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06年12月9日訊 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在經歷了二十多年漸進式推進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之時,深化改革遇到越來越大的難度和阻力,以至于近幾年產生了激烈而持續(xù)的理論爭論。為了進一步探索中國下一步如何進行改革攻堅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央財經大學中國改革和發(fā)展研究院在北京正式掛牌成立,并成功舉辦了“中國改革開放28周年理論研討會”。
2006年12月9日上午9點,由中央財經大學中國發(fā)展和改革研究院主辦、香港陽光衛(wèi)視和《經濟導刊》雜志社協辦的“中國改革開放28周年理論研討會暨中央財經大學中國發(fā)展和改革研究院成立大會”在中央財經大學專家賓館隆重舉行。中央財經大學副校長王國華主持會議,中央財經大學黨委副書記倪海東宣讀了學校特聘世界生產力研究院院士、中國社科院教授、長期跟蹤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的鄒東濤教授擔任中央財經大學中國發(fā)展和改革研究院院長的決定,中央財經大學校長王廣謙為研究院授院牌,中央財經大學黨委書記邱東致辭對研究院給予了厚望。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發(fā)展和改革研究院(China Institute for Development and Reform,CUFE)成立于2006年7月6日,此次會議為研究院的成立舉行了隆重的掛牌儀式。中國發(fā)展和改革研究院是集科研、教學于一體的學術機構,直屬中央財經大學。研究院以推動中國經濟發(fā)展和改革為己任,旨在動員各界資源,聚集一批杰出中青年經濟學者、管理學者和學者型官員,努力構建一個以“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發(fā)展”為核心的理論創(chuàng)新平臺。相信它的成立必將為中央財經大學的教學科研力量的提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也必將為我國經濟發(fā)展和經濟體制改革的理論研究與實踐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會議圍繞“中國改革開放的基本經驗”、“中國改革攻堅存在的深層次矛盾”、“堅持基本經濟制度與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制度創(chuàng)新與改革開放的深化”等議題進行深入研討。中國改革與發(fā)展研究院院長鄒東濤教授作了《科學改革觀論綱》的主題報告。鄒教授認為,在我國經濟高速增長的“黃金發(fā)展期”和改革攻堅“矛盾凸現期”并存的關鍵階段,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客觀上需要一個更加成熟和完善的改革理論——“科學改革觀”作指導,實現改革的“兩個飛躍”:即從“摸著石頭過河”飛躍到“劃著船、踏著橋過河”,從“必然王國”飛躍到“自由王國”,統籌經濟、政治、社會、文化體制改革的整體協同配套,實現物質、精神、政治的全面和諧與文明。科學改革觀與科學發(fā)展觀同源于以人為本,科學改革觀是科學發(fā)展觀在改革領域的具體體現。
全國人大環(huán)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馮之浚,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張卓元教授,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楊啟先副會長,中華工商聯合會副主席、武漢大學戰(zhàn)略管理研究院院長辜勝阻教授,解放軍后勤指揮學院政治委員張世全少將,國家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原所長何盛明,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經濟局李連仲局長,國資委經濟研究中心李保民書記,全國人大環(huán)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法案室孫佑海主任,國家統計局師鄭京平總工程,中共中央黨校經濟部主任王東京、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主任周紹朋、汪玉凱教授,國家發(fā)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所副所長楊宜勇,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院長朱善利,清華大學孫立平、蔡繼明教授,北京師范大學李曉西教授,中央財經大學李保仁、聞潛、姜維壯、馬海濤、王雍君教授等二十多名知名專家和學者先后在會上作了精彩的發(fā)言。
會議代表160多人,回顧了我國改革開放的基本經驗,認真探討了我國目前經濟發(fā)展和改革中的一些重大問題,對中國經濟發(fā)展和改革提出了很多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國家發(fā)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中國(海南)改革發(fā)展研究院等數十家單位到會祝賀。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高尚全,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敬璉,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原吉林省省長洪虎,全國總工會副主席王東進,國務院研究室副主任侯云春,國家發(fā)改委秘書長韓永文,中國社保基金會副理事長王忠民,因公務未能到會,特別表示祝賀。
經過深入探討,與會專家一致認為:中國28年來的改革開放,成就是巨大的,經驗是極其豐富的,已經成功地走出了一條獨特的發(fā)展道路;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一些深層次的問題和矛盾。必須科學地分析和看待這些問題和矛盾,以理性地、積極地、建設現實主義的態(tài)度處理之,認真貫徹執(zhí)行科學發(fā)展觀,積極探索科學改革觀,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方向不動搖,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堅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動搖,堅持和平發(fā)展不動搖,積極推進改革攻堅,努力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促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經濟日報》、《中國青年報》、《中國經濟時報》、《中國財經報》、《中國教育報》、《中國改革報》、香港《文匯報》、香港《大公報》、《改革內參》、《中國新聞周刊》、《南方周末》、《21世紀經濟報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人民網、中國網、新浪網、搜狐網、中經網、中國國情網等四十多家新聞媒體記者到會參與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