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于規范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支管理的通知》(國辦發〔2006〕100號,以下簡稱《通知》),決定將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支納入地方預算,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為幫助公眾更好地理解《通知》的主要內容和精神,財政部負責人接受了中國政府網的采訪。
問:此次調整規范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支管理,主要針對哪些土地出讓收入?
答:此次調整將政府以出讓等方式配置國有土地使用權取得的全部土地價款,都作為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納入預算管理。具體包括:以招標、拍賣、掛牌和協議方式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所確定的總成交價款;轉讓劃撥國有土地使用權或依法利用原劃撥土地進行經營性建設應當補繳的土地價款;變現處置抵押劃撥國有土地使用權應當補繳的土地價款;轉讓房改房、經濟適用住房等按照規定應當補繳的土地價款;改變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的土地用途、容積率等土地使用條件應當補繳的土地價款,以及其他和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或變更有關的收入。此外,考慮到與國有土地使用權的相關性,還將國土資源管理部門依法出租國有土地向承租者收取的土地租金收入、出租劃撥土地上的房屋應當上繳的土地收益,以及土地使用者以劃撥方式取得國有土地使用權并依法向市、縣政府繳納的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地上附著物和青苗補償費、拆遷補償費等一并納入土地出讓收入管理。
問:為什么要將土地出讓收支納入地方基金預算管理?
答:1998年以來,隨著“收支兩條線”改革的深入開展,大多數政府非稅收入均已納入財政預算管理。但是,土地出讓收支仍實行土地出讓總價款納入財政專戶核算、凈收益繳入國庫的管理方式,跨越了預算內外兩種管理形式。這種管理方式帶來了一些問題:一是難以全面、客觀反映土地出讓收支全貌;二是大部分土地出讓收支脫離了財政預算約束;三是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土地出讓收入的分配格局;四是相當一部分地區土地出讓收支缺乏必要的財政監督。為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有必要將土地出讓收支全部納入財政預算管理。
財政預算管理有兩種方式:一是一般預算管理;二是基金預算管理??紤]到土地出讓收入受土地市場狀況影響較大,具有不穩定性、不確定性等特征,如果將其納入一般預算管理,容易造成一般預算收支的大起大落,不利于預算執行的穩定。同時,土地出讓收入中有相當一部分要用于支付被征地農民的補償性費用,從保障被征地農民利益,確保土地出讓收入??顚S玫慕嵌瓤?,也應將土地出讓收支納入地方基金預算管理。具體做法是:收入全部繳入地方國庫,支出一律通過地方基金預算從土地出讓收入中予以安排,實行徹底的“收支兩條線”;在地方國庫中設立專賬,專門核算土地出讓收入和支出情況。
問:在規范土地出讓收支管理過程中,如何保障被征地農民利益?
答:在規范土地出讓收支管理過程中,將從四個方面切實保障被征地農民利益:一是依法提高征地補償標準。各地要盡快制訂并公布各市縣征地的統一年產值標準或區片綜合地價。二是建立對被征地農民發放補償費用的公示制度,增強補償費用發放透明度。三是改革對被征地農民征地補償費的發放方式。有條件的地方,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以及地上附著物和青苗補償費等相關費用中應當支付給被征地農民的部分,可以根據征地補償方案,由集體經濟組織提供具體名單,通過發放記名銀行卡或者存折等方式直接發放給被征地農民,減少中間環節,防止被截留、擠占和挪用。四是建立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制度。被征地農民參加有關社會保障所需的個人繳費,可以從其所得的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中直接繳納。地方政府可以從土地出讓收入中安排一部分資金用于補助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支出。
問:土地出讓收入使用是否將重點向新農村建設傾斜?
答:2006年,《國務院關于加強土地調控有關問題的通知》明確規定,要逐步提高土地出讓收入用于農業土地開發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比重,土地出讓收入將重點向新農村建設傾斜。為此,在土地出讓收入使用范圍中,專門設立了“支農支出”類別,包括計提農業土地開發資金、補助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支出、保持被征地農民原有生活水平補貼支出以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支出。其中,用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支出,將重點用于農村飲水、沼氣、道路、環境、衛生、教育以及文化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逐步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居住環境,努力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和水平。
問:為什么要建立國有土地收益基金制度?
答:2004年,《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規定,“探索建立國有土地收益基金,遏制片面追求土地收益的短期行為”。在目前土地收購儲備缺乏資金來源的情況下,由財政部門從繳入地方國庫的土地出讓收入中,劃出一定比例資金,建立國有土地收益基金,用于土地收購儲備,有利于避免土地出讓收入出現“寅吃卯糧”問題,避免土地收購儲備過度依賴銀行貸款。同時,考慮到各地土地出讓收入狀況不同、土地收購儲備所需資金差異較大,難以統一劃定計提比例,具體比例將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計劃單列市政府自行確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