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无码日韩,无码不卡免费v片在线观看,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9797

首 頁 要聞 發展觀察 新聞跟蹤 經濟發展 減貧救災 社會發展 全球招標投標 商務資訊 觀察思考 發展報告 數字報告 白皮書 中國之窗 世行在中國
政策解讀 宏觀經濟 區域發展
行業動向
行業規劃 金融證券
金融法規
貿易發展 工程項目 企業發展
國情公報 經濟數據 經濟名詞
發展要聞  -2020年中國核電裝機容量達4000萬千瓦 民資外資可參股核電建設 -歐盟REACH法規明實施 影響我3萬多企業 中國建重點實驗室應對 -央行嚴控外商投資內地房市 把好信貸關 中國房地產還能熱多久 -社會對職業教育比較歧視 維護乙肝表面抗原攜帶者合法就業權利 -中國擴大兒童免疫范圍 增25億購疫苗 衛生事業十一五規劃綱要 -A股均價與歷史高點相差1成 內地資金充裕惟未走出去形A股泡沫 -民營油企欲打包賣外資 三分格局或變兩強相爭 商務部促油企整改 -中國存在糧價上漲引發通貨膨脹風險 商務部三措施穩定肉蛋價格 -國務院決定今年試點向國企提取分紅 -07中國大學滿意度排行榜出爐:清華第3北大第10 高考人數破千萬
全國農墾經濟與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全文)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2 月 01 日 
字號:    打印本文章 寫信給編輯

    農墾發[2006]6號

    目 錄

    第一章 “十五”成就和形勢分析

    第一節 “十五”成就

    第二節 基本經驗

    第三節 形勢分析

    第二章 指導原則和發展目標

    第一節 指導原則

    第二節 發展目標

    第三章 壯大優勢產業

    第一節 積極發展糧食生產

    第二節 促進天然橡膠產業升級

    第三節 加快發展優質棉產業

    第四節 大力發展養殖業

    第五節 做強做大種業

    第六節 發展高效糖業

    第七節 發展特色產業

    第四章 增強示范帶動能力

    第一節 建設優質農產品基地

    第二節 建設現代農業示范區

    第三節 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

    第四節 積極發展循環經濟

    第五節 推進場縣(鄉)合作

    第五章 做大做強現代工業

    第一節 加快發展現代工業

    第二節 做強龍頭企業

    第六章 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

    第一節 加快發展流通業

    第二節 強化生產性服務業

    第三節 拓展消費性服務業

    第四節 發展專業合作經濟組織

    第七章 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

    第一節 高標準建設出口基地

    第二節 開拓農產品國際市場

    第三節 提高利用外資質量

    第四節 穩步創建境外生產基地

    第八章 全面實施科技興墾和人才強墾戰略

    第一節 加快產學研一體化步伐

    第二節 加大科技推廣力度

    第三節 積極推進信息化

    第四節 建設高素質人才隊伍

    第九章 深化體制機制改革

    第一節 進一步完善農業經營體制

    第二節 大力推進產業化、集團化、股份化改革

    第三節 切實減輕農工負擔

    第四節 加快分離辦社會職能

    第十章 努力構建和諧墾區

    第一節 加強社會事業建設

    第二節 發展農墾小城鎮

    第三節 加大扶貧開發力度

    第四節 弘揚農墾精神

    第五節 維護墾區穩定

    第十一章 建立保障機制

    第一節 切實加強領導

    第二節 努力增加投入

    第三節 積極落實和爭取政策

    第四節 深入調查研究

    《全國農墾經濟與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2006~2010年)》,是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全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2006~2010年)》和農墾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編制的,主要確立“十一五”期間農墾發展的定位和指導思想,明確工作重點和發展任務,是指導未來五年農墾發展的行動綱領。


    第一章 “十五”成就和形勢分析

    第一節“十五”成就

    “十五”時期,農墾系統認真貫徹執行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改革發展的大政方針,從國民經濟發展大局出發,深化改革,不斷創新體制機制,有效化解各種不利因素,加快發展,積極推進產業化、集團化、股份化,努力促進企業增效、職工增收和示范帶動作用增強,“十五”計劃確定的主要發展目標提前實現,經濟和社會建設取得了重大成就。

    一、經濟持續較快發展。2005年農墾實現生產總值1358.7億元,“十五”期間年均增長11.8%。2005年實現人均純收入4195元,“十五”期間年均增長6.7%。自2002年起全系統扭轉了之前連續5年虧損的局面,連續4年盈利,累計盈利161億元,累計稅金272.9億元。2005年實現利稅總額123.2億元,其中利潤53.2億元。資產總額達3253.3億元,比2000年提高33.7%。

