洪災直接經濟損失525億元 因災死亡652人 陜西洪災致16人死 -上半年我國大中型鋼廠實現利潤翻番 下半年鋼價不會有大回落  -滬深股市低開高走 滬指站上4400點 兩市總市值逼近20萬億元 -《優撫對象醫療保障辦法》8月1日起實施 優撫對象可享受3項優待 -3月末我外債余額$3315.62億 黑石大跌 國家匯投公司虧損5億美元  -5油企獲首批原油經營資格 民企可經銷成品油 高額投資成門檻 -上半年全國單位GDP能耗降2.78% 社科院稱GDP應控制11%內 -中國今年第六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
銅冶煉費談判中方無突破 價格可能高于日本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7 月 10 日 
字號:    打印本文章 寫信給編輯

記者昨日獲悉,中外國際銅精礦冶煉精煉費(TC/RC)年中談判已于上周五結束,采購方CSPT(中國銅原料聯合談判小組)有關人士透露,雙方達成的基本協議價接近60美元/噸和6美分/磅,沒有價格分享條款,但在付款方式上有所變化。但對具體的加工費數字,外界始終無法獲知。

此前,日本主要冶煉企業已與銅精礦供應商于6月底就年中銅加工精煉費達成協議,加工費和精煉費分別定為50-55美元/噸和5.0-5.5美分/磅,沒有價格分享條款。據了解,日本企業與供應商達成的價格不盡相同,但大致在該價格區間內。

英國商品研究所(CRU)北京代表處分析師池克表示,日本企業談判出來的結果對整個銅冶煉業具有風向標作用,中國雖然對銅精礦的采購量大于日本,但是在加工費上供應商不會有什么較大的讓步,基于目前的情況,中方談判的價格可能略高于日本。

有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在付款方式上的變化即銅精礦加工精煉費作價方式從原來的M+1變為M+3,即以銅精礦進入冶煉廠區的日期延長三個月后的LME銅價( 66840,350,0.53%)為準,以當日銅價減去加工費即銅精礦的價格。此前曾有傳聞付款方式為M+4。即在加工費一定的情況下,供應方向采購方提供銅精礦的價格是由LME的現價減去加工費來定價。

樂觀的企業人士認為,中方企業獲取較低價格的銅精礦的幾率增加,也就意味著加工費會有所提高。但業內分析師告訴記者,通常情況下,大宗商品及礦產的定價期為1個月對買方有利,而延期越長可能導致不可預測的價格風險在增加。

也有分析師表示,這可能也表明中方銅冶煉商一定程度上看空下半年的銅價,因為按照M+3付款,其計算價格都將以下半年的銅價為準,如果下半年銅價下跌,則對中方企業獲得合適價格的銅精礦有利。

近期由于世界主要銅礦罷工停產的傳聞和負面消息不斷,使得國際銅價也一路攀升,這些市場供求外的勞資糾紛實際上已深深影響到市場走勢。同時也有業內人士表示,不排除國際礦業巨頭利用勞資糾紛推高銅價的可能。

由于我國銅礦山的生產能力只能滿足國內冶煉能力的40%,隨著銅冶煉行業產能的逐步釋放,國內銅礦供需缺口不斷擴大,對進口銅礦資源依存度也將不斷提高。

有券商分析師表示,只有TC/RC在90美元/噸和9美分/磅以上,銅企才能保證盈利,而目前在取消價格分享條款的基礎上,國內銅企的日子未來肯定不好過。不過對國內自有銅礦資源較高的公司在盈利能力上所受影響會較小,但較為依賴進口礦資源企業的承受能力會越來越弱。(記者 徐虞利)

來源: 上海證券報

相關文章:
中外銅冶煉加工費談判首輪開戰 博高價難度大
銅陵有色公司躋身世界大型銅冶煉企業十強
投資盲目快速增長 發改委欲整肅規范銅冶煉業
發改委對銅冶煉亮紅燈 行業過熱需要降溫
江西銅業建設30萬噸銅冶煉項目 有望躋身世界三強
五部委聯手整頓銅冶煉項目 組合拳撼動國際銅價
國家將對銅冶煉項目進行清理整頓 破解市場無序
發改委建議明年繼續對電解鋁銅冶煉行業加強調控
抑制銅冶煉行業盲目投資 防止出現產能過剩
圖片新聞:
長江上游強降雨形成新一輪洪峰 三峽工程首次發揮防洪功能
中國將在北部灣重點打造石化和能源基地 緩解西南油品短缺
更多 >>

觀察與思考
中國能源發展戰略規劃/ 07年中國改革重點行業
· 中國經濟博弈高油價
· 投資技巧指南 答疑解惑直通車
更多>>
中國發展報告
中國改革評估報告 / 中國數字報告
· 中國城市發展報告(2006年)
· 中國企業家看社會責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