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无码日韩,无码不卡免费v片在线观看,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9797

首 頁 要聞 發展觀察 新聞跟蹤 經濟發展 減貧救災 社會發展 全球招標投標 商務資訊 觀察思考 發展報告 數字報告 白皮書 中國之窗 世行在中國
政策解讀 宏觀經濟 區域發展
行業動向
行業規劃 金融證券
金融法規
貿易發展 工程項目 企業發展
國情公報 經濟數據 經濟名詞
發展要聞  -2020年中國核電裝機容量達4000萬千瓦 民資外資可參股核電建設 -歐盟REACH法規明實施 影響我3萬多企業 中國建重點實驗室應對 -央行嚴控外商投資內地房市 把好信貸關 中國房地產還能熱多久 -社會對職業教育比較歧視 維護乙肝表面抗原攜帶者合法就業權利 -中國擴大兒童免疫范圍 增25億購疫苗 衛生事業十一五規劃綱要 -A股均價與歷史高點相差1成 內地資金充裕惟未走出去形A股泡沫 -民營油企欲打包賣外資 三分格局或變兩強相爭 商務部促油企整改 -中國存在糧價上漲引發通貨膨脹風險 商務部三措施穩定肉蛋價格 -國務院決定今年試點向國企提取分紅 -07中國大學滿意度排行榜出爐:清華第3北大第10 高考人數破千萬
綠色GDP報告解讀 環境污染致中國年損失5118億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om.cn  2006 年 09 月 08 日 
字號:    打印本文章 寫信給編輯

環境污染究竟損失掉多少GDP?今天,環保總局和國家統計局首次給出了數據:2004年,全國因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為5118億元,占當年GDP的3.05%;虛擬治理成本為2874億元,占當年GDP的1.8%。

這些數據來源于兩個部門今天聯合發布的《中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報告2004》。這是中國第一份有關環境污染經濟核算的國家報告,標志著中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簡稱綠色GDP核算),是指從傳統的GDP中扣除自然資源耗減成本和環境退化成本的核算體系,其意義在于能夠更為真實地衡量經濟發展成果。

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與國家統計局局長邱曉華指出,由于部門局限和技術限制,已計算出的損失成本只是實際資源環境成本的一部分。

3.05%意味著什么

這個數據意味著:我們正在為經濟發展欠下的環境債付賬。

潘岳和邱曉華表示,核算的結果僅僅是整個結果的一部分,即便如此,損失也已經占到GDP的3.05%,“這個數字非常驚人,說明我國的環境形勢十分嚴峻”。

據了解,完整的綠色國民經濟核算至少應該包括五大項自然資源耗減成本(耕地資源、礦物資源、森林資源、水資源、漁業資源)和兩大項環境退化成本(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由于基礎數據和技術水平的限制,此次核算沒有包含自然資源耗減成本和環境退化成本中的生態破壞成本,只計算了環境污染損失。環境污染損失成本包括20多項,此次核算也僅算了其中的10項。

1.8%詮釋了什么

這次核算中,另一個有重要意義的數字是:污染扣減指數1.8%,專家稱之為虛擬治理成本。這個數字詮釋出:需要付出占GDP1.8%的成本,才可能將排放到環境中的主要污染物去除。

除了污染損失,此次核算還對污染物排放量和治理成本進行了核算。結果表明,如果在現有的治理技術水平下全部處理2004年點源排放到環境中的污染物,需要一次性直接投資約10800億元,這個數字占當年GDP的6.8%左右。同時,每年還需另外花費虛擬的治理運行成本2874億元,占當年GDP的1.8%。而“十五”期間,我國治理環境污染的投資僅占GDP的1.18%。

33%顯示出什么

環境污染造成的健康損失占整個污染損失的33%。這個數字顯示出環境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是巨大的。

大氣污染的主要危害對象為城市人口。核算結果表明,2004年全國由于大氣污染共造成近35.8萬人死亡、約64萬呼吸和循環系統病人住院,以及約25.6萬新發慢性支氣管炎病人,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1527.4億元。這也就意味著,2004年中國平均每1萬個城市居民,就有6人因為空氣污染死亡、10人因為大氣污染引發呼吸或腦血管系統疾病住院。

水污染的主要健康危害對象是農民。目前,仍有3億農民喝不到安全飲用水。估算結果表明,由于飲用水污染造成的農村居民癌癥死亡人數為11.8萬人,造成的經濟損失為167.8億元。由于喝不到安全飲用水患介水性傳染病所造成的經濟損失為10.7億元。因此,保守估計2004年由于水污染造成的健康經濟損失為178.6億元。

(據中國青年報;劉世昕)

來源: 中國青年報

相關文章:
相關專題:
圖片新聞:
2007世界競爭力評比:中國大陸首度超過臺灣地區
中石油稱冀東南堡油田可開采100年 開發成本近60億
更多 >>

觀察與思考
中國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點
· 2008北京奧運商機
· 07中央財政資金流向 三農重中之重
更多>>
中國發展報告
中國改革評估報告 / 中國數字報告
· 中國城市發展報告(2006年)
· 中國企業家看社會責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