    二、各項改革不斷深化。17個墾區整體改制為企業集團,一大批農場轉制成專業公司或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生產基地。一批具有較大規模和競爭實力的產業大公司已經形成,絕大部分場辦二、三產業企業實行了多種形式的產權制度改革,企業法人治理結構進一步完善,機制更加靈活,效益逐步提高。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更加牢固。非公有制經濟快速發展,生產總值占全國農墾的37.4%,部分墾區超過50%;從業人員181.9萬人,占農墾全部從業人員的34.2%,職工就業渠道進一步拓寬。分離企業辦社會職能步伐加快,部分墾區職工負擔有所減輕。

    三、優勢特色產業穩步壯大。2002年全系統開始實施“農墾發展行動計劃”,有力推動了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糧食生產能力穩定在1800萬噸左右,商品率達80%以上,在維護國家糧食安全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天然橡膠年產量最高達57萬噸,供給量增加。2005年,棉花產量突破125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21.9%;糖料667萬噸,牛奶245.5萬噸,肉類產品145.8萬噸,水產品79.5萬噸;具有區域特色的熱帶水果、劍麻、啤酒花、番茄等產業也得到較快發展。

    四、產業化經營取得新進展。形成了一批有影響力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其中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48家,占全國的8.2%,經營領域涉及糧食、天然橡膠、棉花、牛奶、糖料、種子、劍麻、葡萄酒等。龍頭企業與基地、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不斷完善,帶動能力顯著增強。據統計,2005年各類產業化組織直接帶動農戶216萬戶,促進農戶增收45億元,增加就業110萬人。

    五、科技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笆濉逼陂g,全系統共取得科技成果獎460項,其中國家級獎30項;獲得專利成果112項。節水灌溉、保護性耕作、測土配方施肥和胚胎移植等一大批種養業先進適用技術和高新技術在生產中廣泛應用,農業新技術覆蓋率達70%。2005年,農業機械總動力達1463萬千瓦,較2000年增長26.2%,種植業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程度達70.7%。糧食平均畝產從308公斤提高到367公斤,棉花從105公斤提高到128公斤,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52.7%。工業企業加大了技術改造力度,積極引進消化吸收新技術、新裝備、新工藝,科技水平普遍提高。

    六、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顯著提高。2002年,農墾系統開始實施“農墾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現已建成100個無公害農產品示范基地,并全部獲得了農業部“無公害農產品示范基地農場”稱號。建成了120個綠色無公害農業示范監測基地,總監測面積1140萬畝。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認證數達313個。在全國率先設計開通了“農墾無公害農產品質量追溯系統”,建成了部級檢測中心17個,已初步形成了從產地環境、農業投入品到農產品生產、銷售全過程的檢驗檢測網絡。

    七、對外開放邁上新臺階。2005年,全系統實現出口商品供貨總額254.2億元,占當年農墾生產總值的18.7%,“十五”年均增長20.9%。出口商品200多種,高附加值產品增多。對外合作領域由農業向二、三產業拓展,高新技術和設備成為引進重點。境外投資合作取得了實質性進展,實現了較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八、信息化進程加快。農墾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較快,90%的墾區主管部門完成了辦公局域網建設,22個墾區開設了專門的互聯網站。信息管理、信息發布、信息服務體系初步形成,先進的企業管理軟件、物流行業GPS遠程跟蹤定位系統、精準農業信息系統等得到推廣和應用。信息化人才隊伍不斷壯大。

    九、社會事業不斷發展?;A教育、職業教育、專業培訓得到加強,教育資源進一步優化,教學條件明顯改善,教學質量穩步提高。醫療衛生事業不斷發展,絕大多數墾區建立了三級醫療服務網絡,全系統基本實現了“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的目標。城鎮化建設初具規模,城鎮化率達到35%。扶貧開發穩步推進,5年累計投入扶貧資金14.8億元,完成扶貧開發項目1525個,解決了20萬人的飲水問題。事關農墾長遠發展和職工切身利益的土地、稅費、社保、戶籍、低保等重大政策相繼出臺并逐步落實。

    第二節 基本經驗

    “十五”期間,農墾經濟社會事業持續健康發展,不僅為農墾“十一五”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積累了有益的經驗和啟示。

    ----堅持與時俱進,積極探索改革新思路和發展新途徑。從國民經濟發展大局出發,統籌國家利益和農墾經濟發展,把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和充分發揮在現代農業建設中的示范帶動作用作為農墾經濟工作的中心,積極適應形勢變化,努力探索和把握農墾經濟發展規律,研究制定切合農墾實際的改革思路和發展措施,進一步鞏固和提高了農墾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

    ----堅持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全面提高經濟運行質量。立足于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矛盾和問題,根據墾區實際和現代農業發展要求,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堅持科學發展,經濟總量穩步增長,運行質量全面提高,墾區的競爭力、影響力和示范帶動能力持續增強。

