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報訊 (記者/姚藝曲 通訊員/卜浩健)“隨身帶勺子筷子,減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有車一族每周抽兩到三天坐公車上班,減少尾氣排放。” 日前,中山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彭少麟在2010年科普講壇上向市民公眾提出的倡議,呼吁廣大市民大力踐行“綠色亞運”,在日常生活中實現低碳的生活模式。
彭少麟指出,目前全球經濟的快速發展所帶來的能源消耗,已超過當前環境的負荷,能源燃燒排放的大量溫室氣體導致全球氣候變暖,由此引發的融冰、海平面上升、極端氣候頻發、生物多樣性受威脅等問題威脅到人類的生存發展;生物賴以生存的森林、湖泊、濕地等正以驚人的速度消失;煤炭、石油、天然氣等不可再生能源因過度開采而面臨枯竭。據調查顯示,我國的大氣增溫狀況尤為明顯,現在已經是連續第20個暖冬,廣州地區從20世紀后的50年間,平均溫度增加了0.6°C,是全球平均增溫速率的一倍。
“如何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環境,成為了當前重要的任務。”彭少麟認為,在當前條件下,中國要全面實施低碳經濟是不可能的,但是公眾可以大力倡導低碳生活。他認為,公眾首先應該改變對低碳的誤區,低碳并不是要降低生活質量,也不是抽象的理論性概念。低碳應該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公眾應該從生活的細致入手,過一種“3R”式的低碳生活:Reduce(減少)、Reuse(重復)、Recycle(回收)。彭少麟舉例說,在減少方面,如果有車一族每周少開車一天,每輛車每年可減排516千克的二氧化碳;一個家庭如果能夠將洗衣服的水用來沖洗廁所,將洗菜的水用來澆花,每個家庭每年節省的水源也將達數百噸;而如果能將垃圾分類,重復利用,能節約的資源也非常可觀。例如,每回收一噸廢紙,能生產800千克再生紙,相當于少砍17棵大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