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氏家族支系本門,唐朝初由豫州遷居于上元。
八世祖藍宗訓唐朝末年因戰亂遷河州之定遠(今安徽省定遠縣)。
十一世祖藍備,隱居于霍山(今安徽省霍山縣)。
十四世祖藍萬福,又遷居于句容縣(今江蘇省句容縣)。
十五世祖藍吉甫,只身遷居閩之福清(今福建省福清縣)。
十六世祖藍常新,遷居到建寧(今福建省建寧縣)。
十七世祖藍萬一郎,遷居寧化(今福建省寧化縣)。
十八世祖藍熙三郎,遷居長?。ń窀=ㄊ¢L汀縣)。
明朝末年二十一世祖念五郎遷居武平(今福建武平縣)、念六郎居林坊(今福建?。⒛钇呃删由虾紡]豐(今福建省)。
清乾隆十二年左右三十世祖藍維棟從廣東嘉應州(今梅州)平遠縣(今廣東省平遠縣)遷四川三臺縣樂安鄉、古井鎮。
念七郎后裔第三十一世祖藍如桂從嘉應州長樂縣遷三臺縣老馬鄉。
念五郎之十二代孫藍克彬乾隆二年,1737年遷四川巴縣白市驛,后又遷四川璧山縣(現為重慶市璧山縣)。
藍氏歷史上主要居汝南(今河南省汝南市)、河北、陜西、安徽、江蘇、福建、廣東等作為郡望,當代則主要分布在廣東、廣西二省區,“湖廣填四川”時遷來四川一部份,分散全川和今重慶市各地,從閩南遷往臺灣省的也較多。
清代以來傳衍到臺灣,則分散臺北、臺中、宜蘭、南投、屏東等地,居臺灣一百個大姓中的第六十位。閩臺藍氏,大多奉祀赤嶺鄉石椅村的藍氏宗祠「種玉堂」為總祖祠。其開基祖地赤嶺,舊名「張坑」,雅稱「長卿」,在康熙、雍正年間,藍氏出了幾位叱咤風云的開臺、治臺功臣,如藍理(1649-1720)、藍廷珍(1663-1729)、藍鼎元(1680-1733)。藍鼎元則為長卿九世(1680-1733,清康熙19年-雍正11年)。藍鼎元,字玉霖,號鹿洲,后人尊稱鹿洲公。康熙六十年(1721)隨堂兄藍廷珍(南澳總兵)入臺,協助平定朱一貴事件。藍鼎元出入軍府,籌畫軍機,平臺后又住在臺灣一年多,為開發臺灣立下很大功勞,其著述甚豐,有《鹿洲初集》二十卷、《東征集》六卷、《平臺紀略》一卷、《鹿洲公案》二卷等。時人稱譽他是「經世之良材」,所提的系列治臺良策,都得到清政府的重視和采納。
藍氏在大陸未列入前一百大姓,但是在臺灣是第六十六大姓。對于藍氏的起源,古書中未有十分詳盡的記載,最早出現是在戰國時期,梁惠王三年,秦子向命受封于藍田(今陜西省藍田),人們稱他為“藍君”。可能是他的后代子孫以封地名中的“藍”為姓。古書記載戰國時中山有大夫藍諸,藍氏郡望中山,可能與此有關。但是,具體如何,古書中沒有詳細記載。藍氏現多被誤寫成“蘭”姓,但是,兩者起源并不相同。藍氏有悠久的氏族歷史。據閩、粵、贛各地《藍氏族譜》載:“炎帝號曰神農,乃始祖也,十一世傳至榆罔(據《三皇本紀·補史記》考:神農納奔水氏之女為妃,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故榆罔應為神農之第四傳,原《藍譜》所記帝榆罔為十一傳,這在輩序上有出入),遷空桑(今山東省曲阜縣),徙涿鹿(今河北省涿州市)時,有熊國君貢秀蘭一株,值帝后宮降生一子,帝甚歡悅,以貢蘭賜姓藍取名昌奇,及長分封汝南,遂以此地為郡?!崩^后,隨朝代更迭,后裔因受歷代戰火影響,或受封隨居,或尋找新的生存之路,自北向南搬遷蕃衍。唐中宗天授元年(690)傳至108世明德,任揚州節度使,宦游金陵,自北豫遷建康(今江蘇省江寧市),居上元縣朱紫坊,為江南開基1世祖。宋理宗寶慶元年(1225)江南15世(受姓122世)吉甫,遭金人之亂,棄建康句容,奔閩居福清五福鄉,為藍氏入閩始祖。