    ----堅持改革開放,著力創新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按照統籌規劃、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分類指導的原則,以發展農墾先進生產力、提高職工群眾生活水平、保持墾區社會穩定為根本目標,切實轉變墾區主管部門職能,積極推進產業化、集團化、股份化,促使農墾管理體制更加順暢,企業經營機制更具活力。加強場縣(鄉)合作,穩步實施“走出去”發展戰略,提高了對外開放水平,拓展了農墾發展空間。

    ----堅持科技進步,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施科技興墾和人才強墾戰略,把科技進步和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加強科技研發、引進、推廣和應用,積極發展各類職業教育和專業培訓,著力建設科技人才支撐型墾區。注重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深入挖潛,努力探索內涵式增長模式,促進了農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堅持以人為本,努力構建和諧墾區。從解決關系職工群眾切身利益的現實問題入手,積極爭取并落實養老保險等各項政策。更加注重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和社會公平,大力加強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建設,著力改善生產生活環境,促進職工群眾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發展,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保持墾區穩定。

    第三節 形勢分析

    “十一五”是農墾系統加快發展的重要時期,既存在難得機遇,也面臨嚴峻挑戰。

    就機遇而言,一是我國已經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階段,國民經濟進入新一輪發展的上升期,工業化、信息化和城鎮化步伐加快,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和優化,居民消費結構逐步升級,質量安全意識日益提高,有利于促進農墾加快經濟結構、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調整步伐,有利于推動農墾的產業升級。二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增強,國有企業改革進一步深化,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戰略性調整步伐加快,國內社會保持長期穩定,有利于農墾抓住機遇,理順體制,創新機制,增強活力。三是我國進入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的新階段,國民收入分配向“三農”傾斜,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質性推進,全社會更加關注、支持“三農”的氛圍,有利于發揮農墾優勢,鞏固和提高地位,增強示范帶動作用。四是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區域經濟合作不斷深化,各類生產要素流動頻繁,產業轉移加快,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聯系日益緊密,有利于農墾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拓寬合作領域,開辟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從挑戰來看,一是國內競爭國際化、國際競爭國內化趨勢增強,國內同行業企業實力壯大,農墾企業競爭壓力加大。二是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土地、水、能源等供求矛盾更加突出,資源環境對農業發展的約束加劇,資源緊張和經濟快速增長之間的矛盾日趨尖銳。三是農墾自身還存在一些影響快速發展的困難和問題,如制約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亟待消除,企業分離辦社會任務艱巨,墾區間、產業間發展不平衡,經濟結構不夠合理,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沒有根本轉變,自主創新能力不強,農業基礎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滯后,高精尖人才缺乏等。此外,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農墾社會建設和管理將面臨一些新課題。

    總體上看,“十五”期間,農墾經濟實力顯著增強,體制機制不斷完善,土地資源、產業、規模、科技和組織等五大優勢更為明顯,“艱苦奮斗、勇于開拓”的農墾精神更加深入人心,農墾具備了化解不利因素、加快發展的經濟實力、競爭能力和精神動力。

    農墾系統應切實增強使命感和緊迫感,堅定信心,抓住機遇,發揮優勢,乘勢而上,發揮更大作用,做出更大貢獻。


    第二章 指導原則和發展目標

    第一節 指導原則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優勢產業為基礎,以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為中心,以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和增強示范帶動能力為目標,大力推進產業化、集團化、股份化,大力推進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大力推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進一步提高農墾整體實力,進一步提高職工生活水平,進一步發揮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尤其是現代農業中的示范帶動作用,開創農墾事業新局面。

    ----系統構造,高起點建設。以市場為導向,以提高競爭力為目標,標準化組織生產和加工,按國際規則和慣例參與競爭,構建保護有力、服務高效、監管規范的支撐體系,不斷鞏固糧食、天然橡膠等戰略農產品地位,高起點建設現代農墾產業集群。

    ----優化布局,深層次調整。以提高整體經濟效益為核心,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和布局。加強內外合作,整合各類資源,鞏固優勢地位。完善管理體制,創新經營機制,加快分離辦社會職能,增強企業活力。

    ----突出重點,示范性創新。以優勢產業現代化建設為重點,大力提高原始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多角度應用高新技術,全方位推廣適用技術,為現代農業建設積累經驗。

    ----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以保護墾區職工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高度重視解決與職工群眾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突出問題,積極發展各項社會事業,維護墾區穩定。積極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努力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第二節 發展目標

    未來五年,農墾要努力完成鞏固現代優勢產業地位,加快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創新體制機制,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構建和諧墾區,示范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三大任務,農墾事業發展邁上新臺階。2010年主要目標是:

    ----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三次產業協調發展,國有經濟更強,非公有制經濟更具活力,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取得重大進展,科技貢獻率達到55%以上,資源利用率提高。農墾生產總值達到1850億元,年均增長8%,利潤總額70億元。

