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縣是全國聞名的紡織大縣,紡織的生產能力全國最大。據統計,2006年,該縣紡織產業經濟總量占到全國4.2%,產業集群優勢十分明顯。2006年銷售收入和出口額分別為5659億元和308億美元,利潤220.46億元,分別占全國紡織業的21.06%、20.9%、和24.97%。
由浙江省現代紡織工業研究院所實施的“浙江省現代紡織技術及裝備創新服務平臺”,是浙江省內13個區域性行業創新平臺之一。
“面對越來越激烈的市場競爭,浙江省紡織業的整體提升已成當務之急。普遍存在的問題是:企業以中小規模為主,技術創新能力不足;產品技術含量不高,檔次低,污染嚴重;長期以量取勝,低價競爭使盈利能力大大削弱。而要解決這些存在的問題,必須依靠科技創新。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1998年紹興輕紡科技中心成立,為企業提供印花描稿、紡織人才培訓、先進紡織裝備、紡織信息等服務。” 研究院院長胡克勤向前去采訪的記者介紹。
“截至2006年,我們已經與2000余家紡織企業建立了廣泛業務聯系,基本覆蓋了紹興周邊2/3的企業,每年服務3-4萬人次。”院長胡克勤舉出了這樣一組數字。這個研究院的存在,為廣大中小紡織企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技術平臺。
有記者問,研究員的進一步發展是否考慮轉投資其它行業,胡克勤表示,研究院所有盈利均用于擴大平臺,擴大研究規模。目前研究院注重應用技術和工程化技術研究,和高校合作推動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據了解,該研究院在“浙江省現代紡織技術及裝備創新服務平臺”上,集政府、高校和企業的多方面資源,多方共建,進行體制創新、科研攻關等工作。共建單位以輕紡科技中心為主體,占50%的股份,浙江理工大學占30%的股份,浙江大學占20%的股份。有理事單位90余家,其中企業占80%,高校和國內外研究機構占20%。
據介紹,今年上半年,浙江省現代紡織工業研究院在制版服務、紡織品檢測、面料分析、面料設計、培訓中心等服務部門共服務企業600余家,業務收入1000余萬元,為企業提供就業上崗培訓1000余人次,培訓紡織專業技術人才200余名。
東盛印染公司將投資1500萬元實施節水工程技術改造
浙江省東盛印染公司是一家專業印染整理各類紡織品面料的自營出口企業,年生產能力一億余米,二00六年實現銷售2.4億余元,稅留利4000余萬元,自行出口1500萬美元。
投資478萬元的綜合節電工程實施后,節電率達26.2%,年可節約電費成本216萬元,節電528萬度;投資523.5萬元日處理回用量為4000噸的中水處理回用一期工程,該工程實施后,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達50%以上,年節水135萬噸,減少污水排放135萬噸,減少COD排放450噸;投資400余萬元技改引進國際先進的低能耗、低污染設備后,可節水75%、節汽65%、節電20%、節約染化料助劑30%、減污75%;投資150余萬元的定型機廢氣治理和廢熱回收工程,將定型機在織物定型過程中所產生的混合廢氣,通過過濾、熱能轉換、特殊填料高效水幕凈化室和優質纖維裝置的二次凈化處理,既回收利用了熱能和礦物油,又去除了廢氣顆粒物濃度和排放量……這樣一組組數字,體現了東盛集團發展循環經濟與經濟效益的雙豐收。正如東盛集團董事長徐衛東所說,“在生態環保上多花點錢不吃虧。” 通過發展循環經濟、開展清潔生產,可以減低生產成本,削減污染物的排放,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環境效益。
據了解,從2003年東盛集團開始啟動發展循環經濟、開展清潔生產工作,至2004年12月通過省級清潔生產審核驗收,以及持續開展至今,共實施清潔生產方案30余個,公司年實現削減COD產生量550多噸,節水150余萬噸,節電700余萬度,節煤2500多噸,節約原材料1000余噸,減少廢水排放量135萬噸,減少固廢排量150噸,廢氣排放量和濃度去除率達85%以上,年產生經濟效益達600多萬元,同時還有效改善了生產環境和大眾環境,保護了生態環境質量,提高了周圍群眾的滿意度。
談到今后企業發展的藍圖,集團董事長徐衛東表示,東盛集團今年將繼續投資1500萬元實施綜合節水工程技術改造、改進和優化生產工藝,進一步提高員工節能降耗、環境友好行為的培養。堅定不移地走環境友好型企業可持續發展之路。(中國發展門戶網 黃玉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