廣東省潮汕藍氏大多是明清時從漳浦遷入的,漳浦的藍氏種玉堂則是由藍元晦于明初由江西遷居漳浦亭嶺下尾后開創的。藍元晦被追認為種玉堂三世祖,其祖藍炯為一世祖,父藍琛為二世祖。藍元晦生三子:長子慶福(四世)居萇坑(今赤嶺),為漳浦藍氏始祖;次子慶祿,遷藍教(今隆教),為龍海藍氏始祖;三子慶壽,遷居廣東大埔縣河廖(今湖寮),分支又遷饒平藍屋村。據藍氏族譜記載實際來源于畬族的創世傳說,遠古盤瓠的次男藍光輝,封護國侯,處汝南郡。
藍氏是畬族的第一大姓,廣布于閩、粵、贛山區。宋元之后,一部分或者是為了躲避漢族的屠殺,或者是出于對漢族文化的崇敬,總之改變了自己的族稱。這種狀況持續了幾百年,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福建的漳浦、龍海、上杭,廣東的大埔縣、饒平等地的藍氏才突然恢復為畬族,總人數達幾萬人。而族源相同,散布于海內外各地的更多藍氏族人,至今仍以漢族面目出現。
潮汕的藍氏,還有一支是由鐵安公直接從漳浦遷居而來的,初居澄海大衙,再蕃衍至樟林、河浦、達濠等地。入潮時間應在明初,因為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世居漳林山邊的十五姓排戶具呈潮州府,請求筑寨屯聚防御寇盜,十五姓中就有藍氏。
藍氏主要繁衍于中山郡、東莞郡與汝南郡,中山在今河北定州一帶,東莞在今山東莒縣一帶,汝南在今河南平輿一帶,三地為藍氏郡望,即為藍氏之最早發祥地,表明藍氏在上述三地曾得到巨大發展,后世繁衍于各地之藍氏多由此三處分衍而出。漢魏之后,藍氏以上述三地為中心,逐漸播遷于黃河中下游諸省,并有南徙于安徽、湖北、江蘇、浙江等地者。藍氏大舉南遷于隋唐間,其中汝南郡一支藍氏遷居今福建上杭藍尾驛,后周廣順二年(九五二年),其裔藍有善遷居會同里藍家莊,有善后裔分遷清流、順昌、石城。藍氏入居廣東亦在唐末五代間,宋初之廣東南海人藍繼宗便為此支裔孫。
據廣東五華縣《藍氏族譜》所載:“十七世萬一郎,由建寧崇善坊遷居寧化石壁鄉。十九世和二郎,于宋時寧化遷居漳州。廿一世廿六郎,徙居廣東梅縣,為梅縣藍氏始祖,其后分衍興寧、長樂、寶安、惠州以及浙江杭州。”今福建南部,宋時是藍姓的繁盛地之一?!稄V州初集藍鼎元行狀記》載有“藍氏世居福建漳浦之茗溪”的事實。宋元兩代,藍氏除繁盛于福建外,在廣東,藍氏也繁衍得非常興旺,并且在宋末元初亂世時大批遷居廣西,當然亦有北遷入湖南、四川之地者。
據《藍氏族譜》記載,梅州城西門藍屋祖先是300多年前從江西臨川輾轉遷徙于此落地生根,經過近百年的繁衍,正義公又于230多年前從西門藍屋分支遷到梅城上市黃泥墩藍屋。爾后,正義公部分后裔又于70多年前分別遷至梅縣寨子坪、十甲尾,后發展至海內外人才薈萃。
明初,山西藍氏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于陜西、甘肅、河南、天津、北京、江蘇等地。明中葉以后,閩粵沿海之藍氏有渡海赴臺者,此間亦有廣西之藍氏播遷云南、貴州以及越南等東南亞國家。
清代,藍氏分布愈廣,今東北三省亦有藍氏入居。如今,藍氏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廣西、廣東等省多此姓,上述兩省之藍氏約占全國漢族藍氏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六。
|