    ----優勢產業長足發展。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達到2000萬噸以上,其中商品量1700萬噸;天然橡膠國內總產量力爭達到70萬噸(其中墾區45萬噸),境外生產加工能力達到50萬噸以上;肉類250萬噸,水產品130萬噸;棉花、糖料和牛奶產量分別達到150萬噸、850萬噸和400萬噸。

    ----工業化進程加快。農產品加工業、農用裝備制造業等得到較大發展,形成一批擁有知名品牌、競爭力和帶動能力較強的大中型工業企業。

    ----改革取得新成果。初步建立起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適合墾區實際的新型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

    ----職工生活質量顯著提高。人均收入達到5600元以上,年均增長6%。生活設施建設不斷完善,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建成一批功能完備、布局合理、環境優美的小城鎮。

    ----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交通、教育、文化、衛生和環境事業進一步發展,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與全社會接軌,職工充分就業。

    ----職工職業素質和技能水平進一步提高。掌握所從事的生產領域的基本理論和操作技術,培養和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人才隊伍。

    “十一五”時期農墾經濟發展的主要指標    

 

單位

2005年

2010年

“十五”年均增長(%)

“十一五”年均增長(%)

農墾生產總值

億元

1358.7

1850

11.8

8.0

糧食總產量

萬噸

1859

2000

4.9

1.5

國內天然橡膠產量

全國

萬噸

51.4

70

1.3

6.4

墾區

萬噸

32

45

-1.6

7.1

棉花產量

萬噸

124.7

150

8.4

3.8

糖料產量

萬噸

667.5

850

2.5

5.0

牛奶產量

萬噸

245.5

400

16.1

10.3

肉類產品總產量

萬噸

145.8

250

11.4

11.4

水產品總產量

萬噸

79.5

130

10.1

10.3

科技進步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

%

52.7

55

 

 

人均純收入

4195

5600

6.7

6.0

全系統出口商品供貨總額

億元

254.2

400

20.9

9.5

農業機械總動力

萬千瓦

1463.1

1800

4.8

4.2

糧食平均畝產

公斤

367

392

3.5

1.3

(面積5100萬畝)

棉花平均畝產

公斤

128

150

4.0

3.2

(面積1000萬畝)


    第三章 壯大優勢產業

    根據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運用現代產業理念,通過深層次、寬領域、高水平的建設,形成有區域優勢、板塊特征、集群效應和市場競爭力的產業格局,為國家提供更多更好可掌控的大宗農產品,為推進現代農業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第一節 積極發展糧食生產

    堅持擴大面積、提高單產、改善品質、降低成本的方針,重點加強優勢糧食主產墾區建設,切實加強耕地保護,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和中低產田改造,提高耕地質量,改善生產條件,加強新品種、新技術的開發、引進、推廣和應用,加強農機裝備建設,推進農機農藝結合,全面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鞏固國家重要商品糧戰略基地地位。

    第二節 促進天然橡膠產業升級

    加快我國天然橡膠產業的發展,鞏固和發展國有天然橡膠生產基地,提高民營膠園的生產水平。本著立足國內,爭取國外的原則,積極引進、培育、推廣優良品種,加快膠園更新,全面推廣割制改革,研發膠乳田間快速凝固技術,增加膠乳產量。繼續推進加工布局調整,擴大精深加工和標準化加工,優化產品結構,完善質量標準體系,提高產品質量。加快構建高效的天然橡膠病蟲害、風害、寒害等災害預報預防體系。

    第三節 加快發展優質棉產業

    以棉花主產墾區為重點,繼續加強大型優質棉生產基地建設。加快育種攻關和品種更新步伐,大面積推廣雜交棉,全面實施高效節水灌溉、精量播種和移栽、高密度栽培、機械化采棉、促早熟栽培等技術。加快棉花加工設備更新,提高加工水平,擴大精深加工,提高棉產品附加值。

    第四節 大力發展養殖業

    充分利用墾區的耕地、草地、水面和勞動力等資源,鼓勵和引導職工發展養殖業,增加產品供給,擴大養殖業在農業中的比重。以優勢區域布局內的墾區為主,重點發展奶牛、生豬、肉牛、細毛羊、肉羊、家禽、對蝦等優勢畜禽水產品種,穩步發展鹿、鴕鳥等生產。以養殖大戶、規?;B殖小區和工廠化養殖場為重點,積極推廣高效、生態、健康的養殖方式。加快建設畜禽水產養殖標準化示范區和無公害示范基地,建立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加快建立和完善動物疫病防治體系,進一步完善疫情監測、報告等日常管理和重大疫病應急機制,提高疫病防控能力。加強草原基礎設施和火情監測設施建設,實施圍欄封育、禁牧舍飼、治沙治堿、退耕還草等綜合治理措施,推進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

