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爾多斯地下沉睡著令人羨慕的“大金娃娃”:70%的地域面積都有煤藏,現探明儲量1244億噸,約占全國探明儲量的六分之一,內蒙古自治區的二分之一。從2003年起,全市原煤生產首次超過山西省大同市成為我國地級市產煤冠軍,2004年全市完成原煤產量1.17億噸,成為我國第一個過億噸的產煤地級市。
轉變思路
面對得天獨厚的資源,一馬當先的產能,鄂爾多斯人沒有輕松的喜悅,有的只是冷靜的審視。
由于歷史的、觀念的諸多原因,鄂爾多斯市煤炭工業“發展中的問題”依然突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工業化程度較低,技術創新能力不強,先進技術的普及推廣和改造傳統產業格局沒有形成,90%以上煤礦未實現機械化開采,仍沿用落后的“房柱式”開采方式;
其次,煤礦點多面廣,產業集中度低,資源配置不合理。過去“有水快流”的狀況,使地方煤炭工業一度成了“有水亂流”,煤礦數量高峰時達到1900多座。煤炭資源緊張之后,各地客商紛至沓來,任意劃塊,盲目分割,亂采濫挖。
此外,由于受煤炭價格形成機制的制約,地方煤炭工業沒有完成原始積累。在2004年7月以前,鄂爾多斯市地方煤炭企業基本在微利和虧損的邊緣徘徊,坑口價塊煤一噸30元左右,粉煤一噸10元左右,如此微薄的資源利潤,造成企業基本無積累。沒有錢,機械化開采、規模化生產都成了一紙空文。煤炭市場轉暖后,當地依然受運力制約,形成煤炭坑口價、車板價、港口價嚴重脫節。
于是問題出現了————每采一噸煤,就要付出6噸左右的代價,“吃菜心”現象嚴重。從解放初到現在,全市累計生產原煤約5.8億噸,卻動用煤炭儲量達60億噸。全市原煤72%都是以原材料外銷,產業鏈條太短。
當機立斷,“產煤冠軍”開始了全新的競技。
產業升級
以開放促開發的思路一出,山坳上的鄂爾多斯頓時出現了新景象。
中國神華能源股份公司進駐后,我國第一個億噸級現代化煤炭生產基地誕生了————由神東煤炭分公司開發建設的神府東勝礦區,主要生產技術指標都超過世界上采煤先進的國家,創世界新高:全員功效105噸/工。
神東礦區自1985年開發建設,取得礦權開發面積661平方公里,目前已完成投資177億元,建成特大型現代化高產高效礦井9個,以及洗選加工、外運裝車、設備維修等配套系統,在建礦井2個,形成了千萬噸礦井群的生產格局。在建設過程中,神東分公司站在國際化平臺,在世界范圍內廣泛集成各行業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不斷尋求主、客觀因素的最佳結合點,走出了一條“借鑒他人、為我所用,源于他人、好于他人”的集成創新道路,并持續加以改進,達到了借梯登高的效果。
神東分公司根據系統簡化與工業先進相結合、生產裝備與生產條件相結合、專業化服務與協作化經營相結合、團隊協作與自我超越相結合等理念,共“集合”了包括礦電路港一體化建設、產運銷一條龍經營的體制模式,千萬噸礦井群模式,軟硬件互動的本質安全型礦井模式,產學研結合推進技術創新模式,依靠技術進步提高資源回收率模式等10種模式,對實現傳統煤炭產業向現代煤炭產業轉變起到積極作用。在采煤專業領域之外,神東是第一家將信息技術延伸到井下的煤炭企業。在井上看不到黑色的煤炭。在井下能和外界通話。
目前,在鄂爾多斯市已形成生產規模的區外3家煤炭企業,全部來自神華集團,其神東公司、準能公司、萬利公司的生產能力達到5500萬噸。不僅煤炭產量占到當地的半壁江山,而且被當地樹為領航的旗艦。
整合資源
對于地方煤礦資源回采率低的問題,鄂爾多斯市于今年春天使用了不同尋常的提法:攻堅戰。
部署提高地方煤礦資源回采率三年攻堅戰,首先是明確了目標:截至2007年12月31日,將市內382處年產10萬噸以下煤礦整合到300座以內,各旗區境內的保留煤礦必須全部實現正規化開采,煤礦機械化裝備水平不低于90%,煤礦采區回采率必須達到國家規定標準,使回采率平均達到75%以上。鄂爾多斯市市長劉錦代表市委、政府與各產煤旗區的旗區長簽訂了目標責任狀,對各地的任務目標與完成期限進行詳細分解,對不達標者年終考核一票否決,追究旗區相關領導的責任。
