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一,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在一個研討會上批評了城市化過程中的諸多問題。
作為建設部的負責人之一,仇保興的這番話極具象征意義,不能不引起相當的關注。
對中國城市化進程中逐漸顯露出的問題,微詞一直不絕于耳。正像仇保興所指的,諸如城市化與土地資源、水資源矛盾突出、城市“形象工程”、“政績工程”泛濫、環保基礎設施缺乏、城市缺乏特色等問題,常常為人所詬病。然而,以往我們聽到的聲音卻更多來自民間,對于官方的明確態度則不甚了了,此次建設部主要負責人的講話則可以理解為官方對此問題的一個基本的取向了。
仇保興的講話沒有談城市化的速度,不過,仔細一想,他所指的每一個問題卻都和發展速度有關。
這幾年,輿論對城市化率的超常關注雖然可以被認為是由于擴大內需而不得不“提前”發掘的話題,但真正的原因恐怕是由于很多人受到一些橫向比較數字的影響而認定我們是如何的“滯后”從而需要“跨越式的發展”。
他們的根據來自一項統計,該統計認為我國1995年的城市化水平只相當于世界上1950年的平均水平,落后了45年。
的確,從城市化與產業結構的關系看,在某些地區,城市化明顯地滯后于工業化,然而,放到中國整體大環境中,看到巨大的人口數量以及各地自然環境、經濟條件的差異等現實后會發現,這樣的論點是立不住腳的。此外,根據《1994年世界發展報告》計算的結果顯示,1992年人均310-470美元的國家,城市化水平在25%-29%之間,中國的情況基本上處于這一范圍內的低限。根據世界銀行《1998年世界發展指數》所提供的1996年美元價格計算結果,人均1000-1500美元時,城市化率在30%-40%之間。1997年我國人均GDP大約為740美元左右,城市化率在30%以下,基本符合上述判斷。
建設部的數據說,中國近十多年城市化率達到每年1%,是改革開放前的十倍。而今年年初時候也有部門公布的數字稱,我國當前城鎮化率已達37.3%,進入了快速發展期。
37.3%是一個什么概念呢?當然不是一個很高的比例,據說一般發達國家的城市化率大多超過50%,而世界平均水平則是47%左右,中國的城市化率處于低收入國家的平均狀態。
不過,中國城市化率雖不很理想,但考慮到整體經濟發展的適應能力以及與之相匹配條件的成熟化過程,這樣的發展卻已經不算慢了。
發達國家完成城市化進程經過了300年的歷程,而我們卻只有短短不到一百年的時間,那種通過城建規模的簡單擴張和城市人口的機械膨脹,從而“跑步”進入城市化的思路在理論上是行不通的,而一旦付諸實踐,就必然導致一串矛盾和問題:比如,沒有經濟發展做后盾,沒有足夠的就業崗位,與之匹配的城市交通、居住、醫療、入學的壓力就會加大。壓力過大必然延緩經濟增長,那種沒有質量的城市化率提高是沒有意義的。
城市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就如同國家的市場化程度一樣,它必須也只能是個逐級而上的過渡進程,任何拔苗助長的傾向必然會引致一系列不可避免的麻煩問題。
中華工商時報 2003年11月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