    第五節 做強做大種業

    發揮集約化、組織化優勢,結合國家種子工程和畜禽良種工程的實施,建設一批高水平的國家級良種繁育及區域性品種試驗和展示基地。加強高產、優質、專用、多抗糧食作物品種的選育、引進與開發,重點培育科技含量高、市場反應好的種養業良種,爭取在水稻、大豆、棉花、奶牛、天然橡膠等品種培育上取得重大突破。加快種業產業化發展,采取多種措施,培育在國際國內市場均有影響力的良種企業,創建區域性、全國性品牌,提高農墾種業的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

    第六節 發展高效糖業

    堅持“低成本、能循環、再利用”的原則,提升墾區糖業建設水平。以具備一定規模的蔗糖生產墾區為主,優化、整合墾區糖業資源,加快品種更新,加大農機、農藝技術推廣力度,推進種蔗集約化和機械化,切實降低成本。加快加工技術改造,提高加工水平和產品檔次,深入挖掘甘蔗利用潛力,延伸產業鏈條。充分開發利用制糖過程中產生的蔗渣、廢糖蜜等,發展糖業循環經濟,示范帶動周邊農村發展高效糖業。

    第七節 發展特色產業

    合理開發利用特色資源,加快發展特色產業,豐富市場供給。大力發展熱帶、南亞熱帶水果、劍麻、茶葉、咖啡、木薯等種植,加快品種改良更新,開發應用保鮮、貯運、加工新技術,提高熱作產品檔次和附加值。積極發展西北特色水果、干雜果、番茄、參茸、枸杞、啤酒花等產業,培育品牌,提高產業競爭力。鼓勵有地緣優勢和區域特色的墾區,發展房地產、旅游、文化及相關產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第四章 增強示范帶動能力

    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過程中,發揮示范帶動作用是農墾的性質決定的。農墾必須不斷探索,勇于實踐,把墾區建設成為現代農業示范和展示基地。

    第一節 建設優質農產品基地

    以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和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為核心,以龍頭企業、規?;r場為主要帶動力量,以科技含量高、建設質量好、經營效果佳為基本要求,繼續在適宜墾區建設糧食、棉花、天然橡膠、糖料、奶源、肉牛、種豬和肉羊基地,并根據實際,逐步推進水果、水產品和特色產品基地建設。

    第二節 建設現代農業示范區

    以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為目標,為建設現代農業積累經驗、探索道路,按照布局合理、特色鮮明、顯示度高、示范帶動能力強的原則,選擇100個具有典型特征的農場,建設現代農業示范區。通過加強農業技術的集成應用和推行標準化生產方式,提高農業科技含量。通過改善基礎設施條件,提高防災減災能力。通過加大農機投入,提高機械化作業水平。通過培育、扶持龍頭企業和其它服務組織發展,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和對周邊地區的示范帶動能力。

    第三節 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

    加快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農產品,擴大生產規模。大力實施農業標準化,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著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培育農業品牌經營主體。鼓勵支持農產品認證和商標注冊,促進農產品品牌上市。加大品牌策劃、宣傳、推介力度,提高市場影響力。通過培育名牌產品和馳名商標,提升農墾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拓展農業增效和職工增收空間。

    第四節 積極發展循環經濟

    推進節約型農業建設,改善墾區生產生活環境,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以節地、節水、節肥、節種、節能和資源綜合利用為重點,大力推廣實用節約型、環保生態型技術和生產方式。積極開展旱作節水農業示范工程、“沃土”工程、草原生態保護建設工程、沼氣工程、保護性耕作示范工程、鄉村清潔與循環利用工程等建設。切實保護森林、濕地、草原等資源,加強生態建設。推廣種養業清潔生產技術,積極開展農業生產廢棄物和生活垃圾無害化、資源化處理。發展生物質能源產業,促進再生資源的循環利用。建設農業資源與環境監測預警系統,加大農業污染防治力度。

    第五節 推進場縣(鄉)合作

    按照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產業化經營的思路,深入開展與場縣(鄉)之間的經濟技術合作,促進資本、技術、勞動力及其它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有效配置,完善合作機制,增強服務意識,發揮各方優勢,采取多種形式,廣泛開展機械共建、科技共建、產業共建和人才共建,促進共同發展。


    第五章 做大做強現代工業

    依托區域資源優勢,緊緊圍繞優勢主導產業,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最大化為目標,以農產品加工業為重點,構建起有農墾特色的現代工業體系,加快農墾工業化進程。

    第一節 加快發展現代工業

    重點做強糧食、畜產品、水產品、果蔬、釀造、制糖等農產品加工業特別是農產品精深加工業,不斷提高農產品轉化增值率。根據自身實力,依托國內市場,瞄準國際市場,加快發展食品工業、飼料加工業、農用機械制造業、塑料制品業、工藝品制造業;積極發展醫藥制造業、紡織業、服裝業、木材加工業;穩步發展非金屬礦制品業、化學制品制造業、造紙及紙制品業、金屬制品業等。