對企業實行激勵。一是資源配置優先,對率先實行正規化開采、資源回采率達標的礦井,其周圍確系無法新設礦權的零星碎角資源,允許優先劃撥。二是基礎設施配套優先,對積極進行資源整合、推行機械化正規開采的煤礦,政府在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優先支持。三是配額優先,對正規開采的礦井,要優先、足額保證其生產和銷售數量。四是技改優先,政府對率先實行機械化改造的企業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為確保采煤方式的改進,市煤炭局組織了150多煤礦業主進京參加采煤機械博覽會,并簽訂了總價值10億元的煤礦機械設備采購合同。與中國煤炭科學研究總院簽訂了合作框架協議,由煤炭科學研究總院在鄂爾多斯市設專門辦事處,為推進提高回采率攻堅戰提供技術支持。
經過半年多的努力,攻堅戰初步告捷。全市第一批資源整合,由174座煤礦合并為81座,關閉了一批安全無保障的小礦。24座重點煤礦已明確提出上綜采設備,并開始訂購。
全面統籌
在全市產煤旗區建立了市、旗、鄉、礦四位一體安全監管網絡體系。近2000名“煤管衛士”從事煤礦安全生產的管理,對監管區域經常開展拉網式檢查,及時發現問題督促整改。治標的同時注重治本,通過攻堅戰,優先鼓勵露天開采,鼓勵綜采,用先進的生產力代替落后的采掘方式,以科技奠定安全生產的基礎。建立保障有力的經費投入機制,幾年來專項用于安全生產的投入已達2.6億多元。確立了嚴格的責任懲處制度,將事故與煤礦企業業主的利益緊緊捆綁在一起。2001年以來,全市煤礦百萬噸死亡率連續四年控制在0.09以下,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三十分之一,未發生一起10人以上特大事故,成為全國煤炭生產最為安全的地方。
挖出“黑的”留下“綠的”。目前,全市采煤塌陷區面積已擴展到2萬平方公里,矸石堆放量1000多萬噸,而且大規模煤炭外運對沿線造成了相當嚴重的粉塵污染。為此,鄂爾多斯市加強了對井下環境和礦區環境綜合治理,并醞釀對煤炭企業開征土地復墾費。有煤炭資源的旗區出臺了“一礦一企治理一山一溝”強制政策,以礦邊為重點,動員企業進行植樹造林和水土治理,使有煤的山區通了路,綠了坡。黑岱溝露天礦在回填區造出了綠色平原,芳草萋萋,綠樹成蔭,百鳥鳴啾,已成為荒山野嶺里的旅游一景。
既賣原煤,更要轉化。為實現資源價值的最大化,鄂爾多斯市努力提高煤炭產業層次,實施煤炭洗選配、煤電一體化、煤炭重化工、煤炭大循環、煤炭企業集團化五大戰略,加快資源轉化增值。市里對招商引資提高了門檻,不再審批只采煤而不配套深加工的項目。堅持煤炭資源礦業權設置與重點轉化項目資源相結合的原則,支持采煤企業在產煤區投資建設煤化工、煤制油、煤電聯營的重大項目。
鄂爾多斯市在提高煤炭產業層次工作中導入兩種發展新模式:一是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既不斷延伸產業鏈條,又促進中煤、煤矸石、煤氣的再利用。另一種是園區化集中發展模式,以煤電、煤化工等為“母體產業”,配套建設相關產業,集中到園區,打造產業聚集平臺。目前,鄂爾多斯集團等大企業紛紛進軍煤電一體化領域,實行“煤從空中走”————2010年總裝機容量達到1500萬千瓦已無懸念。神華集團煤液化項目自去年8月開工以來完成投資近40億元,各項工作進展順利。實行“煤從管道走”————2010年煤制油500萬噸目標可期。(記者 陳力)
《經濟日報》 2005年12月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