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副部長易小準
境外優勢產品會和國內產品形成競爭 選擇互補性強的國家作自由貿易伙伴
作為一種新的國際競爭形態,區域經濟合作已在全球范圍內蓬勃發展,在這種大趨勢下,中國的作為如何?日前,商務部副部長易小準就此話題接受了本報記者的采訪。
正商談11個區域貿易安排
問:中國參與區域經濟合作起步于何時?呈現出哪些特點?
易小準:中國的區域經濟合作進程起步于1991年,當年我們參加了亞太經合組織(APEC),這是中國參加的第一個區域經濟論壇,也是中國參與區域經濟合作的開端。從特點來看,比較突出的有以下四點。
首先,中國廣泛地參與了各種區域經濟合作。我們正與亞洲、大洋洲、拉美、歐洲、非洲的28個國家和地區商談11個區域貿易安排。具體說,我們和香港、澳門簽署了《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及補充協議,與東盟、智利、巴基斯坦簽署自貿協定;與海灣6國、新西蘭、澳大利亞、新加坡、冰島等進行自貿談判;與印度、韓國、秘魯開展自貿研究;參與亞太經合組織、亞歐會議、上海合作組織、東盟和中日韓(10+3)、東亞峰會等多個區域經濟論壇;推動了包括很多周邊鄰國的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大圖們江合作開發等次區域合作機制的建設。
其次,中國參與區域經濟合作,除貿易自由化也就是市場開放等內容外,還包括經濟貿易政策對話、貿易投資便利化和經濟技術合作。
再次,中國參與區域經濟合作,既有中央的大力推動,也有地方的積極參與。
最后,也應看到,與其他大的經濟體相比,中國參與自貿區建設的時間還不長,談成的還不多,還沒有涉及世界上主要經濟體,這需要我們從抓住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歷史性機遇和我國改革開放兩個大局來予以精心謀劃。
自由貿易區有五大益處
問:建設自由貿易區會給參與國帶來哪些具體的好處?
易小準:建設自由貿易區,會給企業和消費者帶來很多實實在在的利益。具體來說:
第一,會帶來貿易增長,因自由貿易區內絕大多數商品關稅必須取消,一國產品可以更自由、更便利地進入另一國市場。例如,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貨物貿易協議實施一年,雙邊貿易同比增長23.4%,中國-智利自貿協定實施后,僅今年1-3月雙邊貿易就增長82%;
第二,會促成市場多元化,擺脫對傳統市場的依賴;
第三,會減少消費者的開支,增加消費者的選擇,例如,中國-東盟自貿區早期收獲計劃實施后,中國的蘋果、梨、板栗、紅棗、土豆、洋蔥出現在東盟國家老百姓的餐桌上,而中國消費者也從超市里買到了東南亞的榴蓮、山竹、菠蘿蜜、紅毛丹這樣一些熱帶水果,這些好處,都是老百姓實實在在可以感覺到的;
第四,會吸引外資,承接產業轉移,例如,CEPA實施后,2005年內地吸收港、澳服務業投資項目數比2004年增長23%,這還是不完全統計;
第五,會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創造新的就業機會。
強調開放和互惠互利
問:有種觀點認為,建立自由貿易區可能給國內相關產業帶來挑戰和沖擊,對此問題應如何看待?
易小準:這個問題大家都很熟悉。在我國加入WTO時,提到過這個問題。在推進區域經濟合作的時候,我們又遇到這個問題。實際上加入WTO和推進區域經濟合作這兩項工作是類似的,都是在推進我們國家的改革和開放,同樣是既有機遇,也有挑戰。
當年,中國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加入WTO,選擇了開放,結果怎么樣呢?機遇抓住了,挑戰也是有的,但由于我們不失時機地在競爭中發展了自己,大多數當初擔心的沖擊并沒有出現。加入WTO后,有了更強的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比前幾年明顯提高,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更有勇氣和底氣去建設自由貿易區。
自由貿易區是一種互惠互利的貿易安排,強調的是相互開放市場,其結果就是,我國的優勢產品在自由貿易伙伴的市場上有了更強的競爭力和更多商機。但自由貿易伙伴的一些優勢產品,也會對中國部分地區的同類產品形成競爭。為了避免和減少沖擊,我們會采取一些措施,比如盡量選擇經濟互補性而不是競爭性較強的國家作自由貿易伙伴,盡力在自由貿易談判中控制敏感商品和部門的開放度等。
把舞臺擴展到全世界
問:在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過程中,如果企業把大量的資本轉向了國外,一旦出現了“空心化”,會不會導致國內就業壓力加大、經濟發展減緩?
易小準:這種擔心有其理由,但我想只要我們政策對頭,這種現象是不會發生的。
第一,我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還是處于工業化階段,已經承接了世界上很多重要產業向我們國家的轉移,這個進程還在繼續。
第二,我國發展到今天,經濟實力增強了,有了比較多的外匯儲備,也有了一些有優勢的產業、自主知識產權,我們可以利用這些優勢走出去,把舞臺擴展到世界上,使發展有更廣闊的空間。
第三,中國政府和領導人都提倡建設和諧社會和和諧世界,這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在國際競爭中和我們的貿易伙伴實現互利雙贏。很多發展中國家不僅期盼我們的產品過去,更加期盼我們的投資過去,這樣才能形成真正互利雙贏、互惠互利的局面。(記者 張意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