    第二節 做強龍頭企業

    加快龍頭企業股份制改造步伐,吸收境內外法人資本和自然人資本,優化企業股本結構。健全企業決策機構、監督機構和經營管理者之間的制衡機制,構建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現代企業制度。探索更加緊密的聯結方式,促進龍頭企業與基地、農戶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提高龍頭企業的帶動能力。加快龍頭企業技術進步和服務能力建設,大力發展科技含量高、產業鏈條長、增值水平高、出口能力強、符合循環經濟要求的產品和產業。鼓勵優勢企業進一步整合資源,以資本為紐帶,采取重組、聯合、并購等多種形式做大做強。培育一批具有較大影響力,跨行業、跨產業、跨地區、跨所有制的大型龍頭企業。

    第六章 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

    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堅持市場化、社會化方向,拓展領域、擴大規模、增強功能、提高質量,加快發展農墾現代服務業。

    第一節 加快發展流通業

    以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和改造升級為重點,提高農產品流通業服務水平,增強服務功能,拓展服務領域,促進農產品質量等級化、包裝規格化、流通市場化。建設以批發市場為中心,以集貿市場、零售經營門店和超市為基礎,布局合理、輻射力強的農產品流通網絡。積極采用直銷配送、連鎖經營、電子商務、集中采購等現代物流形式,提高農產品營銷能力和流通效率。

    第二節 強化生產性服務業

    大力發展面向生產者的服務業,主要提供以農業生產資料供應為主的產前服務,以技術為主的產中服務,以產品營銷為主的產后服務,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服務質量。探索發展農業保險業,降低生產者經營風險。

    第三節 拓展消費性服務業

    以構建和諧墾區為目標,加快發展農場社區服務業,重點是發展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零售、餐飲、衛生、家政、保安、養老托幼、文體娛樂、修理和廢舊品回收等服務業。有條件的墾區可結合實際情況,發展觀光農業、休閑農業。

    第四節 發展專業合作經濟組織

    堅持“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鼓勵和引導墾區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社、專業協會和產業協會。逐步擴大廣泛性和代表性,增強權威性和服務功能,使之成為政府與生產經營者之間的橋梁和紐帶。抓好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試點工作,在墾區樹立一批操作規范、帶動作用顯著、經濟效益良好、職工群眾滿意的典型。


    第七章 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

    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有機結合,大力實施“走出去”戰略。統籌國家利益和農墾經濟發展,堅持國家需要和企業經營目標相統一,提高出口基地建設水平,優化出口產品結構,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提高外資利用水平,積極推動技術、人才、設備、產品和勞務“走出去”,參與國際分工與合作,以外促內,內外結合,協調發展。

    第一節 高標準建設出口基地

    以“產業化、無害化、標準化、高檔化”為目標,按照“內在品質好、市場信譽好、企業效益好”的原則,通過強化科技建設,著力改善生產條件,不斷完善出口服務,加強從業人員業務培訓,建立良好的運營機制等措施,建設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優質大米、棉花、水果、蔬菜、生豬、茶葉和花卉出口基地。

    第二節 開拓農產品國際市場

    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擴大農墾糧食、園藝、畜牧、水產等優勢農產品出口規模,積極發展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符合進口國要求的農副產品及加工品的出口,優化出口商品結構。配套建設農產品物流設施,加大對出口農產品營銷促銷的扶持力度,鼓勵出口企業參加國際展覽和展銷,引導企業構建國際市場營銷網絡。推動出口企業組建行業協會,提高組織化程度,提高參與市場談判和磋商的能力。

    第三節  提高利用外資質量

    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承接國際國內產業轉移,重點通過利用外資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高素質人才,把利用外資同優化農墾產業結構、提升技術水平結合起來,形成若干個外資密集、內外結合、牽動力強的經濟增長極。切實抓好外資的使用、管理和績效評價工作。改善投資環境,強化服務意識,為外資發揮作用提供更為便利的環境和條件。

    第四節 穩步創建境外生產基地

    以農墾企業為主體、以項目為載體,加強境外農業資源合作開發。充分利用農墾系統較早從事對外援助和經營境外企業的成功經驗,立足國內產業優勢,深入調查研究,科學制定農墾“走出去”發展規劃。按照穩中求進、企業運作、形式多樣、務求實效的原則,引導、扶持具備一定經濟實力、技術研發能力和較高管理水平的農墾企業和企業集團“走出去”,采取包括境外投資、承擔對外援助項目、承包工程、技術轉讓、生產資料和勞動力輸出等形式多樣的對外合作。鼓勵企業合作開發糧食、橡膠、棉花、木材等境外農業資源,建立境外生產加工基地。

    第八章 全面實施科技興墾和人才強墾戰略

    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進一步優化配置科技資源,加快產學研一體化步伐,大力發展各類教育和培訓,努力造就一支具有較高文化素質、掌握現代技術和管理知識的人才隊伍。

    第一節 加快產學研一體化步伐

    進一步完善“產、學、研”相結合的科技體制,以突破關鍵技術和轉化科技成果為重點,全面提升農業科技基礎實力、創新能力和轉化能力,在主導產業上推出一批有突破性的新品種和新技術。鼓勵引導科研單位與生產企業密切合作,推進科技產業化進程。有條件的龍頭企業和大型工業企業要逐步建立技術創新中心,提高科技創新和應用能力。

    第二節 加大科技推廣力度

    穩定科技推廣隊伍,完善社會化服務機制,加強與其他所有制推廣組織的合作。深入實施科技入戶工程,加大良種良法推廣力度。以現代農業示范工程、規模化良種繁育基地、機械化生產示范基地和新型科技創新基地建設為載體,加快主導產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裝備、新器材的集成裝配、推廣與應用,提高勞動生產率和農業集約化水平。

    第三節 積極推進信息化

    加快建立多種媒體、多種形式、點線面相結合的現代信息網絡,帶動農墾產業發展。以土地等資源為基礎,逐步建立完善農墾系統資源管理信息系統。整合信息資源,建立企業、政府、各類中介服務機構之間高度協同的信息交換與服務體系,利用國家大宗農產品監測預警信息,分析農墾相關產業運行狀況,提高信息服務質量,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加快企業信息化建設,全面提高信息化應用水平,提高管理效率。

    第四節 建設高素質人才隊伍

    建立農場支持、政府資助和職工積極參與的教育培訓保障機制,充分利用農業廣播電視學校、職工學校和農場文化中心等場所,開展“綠色證書”、職業資格證書、職業技術職稱評定等職業技術培訓和開發工作,完善廣覆蓋、多層次的教育和培訓網絡。建立平等、競爭、擇優的用人機制和科學合理的分配制度。有針對性地加強領導者、企業家、專業技術人員、農業高技能人才和職工隊伍建設,全面提高干部職工的素質。


    第九章 深化體制機制改革

    堅持把改革作為發展的重要動力,以企業化改革為方向,加快剝離企業辦社會職能,繼續深化墾區和農場管理體制、企業和農業經營制度的改革,轉變政府職能,強化協調指導,形成有利于推進農墾發展的體制和機制。

    第一節 進一步完善農業經營體制

    穩定以職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加強土地承包合同管理,提高家庭農場經營自主權。規范土地流轉辦法,積極穩妥地推進適度規模經營,進一步提高勞動生產率。鼓勵家庭農場開展多種形式的經濟聯合,培育發展現代家庭農場和股份制公司,積極探索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的實現形式。

    第二節 大力推進產業化、集團化、股份化改革

    按照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調整優化墾區的組織結構和資產結構,形成以優勢企業為核心、連結生產基地和職工家庭農場、集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農業產業化專業公司。繼續深化墾區的集團化改革,完善和規范法人治理結構,根據產業發展需要,逐步將國有農場改造成為集團公司或農業產業化專業公司的子公司或基地分公司,建立并完善母子公司體制。進一步優化產權結構,加快墾區集團總公司和農業產業化專業公司的股份制改造,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和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為現代農業建設提供體制和機制保障。

    第三節 切實減輕農工負擔

    認真執行國有農場稅費改革政策,采取絕大多數農工愿意接受的形式和方法,把稅費改革的好處切實落實給農工。清理和規范農業承包費的收取項目和標準,嚴格控制國有農場面向農工的其他收費,嚴禁通過其他形式變相加重農工負擔。精簡機構,減少管理層次和管理人員,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質量,探索農場基層管理組織的改革創新途徑。逐步建立規范合理、公開透明、民主管理、監管有力的防止農工負擔反彈的長效機制。

    第四節 加快分離辦社會職能

    按照明確方向、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積極穩妥的原則,加快分離農墾企業辦社會職能。地方政府暫不具備能力接收的墾區或農場,按照優化布局、集中管理、單獨核算的要求,將社會職能與企業經營職能實行內部分開,規范管理。鼓勵社會力量在墾區投資辦學、辦醫院及其他社會事業。

    第十章 努力構建和諧墾區

    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場風文明、場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強社會事業建設,構建和諧墾區,為產業發展提供良好環境。

    第一節 加強社會事業建設

    堅持經濟與社會統籌協調發展,以服務墾區群眾和改善人居環境為目標,推進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發展。不斷鞏固九年義務教育,提高基礎教育水平,發展遠程教育,擴大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覆蓋面。加快完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體系,大力提高對突發事件、緊急疫情的快速反應和處理能力。全面發展文化體育事業,豐富職工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推動精神文明建設。

    第二節 發展農墾小城鎮

    實施安居工程,加快農場職工危舊房改造,著力改善職工的生活條件。加大墾區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快墾區場隊公路建設步伐,盡快解決飲水困難和飲水安全問題,積極發展通訊事業,繼續完善電力設施。認真開展墾區小城鎮規劃工作,拓展農場場部服務功能,通過人口、產業和文化的聚集,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農墾小城鎮。

    第三節 加大扶貧開發力度

    加大對貧困農場特別是老、少、邊、窮地區貧困農場的扶持力度,提高職工群眾的生活質量。加強人畜飲水、地方病治理、條件惡劣場居民點搬遷等工程建設。加強農田水利、道路、生態、通訊、電視等工程建設,改善和提高貧困農場的生產生活條件,因地制宜地開展整場推進式扶貧開發,對缺乏生存條件地區的貧困群眾實行易地易場扶貧。在整體上提高貧困農場的自我積累、自我發展能力。

    第四節 弘揚農墾精神

    加強農墾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成就的宣傳,不斷增強墾區的凝聚力、影響力。大力推進以企業文化建設為主的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不斷賦予農墾精神以新的時代內涵。加大對先進事跡和先進人物的宣傳力度,推出一批高質量的反映農墾精神的精品力作,展現“職工素質優良、文明程度較高、文化特色鮮明、綜合競爭力較強”的農墾新形象,使墾區職工群眾永葆奮發有為的精神面貌,為農墾改革發展穩定創造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和文化氛圍。

    第五節 維護墾區穩定

    高度重視和維護墾區群眾的切身利益。堅持依法辦事,建立協商機制,推行場務公開和企務公開,完善企業民主管理。認真貫徹信訪工作條例和有關規定,廣開言路,積極拓寬反映職工意愿的渠道,完善深入了解職工意愿、集中職工智慧、珍惜職工勞動的決策機制,逐步形成有效平衡、調整社會利益的協調機制。積極開展面向困難家庭、殘疾人等特殊群體的社會救助活動。切實抓好安全生產,完善落實各項規章制度。建立健全保持墾區穩定的風險防范和應急處理機制,提高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

    第十一章 建立保障機制

    實現本規劃的目標和任務,主要依靠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同時各級農墾部門一定要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正確行使職責,加強協調引導,狠抓落實,保障規劃順利實施。

    第一節 切實加強領導

    各級農墾主管部門要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充分認識實施規劃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實行領導責任制,建立健全考核制度,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機制。要加強規劃的宣傳,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加強民主監督,建立重大投資項目專家參與、民主決策機制。加強各類投資活動的監管,建立健全投資項目全程監管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努力降低投資風險,提高投資使用效益。

    第二節 努力增加投入

    加大協調力度,爭取各級政府進一步增加對農墾的投入,重點爭取促進墾區優勢產業發展壯大的資金,改善職工群眾生產生活環境的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資金。密切與政策性和商業性金融機構的聯系,爭取信貸資金投入。積極參與國際金融組織貸款項目建設,有效利用外國政府貸款及與貸款混合使用的贈款、聯合融資等投資。采取聯合、兼并、出售和上市等多種形式,盤活存量資產,增加資金來源。著力改善投資環境,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墾區建設。

    第三節 積極落實和爭取政策

    推進種糧補貼、良種補貼、農機補貼、天然橡膠良種補貼等各類惠農政策在墾區全面落實,讓更多職工得到實惠。在鞏固和擴大戶口、低保、養老保險等政策成果的基礎上,爭取依法加大墾區職工失業、醫療、工傷等社會保險政策的覆蓋力度。加快建立墾區政策性農業保險體系。積極爭取和制定債務化解、人員分流安置、分離辦社會、救災、土地征收補償、農業生產企業所得稅等方面的政策。推進國有農場稅費改革,加大土地確權工作力度。積極爭取把農墾的科教文衛等社會事業和其他公益基礎設施建設統籌納入到國家和地方建設規劃中,促進墾地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第四節 深入調查研究

    各級農墾部門的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要深入實際,廣泛聽取基層干部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及時發現規劃實施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研究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辦法,努力使各項工作切合實際、符合民意,不斷提高工作的科學性、預見性。

    農 業 部

    二○○六年九月十一日

來源: 中國發展門戶網

相關文章:
相關專題:
圖片新聞:
2007世界競爭力評比:中國大陸首度超過臺灣地區
中石油稱冀東南堡油田可開采100年 開發成本近60億
更多 >>

觀察與思考
中國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點
· 2008北京奧運商機
· 07中央財政資金流向 三農重中之重
更多>>
中國發展報告
中國改革評估報告 / 中國數字報告
· 中國城市發展報告(2006年)
· 中國企業家看社會責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